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区域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环境问题已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和探索在PSR概念框架以及绿色GDP概念下的区域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指标体系的设计力求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结合,最终为兰州市运用该指标体系的实践提出建议,以便将兰州市的环境审计工作推向新的高点。

【关键词】区域环境审计,PSR概念,绿色GDP,指标

一、区域环境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进行评价、判断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是很多指标的任意堆积或者简单叠加,而是从“体系”的角度出发,围绕环境绩效审计评价这一主题或核心,把描述或者评价环境绩效的可能度量参数集合在一起。环境审计评价指标是链接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的纽带。根据此审计目标,在环境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和构建上应该遵循以下五项原则:1.系统性原则;2.简明性原则;3.动态性原则;4.地域性原则;5.适用性原则。

二、PSR概念框架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本文的区域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主要考虑使用PSR,即“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指标体系,并结合绿色GDP指标。

以下的图示是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给出的“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图。

在前述的PSR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出如下的指标体系:A准则层:是指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总目标的综合描述和整体反应,本研究以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压力作为准则层,即压力层。B要素层:也可以称之为子系统层,在构造这一层次结构时,我们从对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状态、内涵、特征的科学分析入手,避免只注重单一情况,而把与环境绩效相关的其他方面忽略掉。

三、区域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除运用上述的PSR概念框架和绿色GDP的理念以外,我们在构建指标时必须要考虑到环境治理的效果、环境治理的效率性、经济性以及区域环境的特殊性,来设置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是核心指标,因为它与效益审计的总目标直接相关。因此,我们将这部分的指标设为重中之重,在其他指标当中占有较多分量。

1.环境绩效技术指标。环境绩效技术指标侧重于环境质量评价和对污染的控制评价两个方面,其中又包含5个具体的指标,因为兰州市在上述分析中已经暴露出在水资源、空气质量两方面的重大问题,所以将其分为这几部分是合理的,同时也是依据了区域特殊性。

2.环境绩效经济指标。在环境审计指标体系中,环境绩效经济指标主要是考虑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管理和循环经济利用率三个方面。包括的内容有年度各项指标投入与产出比以及与上年的比较。

3.生态环境状况指标。该指标是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06)中的指标及计算方法,计算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此来确定从优到差五个不同级别的生态环境状况。

4.定性指标评价。前述的各项指标都是从定量的角度出发的,定性指标也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有国家性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规章和政策性文件。

四、区域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应用对策

(一)提高审计人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环境审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强,而目前全国环境审计队伍都面临知识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可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一是可以通过聘请环境专家和法律专家参与环境审计;二是对现有的审计人员环境知识方面的后续教育和培训,同时选派审计人员到环境管理部门锻炼交流来掌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或者审计人员参与审计署或特派办环境绩效审计项目等;三是从人员机制上创新,重新吸纳资源环境人才。

(二)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提高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从审计方式来看,环境审计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工作,这就要求环境审计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强调协调组织同同级审计机关对跨区(跨流域)同一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开展合作审计。从审计技术方法上看,灵活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以便更好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三)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

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因此衡量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也难以统一。因此,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考虑绩效评价的特殊性,遵循系统评价全面考虑原则、权责对等原则、注重效果原则,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四)国家审计与环保部门协同作战。

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离不开大量数据的支撑,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必须得到环保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两者的通力协作,是做好这一重要工作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杨鑫.循环经济视角下煤炭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商业,2009

[2]王崇锋.生态城市产业集聚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