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并与人们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科学。学生学习地理科学和运用地理的能力,它可以归纳为: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象运用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地理文字表述能力、地理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地理实验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力,更需要较好的阅读能力。多年的地理教学的实践以为: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缺失,是制约学生地理能力发展和应用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走出"瓶颈"的突破口,就在于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认识和做法,体会有三。

一、借助地理图像、图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的阅读是地理学习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地图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分解为识图、判图、记图、换图、填图、绘图、用图七个步骤。

1、识图

地图阅读它包括①根据图名,分清地图的类型和地图内容,②根据图型(类型)判断地图方向,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③根据比例尺,判断实地范围的大小,④根据图例,判别地理事物的分布等。

2、判图

例如,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其判读方法类似,前者以数字大小表示地势高低,后者以颜色深浅表示地势高低。不同类型的地图,其判读方法各不相同,在教学中要重在培养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能力。

3、记图:一方面是指记地图笔记,另一方面是指记忆地图。

记地图笔记,是要求学生把观察和学习别的地理知识,用图的形式记在笔记本上,例如重要的经纬线所经过的地形区,行政区,城市,气候类型,植被类型,除了可以根据规律记忆外,还可以画图记忆,这就是地图笔记。

记忆地图,是要求学生要做到心中有图,在无图考图的题型中,将记忆在脑中的地图用适当的形式显现出来,。记忆地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脑中建立空间,通过空间想象,把地理事物填入想象的空间图中。

4、换图:是指培养学生图形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

图形转换是根据答题时需要而定的,并不是任何一种图形都要经过转换。图形转换能力最能体现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能够灵活地转换地图,充分体现了对地图的理解和阅读已达到一定的境界,是最具说服力的地图阅读能力。图形之间或图文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难懂为易懂。

5、填图,是指利用空白地图填上地理事物名称。这是培养掌握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相对空间位置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记图的辅助方法。

6、绘图,是指让学生自己绘制指定内容的地图,亲自体验地图的制作过程。绘图能力要求较高,一旦能成功地绘制地图,那么地图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有多大的阅读了。

7、用图,是指灵活应用地图的能力 。

应用于地图的能力,是基于读懂地图之上的能力,是地图阅读能力和升华,是地图阅读综合能力的体现,应用地图能力的培养可重在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地理空间定位的能力和提取地图中有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对地图阅读的敏感性和细心度的考量。

总之,地图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考能力测试的重头戏,我们要在教学过程充分渗透这种能力的培养。

二、借助地理数据的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地理数据往往以两种形式来表示:数据图和表格。它是大量真实地理信息数字化和形象化形式,是地理信息的社会交流工具。解读地理统计资料及图表题材的能力培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来实施:

1、认真审题:既要审清题材干中的问题要求,也要审清题干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审清图像表述的地理信息,图表中数据变化的规律。

2、提取有效信息。由题目问题要求入手,与题目问题紧密联系,相互印证的地理信息,与题目内在联系紧密的间接地理信息,都是有效信息。

3、揭示地理内涵,通过对有效信息的分析,归纳,比较,判断,推理的过程,得到统计资料或图表,所揭示的变化趋势,演化规律或地理事物分布特征。

三、借助文字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概括、综合归纳能力

评价的手段评价的手段评价的手段评价的手段评价的手段文字资料阅读分析,判断的能力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把握文字材料的要点,要求要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和语言理解能力,能准确无误地理解领会题目的要求。

2提炼关键词,主干语,从文字材料中提炼出的关键词和主干语往往是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

3图文结合,文图转化思维加工。通过阅读地图结合文字材料加以理解,或是将文字材料转化为熟悉的简图,再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研究,从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4拓展思维。利用文字材料的提示,结合自己熟悉的知识,对相应的地理事物 主干知识体系的结构分析,得到回答问题的基本思路。

5、在充分理解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答案,答案要求具有科学性、地理性、规范性、简洁性。

如, 07年的省质检卷中的第39 题第二问(图略):分析欧洲西部沿海至东部内陆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成因.这题看似简单,但却是含意深刻:首先要分析那些水文要素可以比较,径流量因要考虑流域面积无法比较,含沙量要考虑植被条件亦不能比较,能比较的就是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冰期的长短了;其次要明白文字含意的关键词:”变化”,既然是变化,答案就应当是动态的,成因与结论要相对应,使答案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条理性.附答案:(从西往东,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越来越大;从无结冰到有结冰,结冰期越来越长。成因:自西往东受大西洋、西风的影响渐弱,大陆性渐强,降水的季节变化越来越大;西部沿海冬季气温高于零度,往东气温越来越低,降至零度以下)。从考生答题结果来看,得分很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是对题目文字理解不透,造成答题要点不清,语言组织混乱,得分自然就低。

综上所述,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不断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需要学生在练习考试中不断的磨练,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出"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