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欧元区的西红柿战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欧元区的西红柿战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语:拥有最优秀自然条件的地中海国家,却要从产量和自然条件都不及自己的荷兰大量进口西红柿,从一种商品就能看出希腊全盘经济的颓势。

到底是西班牙征服者赫尔南·科特斯还是航海家哥伦布把西红柿从南美的“新世界”带到了欧洲大陆,至今仍存在争议。但自从落地欧洲,它便“入乡随俗”,深深地扎下根基。1544年已经对其有文字记载,拥有充足日晒和良好土壤的地中海国家,尤其适合种植这种甜美的蔬果,意大利曾是欧陆最大的西红柿产地,还诞生了上千种美味的西红柿酱;产量第二的国家是西班牙,每年在小镇布尼奥尔举办的西红柿大战就要消耗超过100吨熟透变软的西红柿。

西红柿曾和大蒜、橄榄一样,是典型的南欧作物。而在欧洲北部,荷兰种出的西红柿曾被德国人嘲弄是“水弹”,不仅坚硬,还没什么味道。

但最近几年,欧洲的西红柿产业格局发生了让人惊讶的变化。德国人已经不能从荷兰买到足够的西红柿了——传统生产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都在进口荷兰产西红柿。荷兰跻身成为欧洲最大的西红柿出口国,远超过那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中海国家。

对此,有经济学家指出,如果想知道欧洲实行统一货币后十几年来发生的转变,观察荷兰人或希腊人种植西红柿的“行走旅程”便可见一斑。

荷兰农民牛在什么地方?

在阳光充足的希腊,西红柿的产量几乎是荷兰的两倍,但除了做成罐头和西红柿酱,希腊几乎没有出口到周边国家的新鲜西红柿。负债累累的希腊失去了拯救经济的一门好生意。夏季到来时,希腊人还要从荷兰进口西红柿,因为当地农民至今没能掌握在炎热天气高效种植西红柿的技术。

相比之下,一个荷兰产西红柿则有机会“周游列国”。在高科技的温室里成熟后,它很快就会被采摘下来,经过包装、运输,摆上另一个国家的超市货架。“我不明白为什么希腊要进口那么多西红柿,尤其是从缺少阳光的荷兰,”雅典农业大学的助理教授阿科米安亚科斯说,“我们的西红柿产量绝对可以满足本国以及出口的需求。”

希腊并不是唯一在西红柿的种植和销售上被荷兰反超的传统生产国。西班牙人如今正紧随荷兰的脚步,向那里的种植者“取经”,同时努力扭转在生产效率和贸易上的巨大劣势。这样的经济失衡存在于欧元区国家,已经被证明是“一体化欧洲”的政治、经济实验的明显缺陷。西红柿当然不是经济的“救命稻草”,但从它身上能体现出很多不同行业相同的问题和趋势。如果南欧的西红柿农户都能完全“荷兰化”,一个高效的欧洲经济体的愿景就有可能逐渐实现。

荷兰与那些南欧国家的农业技术差距有多大?在意大利和希腊,大多数农户在室外或者简易的温室中种植作物,只能掌控每株西红柿苗的浇水和肥料用量,大部分农民只能每年收获一两次。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虫害和雨水问题,如果天公不作美,西红柿的产量也会随之下降。

荷兰则完全不同,当地的种植技术经过几代农户的传承和改进,如今已演变成高科技农业的典范。49岁的乔斯·范·摩尔已经是家族第三代的西红柿种植户了,他专长于微型西红柿种植。今年年初,尽管荷兰西部平原的地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但坐在温度适中的温室里,范·摩尔毫不在意外边的天气。

上世纪90年代,荷兰的农户就开始用电脑控制温室,彼时西班牙、意大利的同行还在地里用手插秧。温室的电脑系统能够调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指标,创造理想的种植条件。范·摩尔的西红柿种植温室更像是个任务控制中心。整个温室有9米高,数十列长桌上种着西红柿秧。温室中光线十足,除了玻璃房吸收室外的阳光,悬挂在桌子上方的卤素灯也起了重要作用。西红柿并不是种在土壤里,而是在一种矿物棉制成的培育床上,种植者可以轻松调整水和营养剂的用量。

荷兰的西红柿生产效率远超其他欧洲国家。荷兰农户的温室,每平方米可以收获70公斤西红柿,而地中海地区农户每平米能收获7公斤就算高产了。此外,荷兰人使用昂贵的温室,几乎全年都能有收成。

除此之外,荷兰人还抓住了欧洲消费者青睐不使用农药农产品的商机。为了对付如粉虱一类的害虫,范·摩尔选择饲养害虫的天敌来取代农药,这种“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方法不仅对环境无害,也让英德等国挑剔的消费者买账。

最初,荷兰农户通过每日拍卖的方式售卖西红柿,到1996年,国家支持的综合贸易公司成为了主要购买商,后者与欧洲乃至全球的顶级超市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大型超市订下大量的西红柿订单,范·摩尔和其他农户则通过订单直接售卖给贸易公司。但在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基本没有支持西红柿出口的公司或机构。

欧元区的西红柿大战

2002年,欧洲开始推行统一货币,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从此失去了一种有效的市场手段——控制产品价格。希腊、西班牙乃至意大利拥有自己的货币时,他们可以通过贬值本国货币使本国商品对他国消费者更具吸引力,西红柿、箱包和服装都可以在一夜之间变得更便宜。如今,这种方法不复存在,荷兰人的农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地中海国家则完全失去了投资的动机。南欧国家拯救经济的唯一回头路便是削减成本、拥抱新科技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缩小同荷兰的差距。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上世纪60年代,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突如其来的好事却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失去了平衡,员工开始涨薪,生产者提高了产品价格,但产量却没有跟上上涨的步伐,荷兰的许多行业都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经济学家称之为“荷兰病”。如今,这种病传染到了希腊。

2002年接受统一货币后,希腊能够向欧盟以前所未有的低利率借款,伴随着低息的还有接连不断的欧盟补贴。希腊人突然之间就有了很多钱,这种局面拉动了需求,提高了商品价格和个人薪酬,对于希腊人来说当然很美妙,但长期而言对国家并没有什么好处。“突然之间,各种行业都没有了竞争力,”德国马丁路德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乌尔里希·布鲁姆表示,“希腊曾有很多生产鞋子、纺织品、皮革的工厂,现在却几乎都破产了。”

希腊农业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其生产率低于欧洲平均水平的44%,而劳动力成本上涨了一倍。以西红柿为例,希腊种植西红柿的土地面积是荷兰的10倍多,但几乎没有生鲜西红柿出口。引入欧元之后,西红柿的产量不断下降,但价格却在上涨。

如果希腊人希望大量出口西红柿,借以帮助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那么他们要学习的对象就不止是技术先进的荷兰,还有西班牙。因为担心生计被荷兰同行断了后路,西班牙的西红柿农户也开始努力在物流领域大做文章,很多农户的产品都直接供应给欧洲的大型超市。不少人引进了荷兰的种植技术,还有些农户与荷兰人结为合伙人。而在西班牙身后,土耳其、埃及和摩洛哥的西红柿种植者正步步紧追,他们的生产效率并不逊于前者,而且成本更低。

荷兰在这个领域的优势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尽管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但同时在欧洲范围内种植并出口西红柿的国家正在增加。如果希腊能够充分引进荷兰人的先进经验,并利用本国良好的日晒等自然条件,一场“西红柿大战”的上演并非不可能。到那时,欧洲的经济形势才有可能趋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