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裳跋文瑞楼抄本《百衲居士铁围山丛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裳跋文瑞楼抄本《百衲居士铁围山丛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百衲居士铁围山丛谈》(图1)6卷,作者蔡(tāo),字约之,号无为子、百衲居士,为北宋权相蔡京之子。据《宋史・蔡京传》载,蔡京老时目力不济,许多事务皆由子代为之。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其子孙23人同遭流放,蔡则被流放至广西博白,以至老死。时博白境内有铁围山,蔡尝游于此,故此笔记以“铁围山丛谈”名之。此笔记所载上起自宋太祖乾德,讫于宋高宗建炎,前后近200年时间。内容则涉及北宋朝廷制度、士大夫轶事及名人故实等,文笔粲然。因书中对蔡京误国之事每有袒护,为后世所讥。蔡所著尚有《西清诗话》,论诗颇有见地,然此书亦有为蔡门客所作之说。

是书已知最早版本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601年)雁里草堂抄本,刻本则为明末《续百川学海》丛书本,清顺治三年(1646年)李际期宛委山堂所刻丛书《说郛(fú)》亦收有此本。至乾嘉时期,鲍廷博将之刻入《知不足斋丛书》第9集,所依底本即雁里草堂抄本。嗣后收入此笔记之各丛书本及抄本纷出,此不赘述。吾所收为文瑞楼黑格抄本,版心下右侧刻有“文瑞楼”三字。文瑞楼乃康、乾年间金檀室名。金檀字星轺,原籍安徽休宁,寄籍浙江桐乡,后几经迁徙,晚年定居吴县桃花坞。《嘉兴府志》载其“经史图籍,靡不遍览。好聚书,遇善本,虽重价不吝,或假归手钞。积数十年,收藏之富,甲于一邑。所著有《文瑞楼集》《销暑偶录》。”

金檀所收图籍尝编为《文瑞楼书目》十二卷,杨蟠序曰:“娄东金明经星轺先生自幼嗜古,好蓄异书,筑文瑞楼藏之。此书目十二卷,皆其所藏也。明经籍隶桐乡,徙宅于娄东。其于桑梓之文献,罔弗留意,其风雅可想见矣。至于编次有法,凡宋明人诸集,分以时代,尤易检阅,则有识者所共赏也。”此书目今有嘉庆十六年读画斋丛书本流传。该书目得以流传,其中几经波折,由其族曾孙金锡鬯(chàng)所书跋语可知一二:“书目十二卷,予家向有写本,遭事散失,好事家亦间有藏本,然流传殊未广也。此册抄自家叔比部鄂严先生,为桐华馆订正之本。比部曾属鲍以文渌饮剞劂,旋又中止,且佚其跋语。今春,鲍以文转以赠之,顾君崖刻入丛。崖属为参校,遂书其缘起如此。”崖者,即读画斋主人顾修也。尝检《中国古籍版刻辞典》“文瑞楼”条,言及文瑞楼抄本,所列书目中第3条即《百衲居士铁围山丛谈》,未知编此辞典之瞿先生是否曾经眼此本,或是《文瑞楼书目》曾著录此本,先生由此得知。寒斋尚无此书目,日后若觅得,当细检。

文瑞楼藏书散于雍正年间,多由宋宾王所得。星轺有孙名可(cài)字心山者,则守其残余。心山为复翁友,《荛圃藏书题识》曾多处提及心山及文瑞楼后事,有曰:“心山余友也,能文善画,又好酒,曾住郡中马医科巷,先世富饶,及身贫窭。然为人高雅,笔墨俱饶天趣。惜身后荡然,残编断简,以及一二画本,俱为贾人取出。”又:“郡中有贫士金心山,余数年前曾识之。其时不过相遇于岁科试场中,知其能文章而已。近年来,相传其善书画,然余与心山踪迹疏,故未尝一求其笔墨。既而心山病且死,书贾以其书画之遗弃敝麓者示余。余重心山人,且以未得其笔墨为憾,故稍购之,即非其至者,而亦可珍也。又一日,书贾以其家所留书籍求售,余拣得二三册,是其一也,方知心山为星轺孙。藏书之家,渊源有自,宜其残编断简,亦多善本矣。”

