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韩教育交流史上的佳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韩教育交流史上的佳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上也许找不到像中国和韩国这样,因为历史原因相互隔绝了近五十年后重新建交,并在短短十几年中,政府和民间的交流恢复和发展得如此之快的国家了。而其中既有高屋建瓴的政府间合作,又有民间呈星火燎原之势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中韩两国于1992年8月24日建交后,于1995年7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大韩民国教育部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此协议至2004年年底,已两次续签。两国的高等院校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推动下,中韩两国200多所高等院校互相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双方每年互派教育行政官员代表团、学者团、教师团互访,互换10名政府奖学金生。截止2004年12月,韩国在华留学生数累计43617人;中国在韩政府奖学金生累计40人;中国在韩自费留学生人数超过10000人。应中国政府的邀请.韩方自1999年开始每年选拔100余名高中教师到中国进行为期4―6周的短期汉语培训。

在汉语教学方面,到目前韩国已有120所大学设立了中文系,就中文系录取分数来看,有个别学校已经超过英语系的录取分数:汉语已作为高考的第二种外语可供选择;有关中文方面的学术研究团体多达30余个,每年发行有关中国语文学的学术杂志不下20多种。目前韩国在任中文系的韩国专任教授大约有450名左右。来自中国的各类教师总人数约有近280人左右。应中国政府的邀请,韩方自1999年开始每年选拔50名高中教师到中国进行为期6周的汉语培训,随着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个数字目前仍有增加的趋势。在全球推行的HSK汉语水平考试,韩国2004年参考人数已达到创纪录的22301人。据初步统计,韩国内已经接受过各种汉语教育的人数,累计达30万人以上。

在这些具有说服力的数字背后,都有着一桩桩生动感人的故事。

异国祖孙忘年交

50多年前,李承奎就渴望能够亲眼看一看中国。李承奎说:“韩中两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相近。我热爱中国,还因为中国是非常友好、仁义、讲信用的国家,中国人民身上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直到1995年李承奎实现了首次中国之行,从此,更加坚定了他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决心。当时已近70高龄的他进入汉城首都语言学院。2000年,他再次来到中国,与另一位韩国老人韩周镒专程参加了曾经在“韩国语演讲比赛”中,勇夺第一的北京语言大学韩语系学生吕爱辉的大学毕业典礼。

一位汉族女孩竟然能如此自如地用韩语表达出对韩国文化的深刻认知,深深地打动了正在汉城首都语言学院修习中文的李承奎老人的心,他视吕爱辉为自己的孙女一般,并给吕爱辉写了一封信。

“1998年底,当我收到李爷爷的第一封信时,简直不敢相信这么熟练漂亮的一笔汉字竟出自一位韩国老人之手。”吕爱辉回忆说。从此,异国祖孙情在韩国老人与中国女孩之间建立起来。

1999年7月,在李承奎等的帮助下,吕爱辉开始了一个月的韩国之旅。“每到一个地方,李爷爷不仅让我了解韩国,而且他积极地向一些不十分了解中国的韩国人介绍中国。”

2001年,古稀之年的李承奎进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他的中国孙女在同年到韩国攻读研究生。

目前,韩国的“希望工程”东润奖学会在中国的大学内设立奖学金已有5年,而这一奖学会的创办人,正是已77岁高龄当年资助过吕爱辉的李承奎老人。

“在韩国像我这样致力于韩中教育交流的人已越来越多。我衷心祝愿韩中友谊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李承奎动情地说。

“中韩合作”似奔马

2005年8月22日,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学术交流支援项目资助的第5批亚洲访问学者结业仪式在汉城举行,其中有35位来自中国。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先生在发言中感慨地说:“对于各位学者来说,也许是第一次经历今天这样的送别仪式,而对于我来说,这已经是第5次了。而且在各位带着研究成果满足地离开韩国的一个星期后,我将第6次迎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又一批50名学者。”

