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外显感恩、相对内隐感恩和整体内隐感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外显感恩、相对内隐感恩和整体内隐感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通过感恩量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三种方法测量感恩,并比较三者的关系。方法:外显感恩采用何安明等人编制的青少年感恩量表(AGS),内隐感恩采用inquisit 3编制两个实验程序:自我-他人IAT(实验1)和自我SC-IAT(实验2)。结果:(1)被试整体外显感恩水平比较高,自我-他人IAT和自我SC-IAT实验的内隐效应显著,并且都显示在内隐层面被试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外显感恩和内隐感恩均不存在性别差异;(2)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相关不显著,自我-他人IAT与自我SC-IAT之间相关也不显著。结论:自我-他人IAT测量的是相对内感恩,而自我SC-IAT测量的是整体内感恩,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建构。

关键词:外显感恩;相对内隐感恩;整体内隐感恩;内隐联想测验(IA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3-5184(2013)04-0368-06

1 引言

感恩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是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关注感恩是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之一(李翔,杨义芹,2012)。众多研究发现,感恩与人格、幸福感、亲社会行为、身心健康等密切相关,感恩研究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在感恩研究领域仍存在着“国外热,国内冷;实践活动热,理论研究冷,心理学研究更冷”的冷热不均现象。具体表现为:最近十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感恩这一心理学研究中几乎“被遗忘的角落”才开始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张利燕,侯小花,2010)。

目前,国外在感恩的概念、理论、测量、及相关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相比之下,国内心理学界在感恩研究方面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关注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不够,存在质与量两方面的缺憾与不足。在概念方面,目前以McCullough,Emmons和Tsang(2002)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学者都把感恩看作一种情感特质,一种认识或回应恩惠的概括化倾向,称之为感恩意向或倾向。感恩也是一种道德态度,感恩作为道德态度是道德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李建华,谢文凤,2012)。感恩也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心态,感恩作为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孙伟平,2013)。何安明等人(2012a;2012b;2013)认为感恩是个体在认识到施恩者所给予自己的恩惠或帮助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感激并力图有所回报的情感特质,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积极的、具有社会道德意义的人格特质。在测量方面,已经发展出不少通过自我报告来测量感恩的量表(或问卷),如国外McCullough等人(2002)编制的6项目感恩问卷,Watkins等人(2003)编制的感恩怨恨和感激量表,Adler和Fagley(2005)的多维感激测量量表(The Appreciation Scale,AS),国内申正付等人(2011)的大学生感恩品质量表、何安明等人(2012a)的青少年感恩量表(Adolescent Gratitude Scale,AGS)等。这些感恩测评工具可以测量出个体感恩的基本状况。但是这种建立在被试内省基础上的直接测量会受到个体内省的正确性、社会称许性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研究结果产生测量误差。

近年来,许多社会认知研究者都发现个体处理关于自我信息的方式可区分为外显与内隐的模式,提出了内隐-外显社会认知分离论,认为外显模式是意识的、控制的及反思的处理;而内隐模式则是潜意识、自动化及直觉的处理。外显的信息处理对于内隐的把握是有限的,很难用测量外显模式的自陈式量表来测量内隐模式(杨金花,王沛,袁斌,2011)。为测量个体自尊的内隐模式,Greenwald等人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IA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刻板印象、自我概念、、害羞、攻击性、幸福感、动机、社会认同、服从及态度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随着研究向纵深发展,IAT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出来。因为IAT是一种相对测量,采用目标词和属性词的互补对,局限于考察某一目标对象相对于另一目标对象而言与某一属性联结的紧密程度,而不是单个联想的绝对强度,也就是说,在IAT测量中,目标词“他人”具有一定模糊性,与不同的对象相比,个体的内隐评价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一工具对于单一态度对象可能并不特别合适。