《荛圃藏书题识》尚著录有《铁围山从谈》两部,皆抄本。其一为张德荣抄本,识曰:“此张充之手钞《铁围山丛谈》,其本甚善。余所藏此书有雁里草堂钞本,此当从之。书惜蠹痕满迹,余依别本补之,间有歧异,皆不及此。暇日当取雁里草堂钞本校之。”另一则似为写样底本,由顾千里从江宁购得寄赠复翁,谓未知是否为知不足斋物,内中虽有朱校,却多未妥之处,案头亦无鲍氏所刻之本,无以比勘,遂寄复翁审之。复翁识曰:“余取雁里草堂钞本勘之,似即从是本出,而原钞讹脱及校正者,已略改之。至云知不足物,恐非也。”荛翁多次提及之雁里草堂本,为明嘉靖间无锡人秦柄所抄也,其字汝操,其祖、父、弟皆喜藏书。此本早在钱曾《读书敏求记》中即有著录,后归鲍氏知不足斋,渌饮以此为底本刊入丛书后,即归荛翁,继而归同邑汪氏、虞山庞氏。

吾藏之本卷末有黄裳先生跋语一段(图2),为其夫人小燕所书:“前年闻估人言,此书之雁里草堂抄本出于虞山,为曹姓所得,卷首有荛翁手题。踪迹甚久,终未得见,后闻已归国有矣。今春乃于孙贾得此文瑞楼写本,聊厌我欲而已。书经装裱大不耐观,爰倩工重修之。癸巳三月下浣,小雁记。”读此跋语,知雁里草堂抄本已入公藏,颇失落,自此无望矣。咸丰六年(1856年)间,雁里草堂本尚在庞家,由庞氏后人借予铁琴铜剑楼瞿氏后人校勘。黄裳先生跋语记于1953年,其称“出于虞山”,未知是否为庞氏后人,而“曹姓”或指曹大铁。书中尚夹旧有绫签一张,上书“文瑞楼抄《铁围山丛谈》六卷,二本”,细审书根,两册合为一册之痕迹清晰可辨。黄裳先生跋语称“爰倩工重修之”,则知任此役者,先生也。

数百年间,《铁围山丛谈》之雁里草堂抄本递传脉络大略可见,今已入藏公馆,其递藏或可谓停矣,吾藏之文瑞楼抄本翌日当不入此途,自吾之后,还望继有人藏之,令天下好书者有所念想,亦使有缘之人得以再享吾当日得书之乐。由此本前后所钤藏书印记可知,此本自金檀之后、黄裳之前,一度归吴兴沈德寿箧中,以其钤有“吴兴抱经楼”“浙东沈德寿家藏之印”及“吴兴沈氏药父尚庐主所蓄经籍书画金石印”。沈德寿字长龄,号药,浙江慈溪人。祖辈经商,尤以药业闻名。光绪十年(1884年)其赴湖州拜会陆心源时,得陆心源接引登楼,悉发所藏予之观,并劝藏书。药庵原本喜书,自此一发而不可收,自言“愿薄富足而厚于书”“十有六年,不遑他事,而惟书是求”。不数年间,即积书数万卷,建抱经楼以储之。此堂号之来历,则为其所得书中,多有卢址抱经楼旧藏,遂沿用卢氏堂号。其他堂号尚有受经楼、诒一庐、百幅庵等。而此前浙江曾有两座藏书楼皆以“抱经”为名,被称为“东西两抱经”, 其一为卢文之位于杭州之抱经堂,另一为卢址位于宁波之抱经楼。当日陆心源接引药登楼,悉发所藏,此举对后者影响极大。药不仅从此步入藏书之途,对待所藏之态度亦极开放,其藏书之富名播乡里后,时有学子前来观书、借书,药总是欢然相引,开箧与观。

然而后人谈前人,常多美言,尤其为落纸面者。今时翻阅沈氏资料,多言其藏书之富、待人之诚,鲜有说其不足,唯冯贞群婉转曰:“虽识字不多,能屏声色狗马之好而从事于此,为世之难得而可贵者。”吾尝得闻前辈述古,言及沈药,云其虽好藏书,亦力致之,常遇有力不能得之书,悉心钞归。然碍于学问有限,眼力稍逊,并不能真正辨识孰为佳本、善本,故常将通行本作为难得之本而抄,以至于民国年间藏书界对沈氏抱经楼抄本多得一哂。今检此《百衲居士铁围山丛谈》细玩,忆及此,忽大感侥幸,幸此本为金檀所抄,而非药也。

责编 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