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效果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研究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患者20例,采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观察修复的效果。结果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全部成活,术后创面Ⅰ期愈合,经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自觉功能良好,皮瓣外形美观,皮瓣两点的瓣别觉7cm-9cm。修复后的手掌外观较好,不臃肿,功能恢复较好。供足的行走逐渐恢复正常,无疼痛,供皮区愈合良好。结论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足底内侧皮瓣;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效果
手部外伤造成的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修复的方法也相对较多。由于腕掌尺侧的皮肤较为精致,神经较为复杂,对于修复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需要兼顾形态修复与功能修复的双重要求[1]。我院对20例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20岁,年龄最大的患者50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0±10.5岁。其中磨皮机损伤4例,印花机损伤5例,电刨机损伤3例,压面机损伤3例,车祸损伤5例。急性创伤直接导致软组织缺失11例,创伤引起软组织坏死导致的软组织缺失9例。其中5例患者伴有腕部尺神经和深浅支缺损,9例患者伴有尺神经浅支和小指尺掌侧的固有神经缺损,6例伴有小指尺掌侧的固有神经缺损。其中5例患者伴有骨外露,6例患者伴有掌骨开放性骨折,皮肤损伤面积3cm×4cm-5cm×6cm。
1.2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静吸麻醉。在足底的内侧缘与内踝前缘的延续线交点处,使用龙胆紫标记,该交点到第一、二跖骨头的中间引直线一条,作为皮瓣的轴线,在轴线的两侧(非负重区),设计皮瓣。在内踝的后下方作一弧形的切口,和皮瓣的下缘相连,切开踝管使胫后的动脉和静脉露出,沿血管的神经向远侧分离,把足拇展肌切开,使足内、外侧的动脉和神经显露,沿动脉和神经剥离至足底内侧肌间隔,对肌间隔处将足底内侧的动脉深支进行切断并结扎。切开皮瓣的内侧缘,游离至肌间隔,见足底内侧的动脉、内侧支和皮支。切开皮瓣的外侧缘,分离至肌间隔,见足底内侧的浅弓支和神经外侧支,分离足底内侧的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动脉内侧支及内浅弓支,逆行分离神经皮支至适当长度,在近端切断。切断足底内侧肌间隔,提起皮瓣、浅弓支、神经皮支,观察平皮瓣血供后断蒂,放置患手上与手部血管进行吻合。对于尺神经和浅支缺损,用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的手背支及趾底固有的神经进行移植修复,皮瓣的皮支和移植神经吻合。取供皮区同侧的大腿皮片进行移植修复[2]。
2结果
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全部成活,术后创面Ⅰ期愈合,经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自觉功能良好,皮瓣外形美观,皮瓣两点的瓣别觉7cm-9cm。修复后的手掌外观较好,不臃肿,功能恢复较好。供足的行走逐渐恢复正常,无疼痛,供皮区愈合良好。其中5例患者伴有腕部尺神经和深浅支缺损,采用桡神经的浅支修复。9例患者伴有尺神经浅支和小指尺掌侧的固有神经缺损,采用尺神经的手背支修复。6例伴有小指尺掌侧的固有神经缺损,采用足拇趾的胫侧趾底的固有神经修复。
3讨论
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存在特殊性,修复较为困难[3]。由于手掌的皮肤缺损极易导致深层的组织外露,进行直接的全厚植皮不易存活,而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等方法,手掌无感觉恢复。且皮下的脂肪多影响外观,需要二期修复。手掌长时间握持,极易产生滑动。而采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因该部位的皮瓣的解剖变异较少且血供良好,皮肤的质地与手掌接近,皮下的脂肪少,软组织的结构致密,软组织的弹性好。在手掌上移植后,手掌长时间握持不易产生滑动,且耐磨不容易破损,免去了二期修复的麻烦。该皮瓣有能够进行缝接的皮神经,在移植后能够使手掌的感觉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供皮区处于足底内侧,非负重区,较为隐蔽,对足部的美观及负重功能不产生影响[4]。
综上所述,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腕掌尺侧皮肤神经缺损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斌,张小雪,马铁鹏,等.尺神经深支的应用解剖[J].解剖学杂志,2009,32(5):666-668.
[2]邱海胜,潘展鹏.谢秉局.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718-719.
[3]黄飞,李骥,张发惠,等.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皮瓣修复手掌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11):1404-1405.
[4]陈琳,姜佩珠,田长学,等.足背复合组织瓣修复手背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10):1148-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