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石学家陈介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陈介祺是中国“金石学”发展历史最昌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金石学家,也是我国近代最大的民间文物收藏家和古文字学家,是一位伟大的历史文化名人。
陈氏出身达官显贵,父子两代均在朝为官。陈介祺之父陈官俊(1781~1849),字伟堂,号恕田居士。嘉庆十三(1808)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充文颖馆协修,又授编修、纂修。后历任山西学政、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等职。68岁去世,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谥文悫公。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因鸡年生辰,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得西周青铜器“曾伯■簠”,名其室为“宝簠斋”,生前金石好友敬称为“簠老”。
陈介祺一生跨越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朝代,时逢清王朝由盛转衰逐步走向没落的时期,也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
陈介祺自幼随父在京城生活,深受书香陶冶和其父的言传身教。幼承庭训,苦读于京师。《潍县志稿》载其聪慧、嗜学、日读百数十行略不遗忘。乡试时考官得其卷疑为耆宿,弱冠之年即“以诗文名都下”。陈介祺19岁至莱州府应童试,23岁乡试于济南时始好古,自谓:“余自应试始至莱、秋试始至历,见三代器,秦汉印即好之。”
咸丰四年(1854)致仕,借丧母丁忧回藉辞官归里。从此潜心于收藏、鉴赏、考释和著述。
二
在金石学史上,陈介祺是公认的最负盛名的收藏家,是清代金石家中收藏最富的一位。《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称,他的收藏之富,辨别之精堪称盖世,称的上是一位世界级的大收藏家。《清史稿》中评价为“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
陈介祺收藏的范围很广,钟鼎、玺印、封泥、陶文、砖瓦、钱币、兵器、铜镜、石刻、古藉、书画等无所不包,多达两万余件,他的收藏俨然一座颇具规模的金石博物馆。在他的收藏中有不少稀世珍品,老潍县人提起陈介祺就会联想到他收藏的国宝毛公鼎——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咸丰二年(1852)由陈介祺收藏。陈介祺去世后,其子继续收藏,宣统二年(1910)其孙售于直隶总督端方。此鼎在陈家共收藏58年,陈介祺因收藏和考释此鼎而享誉天下。毛公鼎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文物,现藏于博物院,为镇院之宝。
陈介祺收藏数量最多的是古玺印,他从19岁开始收藏古玺印,到38岁时已达800余方。回潍县后,他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到1872年59岁时,他的收藏已达7000多方。此后,又得吴式芬所藏古印2000余方,使其藏印多达万余方。
陈介祺名其斋为“万印楼”,自号为“万印楼主人”。金石界一直盛传“南有西泠,北有万印”。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篆刻理论家韩天衡先生评论道:“万印楼不仅是潍坊的,也是中国的乃至是世界的。”陈介祺的藏印由其五世孙陈元章献给国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陈介祺高超的鉴伪能力为后世所敬仰,同时也确保了藏品精选慎收、无一赝物。他的藏品也证实了他是一个眼明如炬的鉴伪大师,以及他无与伦比的鉴古辨伪能力,同时也成就了他在金石收藏史上的翘楚地位。陈介祺在金石学的道路上,融藏古、鉴古、释古、传古为一身,形成了藏古而不能释古为之,藏古又不传古与未藏同的思想。在研究金石学、传播古文化的人生道路上将自己造就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大师。他在金石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真实的历史文物资料。
三
“提起笔来写这篇文章之先,我就想起一位老先生,是我平生最佩服的;恐怕不仅是我,凡是研究古文字的人都是一致的。何以呢?因为他的眼光太好了。他一生收藏的铜器等,不下几千件,没有一件是假的。他的论调与批评,不但高出当时同辈一等,简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人是谁?就是山东潍县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他老先生。”这是著名学者商承祚先生在论《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中用非常敬佩的语气对陈介祺的辨伪功力所做的赞誉。
一代金石大师陈介祺一生秉承“意在传古,志在为国”的理念,鉴古、集古、释古、传古,几十年如一日,至死方休。他以毕生的心血,为保存、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今虽“万印”已去,收藏流向海内外。但“万印楼”却因其历史而为世人所传颂,成为中华儿女为传承民族文明之火自强不息的象征,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一代金石大师陈介祺,我们应当永远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