Karpinski等在IAT的基础上发展出SC-IAT,用以测量单一目标类别(如:群体、自我)和属性维度(如:积极和消极评价)之间的联结强度,采用SC-IAT可以明确知道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SC-IAT弥补了传统IAT需要提供类别维度,不能对单一对象进行评价的不足。那么,这两种内隐方法测出的是相同的事物,还是彼此相对独立的?外显测量与这两种内隐测量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SC-IAT方法在我国鲜有使用(艾传国,佐斌,2011a;艾传国,佐斌,2011b),在感恩研究方面目前仅有何安明等人(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2013)采用IAT技术对内隐感恩进行了初步的考察,迄今尚无研究者采用SC-IAT来测量感恩,更缺乏对感恩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的综合性考察。由上述分析可知,IAT是一种相对测量,局限于考察某一目标对象相对于另一目标对象而言与某一属性联结的紧密程度,具体到感恩IAT考察的是自我相对于他人而言与感恩属性词联结的紧密程度;SC-IAT是传统IAT的进一步发展,用以测量单一目标类别和属性维度之间的联结强度,采用SC-IAT可以明确知道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具体到感恩SC-IAT考察的是自我对自己感恩水平的整体性评价。何安明等人(2012a;2012b;2013)把感恩界定为一种情感特质和人格特质,作为一种稳定的特质,感恩既是自我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产生的一种相对体验和评价,更是个体在长期社会比较基础上产生的对自我的整体体验和评价。因此,感恩既可以采用IAT技术来进行相对测量,又可以采用SC-IAT方法来进行整体评估。采用SC-IAT方法测量感恩有助于克服感恩IAT测量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内隐感恩建构的全貌,感恩SC-IAT和感恩IAT测量各有优劣,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感恩SC-IAT测量又可以对感恩IAT测量结果做进一步的佐证、补充与丰富。鉴于此,该研究试图从内隐感恩这一新视角出发,借鉴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研究的成功经验,同时采用量表、IAT和SC-IAT三种方法来测量感恩,考察三种测量方法下感恩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既可以在实践层面上帮助人们更全面、深入、细致地认识感恩,更好地把握感恩内隐建构和外显建构的全貌,又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拓展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感恩及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被试

采取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一所高校四个班的大学生189人,剔除在外显和内隐测量上无效的被试后获得有效被试144人,其中男生68人,女生76人,城镇学生31人,农村学生113人,独生子女27人,非独生子女117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熟悉电脑的基本操作。

2.2实验材料

外显感恩采用何安明等人编制的《青少年感恩量表》(AGS)(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2012a)。AGS用于测量青少年外显的感恩特质,包含“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自然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自然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他人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对社会恩惠的表达和回报”及“对他人恩惠的感知和体验”6个分量表,23个条目。Lik-ert 5点式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AGS可以测得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得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被试在该感恩的因素或整体表现上越好。编制时已经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间隔1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91,与GQ-6感恩量表之间的同时效度为0.50,对社会支持的预测效度为0.39。在该研究中α系数为0.87。

用inquisit 3编制了两个内隐感恩实验。实验1是自我-他人IAT,实验2是自我SC-IAT。实验的程序模式见表1和表2。

首先从现代汉语字典中挑选出自我词和他人词各16个,从汉语成语大辞典中挑选出与感恩相关的积极词和消极词各20个。然后以团体施测方式让大学生对这些目标词和属性词按照常用程度和代表程度两个标准排序,接着回收统计,分别得出提名频率最高的前8个词语。代表目标词“自我”的词汇有:我我的自己自己的俺俺的本人本人的;代表目标词“他人”的词汇有:他他的人家人家的别人别人的他人他人的。代表属性词“积极”的词汇有:知恩图报饮水思源感恩戴德投桃报李助人为乐扶危济困隐恶扬善乐善好施;代表属性词“消极”的词汇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过河拆桥数典忘祖怨天忧人寡恩薄义落井下石。

研究统一使用属性词“积极”和“消极”,原因在于感恩是个体对自我的整体态度和评价,那么,通过“自我”与“积极”之间的联结强度可以较好地反映个体的感恩状况。此外,在目标词不变的情况下,IAT中所选用的属性词也一定能够运用于SC-IAT中,所以该研究中的IAT和SC-IAT采用了相同的属性词。

