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知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如果把物理学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物理概念、规律就好比是“大厦”中的“框架结构”.如果“框架结构”不稳固,那么“大厦”就不能修建得高大.

学生普遍感觉物理课有趣味,因为在物理课上实验比较多,并且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但又有不少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得不准确造成的.因为理解不准确,学习的概念、规律越多,越感觉理不清头绪.特别是应用物理概念、规律分析理解选择题时,错误特别多.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方法,分几个方面介绍如下:

1理解本质,融会贯通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知道物理概念、规律的条文,而不向学生揭示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物理知识结构的构建,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很多教师在对教材的进行处理时,教材有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没有想到要教给学生一些本质的知识.如果学生连一些常识性的物理知识都不知道其本质原因,又如何谈得上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下面举例谈谈如何揭示物理知识的本质:

在进行初中《电荷》的教学时,在传授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介绍了原子的结构后,为了让学生理解“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个难点,我画图补充介绍了“感应起电”的知识,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带电体”为什么会吸引不带电的“纸碎、毛发、头屑、灰尘”等“轻小物体”了.也容易理解“带电体将纸碎吸起来,接触一瞬间后为什么又离开”了.如图1、图2所示.

在学生学习了通电螺线管的规律后,我就启发学生思考“磁体能吸引磁、钴、镍等物质”这个现象的本质原因.我先启发学生思考电子绕原子核高速定向转动,是否会产生电流?产生了电流又是否会产生磁场?引导学生建立磁分子的模型,这样经过步步引导,学生对于“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磁化”、“磁体吸引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钴、镍等物质”的现象的本质原因就理解了.如图3所示.

2巧设矛盾,激发动机

所谓逻辑矛盾,它指的是从某一前提出发推出两个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的命题,或从某一理论中推导出的命题与已知科学原理或实践产生矛盾.在物理学发展中,有了物理学矛盾的发现就意味着一个激动人心的重大科学问题的提出,就会激发物理学家开始探索一个新的物理学领域.在物理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些矛盾,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会起到神奇的作用.例如:在讲授《运动的描述》这节内容时,在讲了“从科学角度说,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后,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科学上运动的绝对性.”和“日常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我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矛盾.于是我就让学生思考与讨论:请用“从科学角度说,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这个观点分别描述“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和“在讲台上走动的老师”的运动状态.有的学生说:“站着的老师”是“静止的”.我立即提醒:“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怎么能说“站着”的教师是静止的呢?接着教师强调:从科学角度说:“站的老师”是运动的,“走动的老师”也是运动的.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如果日常生活中这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分不清“静”与“动”了.于是再举例分析:“日常生活中所说的

这个规律的外延即适用条件是:不受力的作用.接着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上一切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来验证.在学生学习了平衡力知识后,可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可以认为物体受到的力互相抵消,即合力为零.这就间接地满足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条件,就可得出推论:一切物体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拓展或外延.经过这样的引导和讲解,学生就更加确信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了.又如:在进行“惯性”的教学中.因为“惯性”是一个难点,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继续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即没有外界干扰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因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原来是静止的就保持静止状态,原来是运动的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物体的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即“没有外界干扰”的条件下就有这种性质,所以“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惯性跟物体运动快慢、是否受力无关,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惯性不是力”.因为力只有在两个物体之间才能产生,而一个物体就具有惯性.这些就是惯性的内涵.然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有关惯性的现象,学生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惯性”了.

4实验与事实,利于理解

物理学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科学.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在物理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多做和做好物理实验非常重要.例如:在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时,关于力的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举例:用手推门,力的作用点离门轴越远,就越容易将门推动.但因为推开门的力一般不用很大,所以感觉不明显.所以我在让学生在离门的转动轴远近不同的位置推动门谈感受后,我还设计了一个辅助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将铁架台拉倒,作用点不同,拉倒时所用的拉力大小就不同.这就变凭感觉判断为定量判断,从而更有力地说明了力的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再如:关于浮力产生的原因,即使画图进行分析,学生也不一定能理解和相信.但如果用去了底的可乐瓶和乒乓球进行演示,学生就会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得更准确和感觉更可信.如图4和图5所示.

在物理教学中,多举实例,特别是多举一些奇特的事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电生磁”的内容时,先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外婆遇险》的真空故事:在笔者五、六岁时,妈妈就跟我讲了一个外婆遇险的故事.一天外婆在田野外割草时,突然在附近发生了雷电,外婆附近的一头大水牛遭雷击死亡,而外婆手中的镰刀也被雷电吸走.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我外婆手中的镰刀被雷电吸走”,是否符合科学的道理呢?接着就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外婆的镰刀是否能被雷电吸走?经过这样的讲述与引导,学生就会感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也符合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