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问多沟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问多沟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3年10月23日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问出来,这是西方教育所要求学生做到的。在英国利兹大学的课堂上,老师不是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和学生交流互动的“引导者”,学生也不只是在下面匆忙的记着笔记而毫无发言权的“听客”。老师在每一个课题被提出来的时候,都先要征求学生对那些观点的看法,而后才说出自己的答案,讨论是这里课堂上的“主角”。这里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想知道你们对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释”。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特别是我们这些学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讨论是很陌生的。记得原来我在北京的大学里,因为在课堂上“接下茬”而被同学“鄙视”。每当一些老师问问题或是希望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得到的总是一阵沉默,而个别学生的“踊跃”也会被别人当作是“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出风头”而加以冷嘲热讽。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已经忘记了怎么表达自己,忘记了我们应该在教学相长中受益。

在国内就听说这里的学习是以讨论为主的,的确不假。这里课堂上最多的是小组讨论和presentation(总结陈述),一个两小时的课程往往是教授在上面讲一个小时,之后就出题目开始小组讨论,最后每个小组进行presentation。一个小组能否完美完成题目,取决于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取长补短才能最终拿出满意的答案。而我们这些中国学生往往是小组中最“沉默寡言”的,究其原因,一个是语言不过关,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更多的则是根本就没有表达自己的习惯,只能坐在角落里当个老实的听众了。

此外,在英国的学习,生活和打工中,我体验最深的一句话是“The only stupid question is the one you don’t ask”(你不愿问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傻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总是会给学生提问的时间,你可以对所学的任何知识提出质疑,老师会尽其所能回答你。有时候有些问题的出现只是因为语言的障碍,但只要你问了,老师会不厌其烦地加以解释。很多从国内来的学生总是不好意思问问题,认为很多问题很简单,很“傻”,怕被人笑话,但那些进步神速的学生通常是善于和老师交流的人。我们班上有个从阿曼来的学生,英语很差,本科是学土木工程的,对工程管理的内容一窍不通。上课或者小组讨论的时候他都总是提出一些很基本、很幼稚的问题。他爱提问的习惯让老师们对他格外“照顾”,有时候老师在讲完一个重点之后甚至会特意问他听没听懂。就是这样一个说出来的英语连老师都听不太懂的学生凭着自己不停地发问,不停地努力,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进步快得连老师都不敢相信。 不单是在课堂上,在工作中也是一样。这里很多打工的地方都对中国学生“又爱又怕”,爱的是中国学生勤奋、努力、工作积极,怕的是中国学生太“内向”,向他们交代事情的时候总是“YES,OK”的不停,但直到出了错误才知道原来他们根本就没懂,但又从来不问。记得有一次和几个中国同学去打工,那是个很盛大的晚宴,要求自然比较高,在工作之前总要有个briefing,也就是简要介绍要服务的对象和服务中要注意的问题,当然包括菜单和一些重要事项。介绍完毕的时候,工作主管不停地问:if anybody has questions,please ask now,i’d rather you ask me hundred times to make things right than not to ask and make things wrong。(如果你们有问题就现在问,我宁愿你们问我一百次而最终完成工作,也不希望你们一言不发地把事情搞砸)。而当时只有一个中国女生大着胆子问了个问题,其他人都一脸自信的回答说没问题。之后的服务却让主管头痛不已,很多在开始就强调的问题都显露了出来。

有个中国男孩一直在表面上显得很沉稳,让我感觉他是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员工”,对一切都很清楚,但很多很简单的事情却都在“胡做”。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根本就没听懂主管的要求。

中国教育注重的是严谨,踏实。西方的教育则更注重发散思维和相互的沟通。如果我们能够在严谨治学的同时,学会去表达自己,学会和别人沟通,那将无疑有“如虎添翼”的效果。

2003年10月29日

要说英国大学的考试和国内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考试的侧重点不一样。国内大学的考试很大比重是填空和选择,再有就是计算,论述题很少。即使有论述或者简答这类题目,也是套用老师的思路,列出重点就可以。

换言之,就是越接近书上的思路,越接近老师的笔记,你的答案就越能拿到高分。

在利兹,我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考试风格。一张卷子只有3至5题,而且全都是分析题:融合计算、图表以及论述。而且实践证明,如果你只是照搬老师的笔记和书上的内容,那么你做的再完美也最多得到一半的分数。也许有人会说:那就拿50分好了(因为这里是40分通过)。回想国内的课程:一门课所分配的课时大约是一个星期有2到6个小时,一个学期有20几个教学周,每节课都能抄无数的笔记。而这里每门课所分配的学时是一个星期2个小时,一个学期只有10个教学周,每节课都是老师在和学生互动教学,还经常会做case st-udy(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上课的内容简直少得可怜,80%以上的知识是要到图书馆和互联网中去寻找的。这里的上课模式很简单,教授发讲义,把新的知识点简要讲述一遍,之后就是小组讨论或者发个book list(就是要求看的图书名录),打发你去图书馆。这样看来,要照搬老师的课堂讲义和书上的内容谈何容易。

教授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我不想再次看到我所讲授的内容,我要看到你自己的想法,哪怕这种想法和我不一样也无所谓。每次的小组讨论和case study,教授都会说: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我希望看到更多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在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说这个项目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下去的话也是可以的,只要你们可以给出充足的理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