2.3施测过程

被试在电脑上完成外显测量和内隐实验,外显测量和两个内隐实验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所有测验信息由计算机自动记录,IAT和SC-IAT实验的反应时精确到毫秒。两个内隐实验不记录练习阶段的数据,只记录测试阶段的反应时。在SC-IAT实验中,为使左右按键比率一致,将步骤2中代表“自我”、“积极”和“消极”的样例词按照1:1:2的频率呈现;步骤4中代表“自我”、“积极”和“消极”的样例词按照1:2:1的频率出现。测验时主试说:好,现在我们进行测验和实验,请大家务必保持安静,认真阅读电脑屏幕上出现的指导语,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做出按键反应。整个正式施测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

2.4数据分析方法

外显测量计算AGS总分。对于内隐实验,依据Greenwald和Karpinski等的数据处理方法,删除反应时大于10000ms和10%以上的反应时小于300ms的被试数据,同时删除错误率高于20%的实验数据,IAT实验把错误反应的反应时用它所在步骤的反应时的平均值加上600ms予以代替,SC-IAT实验把错误反应的反应时用它所在步骤的反应时的平均值加上400ms予以代替。内隐实验用D值表示效应大小,反应时均值差(不相容任务-相容任务)除以标准差即为D。D值反映了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差异的大小,D值越大说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比相容任务反应时大得越多,即内隐效应越大,被试在内隐层面对自己的评价越积极;反之,越小说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和相容任务反应时相差越小,即内隐效应越小。IAT实验中步骤3、4的相容任务分别对应6、7的不相容任务(见表1),SC-IAT实验中步骤2为相容任务,步骤4为不相容任务(见表2)。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

3 结果

3.1外显感恩测量结果

AGS量表中点值为69.00,被试感恩的平均得分为91.22(标准差为9.31),高于其量表中点值两个标准差以上,显示被试维持着非常积极的外显感恩评价。性别差异不显著(t=1.357,p=0.177)。

3.2内隐感恩测量结果

IAT的内隐效应D1=0.35,SC-IAT的内隐效应D2=0.06,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D值与0的差异均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内隐效应显著。两个内隐感恩的性别差异也均不显著(t=1.162,p=0.247;t=-0.606,p=0.545)。

3.3三个感恩的相关

计算被试的AGS得分与IAT、SC-IAT的D值之间的相关,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外显感恩与D1、D2的相关不显著,D1与D2之间相关也不显著。

4 讨论

从外显感恩的测量结果可知,被试在外显感恩量表上得分的平均值(91.22)远远高于其量表的中点值(69.00),差距在两个标准差以上,显示被试维持着非常积极的外显感恩评价,他们的外显感恩平均水平很高,这与众多用自陈式感恩量表得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且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的外显感恩倾向非常强烈,高于其他研究所测得的感恩水平(何安明,2011;何安明,刘华山,2012c;郑裕鸿,范方,喻承甫,罗廷琛,2011),原因可能在于该研究需要被试在自陈式感恩量表上填写个人的身份信息,无法像单一外显研究那样匿名进行,而填写个人的身份信息这一举措大大增加了社会称许性对量表结果的影响,也就是说,被试因为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希望给人留下自己知恩图报的良好印象,所以更倾向以社会称许的方式答题,从而人为地提高了他们的量表得分。该研究中的被试整体外显感恩水平较高,对自己的整体评价比较积极。实验没有发现外显测验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申正付等人(申正付,赵东诚,杨秀木,2011)关于感恩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他们认为女大学生的感恩倾向明显高于男生,出现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不同有关;但本研究与马云献等(马云献,扈岩,2004)关于感恩的研究结果一致,也与众多关于自尊、亲密关系等社会认知的研究结果一致(张镇,李幼穗,2005;张洪,王登峰,杨烨,2006)。该研究认为,感恩作为一种被高度称赞的人类美德,作为一种稳定的情感特质和人格特质,具有跨性别的普遍性,所以感恩外显测量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两个内隐实验的结果显示被试在内隐层面对自己的评价也比较积极。大量心理学研究都认为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往往是偏正向、积极的,而且会努力维持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Tesser,2000;艾传国,佐斌,2011a),Steele为此还提出了自我肯定理论(self-affirmation theory),该研究结果与这些研究相符。与外显感恩测量结果一样,内隐感恩测验结果的性别差异也不显著,这与研究者本人(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2013)先前关于内隐感恩的研究结果一致,也与众多关于自尊、亲密关系等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结果一致(张镇,李幼穗,2005;张洪,王登峰,杨烨,2006)。因为内隐感恩主要是针对自我的一种态度表现,IAT所确立的基础是与笼统“他人”的比较,自我SC-IAT所确立的基础是个体对自己长期的综合评价,这两种测量均不涉及特定的群体间的比较(如性别、种族、年龄等)。这一结果从性别这一人口统计学变量的视角进一步佐证了内隐感恩效应的普遍性,符合Greenwald等(2002)所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统一论。性别因素对外显和内隐感恩测量均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说明感恩在外显与内隐层面均具有跨越性别的普遍性,也进一步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感恩的普遍性。

