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玉米育种的系列创新成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玉米育种的系列创新成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更深层次,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基因,是当今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杨文鹏教授从事作物遗传与育种研究工作二十多年,以玉米遗传和育种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利用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自交系CML319和自育系食枣-1,组配育出玉米单交种黔单14号。同时,他作为主要骨干,参加选育出玉米群体改良种黔群1号和玉米单交种黔单7号。目前,黔群1号和黔单7号已广泛应用于贵州玉米生产十多年。鉴于贵州省是畜牧业发展的适宜区,为有利于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杨教授从国内外引进优质蛋白玉米品种,进行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等方面的鉴定和筛选,并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优质蛋白玉米品种与贵州省龙里县农业局联合,用优质蛋白玉米推动农户养猪,用猪粪养地肥地,进而提高优质蛋白玉米生产量,形成了种植-养殖-养地-种植的良性循环。

杨教授主持实施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业部重点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课题、贵州省攻关于项,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贵州省基金等类项目课题多项,取得了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实施经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得到了锻炼又培养了一批作物遗传与育种研究方面的科研人员,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现正在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和博士研究生1名。

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杨教授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例如,他定位了一个新的玉米高赖氨酸突变基因――opaque16,并利用该基因与另一个高赖氯酸基因和糯基因进行基因聚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现正在准备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克隆这一突变基因。目前,杨教授已30余篇,其中SCl收录的第一作者论文4篇,曾获得“移动通信杯”首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贵州省“八五”农作物学术交流论文评选三等优秀论文1篇,因在“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执行过程中作出优异成绩,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颁发的集体荣誉证书。

杨教授认为基因克隆有利于基因的遗传调控原理的研究,同时又有利于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发展。他强调,应用研究是为生产服务的,基础研究是为应用研究服务的。玉米领域的发展既依赖于应用研究又依赖于基础研究。多年的实践证明,玉米育种的研究,对玉米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育种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要持续提高育种水平,就有赖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常规育种技术、传统生物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在玉米遗传和育种研究中的综合应用以及深化研究将会促进玉米遗传育种水平的提高和持续发展,从而推动玉米生产事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