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联理论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联理论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格赖斯认为要理解说话人在话语中有意的暗示,即含义,人们靠的不是语言解码(linguistic decoding),而是语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何自然,2007:9)其提出的合作原则的内容指的是人们在说话时总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准则。正常的话语交际就是基于这种“合作”而进行的。格赖斯的努力是对语用学乃至语言学的一大贡献,但人类的言语交际之复杂并不是固定的原则准则能够完全解释清楚的。格赖斯的理论体系也仍然有很多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这个理论留给学界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后格赖斯语用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斯波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认为格赖斯语用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关联的问题。合作原则中的第三条准则就是关系原则。但是格赖斯对关系准则下的解释只是:Be relevant(要有关联)。很显然,斯波伯和威尔逊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解释,他们于1986年联名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提出了关联理论

关联论者以人类的认知为基础,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交际活动归属为有一定意图的人类认知活动。说话人的意图要被听话人所认识必须基于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共同的认知环境。认知环境的因素很多,双方想要达成一致的认知环境就需要一个有关联性的认知过程。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明示推理的概念。说话人向听话人“明示”自己的意图,而听话人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信息进行“推理”,从而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

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的关联论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关联的直觉,换句话说,双方并没有遵循什么原则,也没有刻意合作。人们在交际中的关联取向不仅表现于人们在会话时的关联直觉,也表现于人们有能力分辨关联与否及关联大小的信息。也就是说,说话人所表达的信息总是关联的,并且听话人也会从关联的角度推理话语。

既然关联论认为人们说话总是关联的,那么去推导这种关联就成为关联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几个概念帮助解释这个问题:

1语境效果:语境效果就是听话人处理说话人话语所作出的努力,即处理话语时所作的努力,包括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何兆熊(2009)总结道:(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话语的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话语的关联程度就取决于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作的努力这两个因素。

对关联的把握是为了在言语交际中正确掌握说话人的意图。意图分为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两种,而对交际意图的正确掌握才能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前面提到交际意图的正确把握需要对认知语境的正确识别。下面举例解释言语交际中关联的运用。

A:What's the time?

B: The milkman has come.

B表面看起来是“答非所问”,但A自觉B的话是关联的。B试图告诉A一个时间。这个时间应该就是B所说的送奶工来的时间。送奶工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送牛奶,所以如果A知道B所说的送奶工来的时间,他就可以推理出并捕捉到B的真正意义。而B正是假设A有这样的认知语境,才如是回答。

但是,如果A并不知道送奶工来的时间,这必然导致A无法推导出B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再接着看这个例子:

(接上例)A: I’m sorry that I just moved here. I don't know when the milkman come.

B:The milkman comes at 8:00 a.m..

A告知不知送奶工来的时间,B就会补足A的认知语境,调整语境的A就能够推导B的话语。

这个例子不仅说明听话人和说话人双方说话有自觉关联性及说话人和听话人应有共同的认知语境外,还说明这个语境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可以随时调整的。

关联论作为格赖斯语用学的一个继承和发展,面世以来学界对其褒贬不一。关联理论试图从逻辑论证方法走向认知推理也是一个大胆创意的尝试,以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为出发点,努力探索一个能够很好的解释言语交际的理论体系。关联理论摈弃了合作原则的条条框框,认识到简单固定的准则无法解释复杂的交际,探求从人类认知角度去探索语言现象。抛开这个理论的解释力和可行性,这样的尝试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者,选取认知的角度,抛弃原则准则的固定参照,这表明关联理论从逻辑推理论证的方法转向“演绎法”, “人脑自发地运用的逻辑法便是演绎法”(Sperber & Wilson,1986:69,转引自何兆熊,2009:201)。

但不少学者对关联理论仍持有异议。黄衍(2001,转引自何兆熊,2009)认为关联论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可证伪性(Non-falsibility)。他认为关联论不符合科学理论的基本标准:既然无一例外都是关联的,也就没办法对这个理论证伪,也就不能被称为科学的理论。

笔者认为,关联理论虽摈弃了合作原则的准则,但是它并未跳出固定模式。虽然其解释是从认知出发,可是这种出发点都被理想化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者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理想的。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推理方式仍有待考证。其次,关联论者提出的用来判定关联的语境等概念十分模糊。影响语境的因素如此之多,以致我们对语境的判定无确定的方法可寻。

笔者还认为,关联论以人类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但是人类的心理本身就十分复杂不可寻。人类对自己心理的研究就是一个很薄弱的学科。这必然会影响到关联理论的说服力和未来发展。当然,这一理论对语言学发展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61162,122,260,260,62,48 -49,153,151.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何自然、陈新仁. 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姜望其. 当代语用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