D1与D2相关不显著,说明IAT和SC-IAT两种内隐测量方法所测量到的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具体到本研究而言,两者测量的是两种不同的内隐感恩,即采用IAT所测得的内隐感恩与采用SC-IAT所测得的内隐感恩两者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他们属于两种不同的内隐建构。该结果与艾传国等人(艾传国,佐斌,2011b)关于内隐自尊的研究思路和结论是一致的,从逻辑上讲,该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IAT和SC-IAT测量感恩内隐建构的有效性。感恩是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评价,它是在社会比较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的比较对象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自我评价。当与强感恩个体相比时,个体感恩会遭遇挫折,当与弱感恩个体相比时,个体感恩得以强化。IAT测量建立在自我-他人的比较中,反映的是对自我-他人的相对态度;因此,该研究中自我-他人IAT测量的是相对内隐感恩,反映的是个体在与不同对象比较时所产生的相对评价。而SC-IAT克服了IAT需要自我与他人进行比较的不足,测量只需针对单一目标对象——自我,反映的是对自我的整体态度;因此,该研究中自我SC-IAT测量的是整体内隐感恩,是个体长期多重社会比较的综合结果,反映了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评价。

外显感恩与D1、D2相关不显著,说明外显感恩与内隐感恩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两者相互分离,外显感恩与内隐感恩是两个不同的建构。这一结论与众多关于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关系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国内外绝大多数采用内隐技术的研究都会报告它与外显测量之间的相关,相当一部分实验研究显示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之间呈现低相关,一项元分析研究也发现,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r为0.19。内隐外显测量之间呈现低相关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Greenwald等人(2001)认为原因有两个:(1)内隐IAT测验所研究的态度等社会认知问题在社会环境中同质性高,取样偏窄,以致无法求得统计学上的高相关;(2)外显测验存在的社会赞许性、被试反应偏差等不足使两者分离。Karpinski等人(2001)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即使对社会称许性因素加以控制,并将外显与内隐IAT测验的项目层次进行匹配后,二者之间的相关依然较低,显示内隐和外显测量所测到的可能是两个独立的建构。

人的心理是从内隐到外显变化的连续统一体,具有模糊性,几乎一切能够观察的人类反应都可能是内隐和外显双重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隐建构与外显建构不同,两者拥有彼此不同的内在心理结构,具有不同的心理加工机制。这符合内隐一外显社会认知分离论的基本观点,已经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一致认同。

所以,用青少年感恩量表与用IAT和SC-IAT内隐感恩测验方法测量到的是个体不同层面的感恩,即个体同时存在着外显感恩和内隐感恩,外显感恩和内隐感恩彼此分离,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建构;在内隐测量中,采用IAT方法测量到的是个体的相对内隐感恩;而采用SC-IAT方法测量到的是个体的整体内隐感恩。只有多重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比较客观、全面、真实的感恩测评结果。

5 结论与不足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相关不显著,外显测量测得的是外显感恩,内隐测量测到的是内隐感恩,它们相互分离,属于两种不同的建构;(2)自我-他人IAT与自我SC-IAT之间相关也不显著,自我-他人IAT测量的是相对内隐感恩,而自我SC-IAT测量的则是整体内隐感恩,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建构。

当然,由于该研究所选样本仅为大学生被试且数量有限,测评指标只涉及了被试内省和反应时,研究结果的信效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