1974年11月,韩国SK集团已故会长崔钟贤,用私人财产5540万韩元捐赠成立了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当时金在烈作为崔钟贤会长的得力助手,成为财团的当家人。至1997年底,已经增值为220亿韩元的财团基金经营了海外博士奖学、汉学研修奖学等5个奖学金项目。金在烈先生自己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一直从事于东方文化的振兴事业和中韩教育文化的交流工作。在中国使馆教育处的大力协助下。财团从2000年开始每年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主要大学邀请50位博士,到韩国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提供所有研究经费及必要的研究条件,其中中国学者占到70%。奖学金受惠者的义务只有两条,其一是完成研究任务后必须回本国服务,其二是不得从事任何副业。2004年,在金先生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由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代表亚洲并具有世界水准的学术奥运会――北京论坛,今年又将论坛扩大到上海,在复旦大学举办了以金融。能源、IT等“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抉择”为主题的上海论坛。财团每年向两个论坛各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除此之外,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还支持中国国内多所院校成立了亚太研究中心等。

金先生说:“我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财团的这些援助项目一定会为中韩的交流合作,为亚洲的未来带来光明的前景。”

在结业式上,35位即将回国的中国学者向金先生赠送了表达他们深深感激之情的纪念品,一幅巨幅中国织锦画――徐悲鸿的《奔马图》。金在烈先生不无感慨地向在座的中国学者和驻韩中国使馆教育处官员说,这件礼物可真称得上中韩合作的结晶啊!

母女相依中国情

2004年冬天,一个叫白惠淑的韩国女士打通了中国使馆教育处的电话。她在电话中说,她是一个11岁女孩的母亲,想教小孩子学汉语,希望得到教育处的帮助。

带着疑问和好奇,教育处派人与白女士接触。原来白女士是韩国妇女部下属的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的幼教培训老师,早年曾有过在中国台湾留学和在青岛工作的经历,并在韩国多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因为热爱中国,所以希望自己上小学的女儿也能够学习汉语,并为她起了个中国名字“明明”。但是教了一段时间后,女儿觉得汉语实在太难学了,又看到并非汉语教学出身的母亲也束手无策的样子,安慰妈妈说,“如果能有专门教小朋友汉语的教师该多好啊!”白女士受到女儿启发,从此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让韩国的小朋友们感觉汉语易学又有趣。

凭借自己多年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资源,白惠淑在完成了对韩国幼儿教育中汉

语需求的社会调查后,向韩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提议开设幼儿汉语教师培训项目,同时,她还联合了各方力量开始对幼儿汉语教材进行研究开发。

为此.中国使馆教育处很快向她赠送了各种中国学龄前儿童学汉字、汉语的参考教材和课堂教学用具,并无偿帮助她对其自编的讲义进行文字上的把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惠淑女士终于得到了韩国专利特许厅和韩国中小企业厅的许可,成立了名为“亲亲老师”的幼儿汉语教育院,在刚刚租下的办公室里,她像孩子一样高兴地向人们展示着她自己动手制作的公司形象卡通玩具和课堂教学用具,还有她收集到的一本本中国学前教育期刊杂志。

然而事情并非想象的那般顺利。第一期幼儿汉语老师培训课的广告登载出去,来试听和了解情况的人很多,真正报名参加的人却很少。很多幼儿园园长或从事幼儿教育的人士对向连母语都还没有说流利的韩国儿童教授汉语缺乏信心,并多少对白女士这样一位并不十分精通汉语教学的“阿祖妈”(韩国人对家庭妇女的称呼)的教学能力表示怀疑,加上韩国近几年经济不景气,最终第一期培训班只招到了5名学员。尽管如此,白女士仍然坚持认真地完成了她的每一堂课。只要不影响女儿明明的学习和休息,她都要把女儿带到现场,让她看妈妈正在努力履行着对她的承诺。每天,她都要在办公室忙到深更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第二天还要处理制作音像教材事务及与企划人员商议业务推广事宜。

为了开发和推进以后的各种汉语教育项目,为了能够对“亲亲老师”投入更多的经费,白惠淑再三思考后,变卖了自己所住的200多平米的高级公寓,和女儿挤在办公室里。白女士仍然有说有笑,用她特有的带着略显夸张的肢体动作与表情,生动地描绘着“亲亲老师”的将来。她没有被暂时的困难吓退,对自己要做的事业仍然充满着信心。

在驻韩中国使馆教育处工作人员的记忆中,像李承奎、金在烈、白惠淑等人这样让人感动或者振奋的人和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中国需要朋友。朋友遍天下的中国,才会有和平崛起的时间和空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韩国有着600多年历史、至今还以尊奉中国圣贤孔子的思想为荣的成均馆大学走廊里挂着的中国古诗句。在中韩交往不断发展的今天,中韩教育交流作为两国各个领域交流的基础,更为这种交往向广度和纵深发展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