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海里的“打捞者”和“救人天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海里的“打捞者”和“救人天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七年前,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因成功打捞古沉船“南海一号”而备受关注。七年后,广州打捞局业务处处长张永强在谈及此事时仍说,“我到现在记忆深刻,我们熬了两个通宵,28号把它放进水晶宫后我开车回来一点都不感觉累,很兴奋。”

打捞“南海一号”只是外界关注广州打捞局的一个小窗口,小窗口的大视野是,处于中国的“南大门”、广州打捞局一直以来背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守护着海洋上的生命财产安全,充当大海里的“打捞者”和“救人天使”。

整船打捞“南海一号”,创世之举

“南海一号”是二十世纪的八十年现的,当时中国的水下考古都还没起步,最初国家没重视这一块,是香港的一个富商赞助经费去现场做调查,并请了一个日本的考古领队。后来到了九十年代中国也参与了这个项目,去做了前期调查,发现“南海一号”上有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并确认了是宋代的船,我们才慢慢重视起来。

“南海一号”从发现到后面整体打捞,推动了我们整个水下考古的事业很大的一个进步,“南海一号”打捞完后,国家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国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然后各个地方政府考古所都设立了水下中心。这几年媒体上报道的水下考古也越来越多,以前都是注重陆上考古,田野考古,像兵马俑、古墓之类。

说起来“南海一号”,张永强可谓是记忆深刻。

“‘南海一号’的整个发掘过程是很艰难的,刚开始是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是原址发掘,就是说今天下去拿件东西上来,明天再下去拿点东西上来,后来觉得这个方案不安全,因为毕竟离岸那么远,坐船要两个小时,海况也糟糕,在现场要保护文物也比较难;第二个是整船打捞,因为考古界认为船比较完好,船体本身就是非常昂贵和有价值的,所以他们的意思是最好连船带货一起捞。考古人对工程没什么概念,所以他们找我们去做这个方案。后面就做了钢箱,把整个船压下去,整个连泥带土一起搬回来,放到海陵岛,专门做了一个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我们以前习惯叫水晶宫,放在里面。”

“传统打捞的沉船基本是钢制的,钢船可以受力;而‘南海一号’为木质船,并不能受力,打捞时要考虑得很周全,对整个的变形控制要很严格,如果变形大可能整个船就烂掉了,或者里面的文物就烂掉了。所以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项目是非常多学科、多工艺的大杂烩,不是现代船的一个打捞,很多工艺难以想到,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凭空想象,很多设计都是一步一步往前走,当然很多因素是无法预料到的,还好有办法补救,这是我们的幸运。”

“我们从2007年4月份开始,做到12月22号,把它吊上来,再到12月28号把它放到博物馆里面去,用了整整八个月的时间。这是七年前的事情了,我到现在记忆深刻,我们熬了两个通宵,28号把它放进水晶宫后我开车回来一点都不感觉累,很兴奋。”

“项目开始我们顶着很大的压力,因为这种事情没有可以借鉴的。整体打捞需要在船底穿36根钢梁,穿第一根时,我们用了十三天。当时那个困境真的无法形容,铁箱两边对着两个孔,一条十六米长的钢梁从这边过来要对到对面的孔里面去,高度和左右误差都不能超过十公分,而且是在泥底下。我记得,做到第十天左右的时候我们个个都像散了一样,有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能想的办法全都想过了,怎么都过不去。就这样,基本上每一天、每一道道工序你都是在煎熬,因为都没有人干过,谁都不能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我就是每天都在分析原因,再去改进施工的办法,再去对整个工艺进行调整。一直到后来,我们最快用了13个小时穿了一根刚梁,可以想象13天和13个小时的差别。”

“南海一号”的整船打捞是中国水下考古的第一战,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次整船打捞实例,广州打捞局此战凭着雄厚的实力向国家交出了满分的答卷。

水上救助,救人天使的责任

“按原来的职责划分,人命救助这些实际都是南海救助局的,但说真的海上没有说是谁家的事,真的遇到有困难或者有人需要救,谁都会去救。我们作为部里面的海上专业应急队伍,有时承担这种社会责任是应该的,救人也是我们的一个职责,有时你在海上救到一艘船或者一个活人,心情真的会不一样,有时在干活你也会留意海上有没有人需要帮忙,因为海上如果有人掉水没人发现肯定是会完蛋的,就算是有救生衣也没用,特别是寒冷天气。”说起救助,张永强如是阐述。

张永强对记者讲诉了两个事例。

2013年4月份,大陆的一艘船在香港那边撞沉了,有六人失踪。撞沉的第二天,香港消防处就发通知要广州打捞局去协助搜救。当时撞的这艘船折掉了,尾楼在一边,船头搭过来了,人在尾楼的概率比较大。因为船里面可能会有空气,潜水员下去的时候尾楼在动,潜水员不敢靠近,后来救助人员用一个重心浮吊把船头扶住,让潜水员下去搜,结果找到了几具尸体。

“如果里面有空气他可能就是活的,有时里面会有含氧量,我们救过一个在船里面待了二十个小时的,船反扣过来了,他就在里面,但里面有一大舱空气,够他呼吸。当时我很佩服那个人,他自己的求生欲望很强,珠江口12月份的水温很低,他稍微放弃就没了。在那个环境他隔一段时间会用硬东西敲一下,让外面的人知道他还在里面。因为浪很大没法施救,我们只能找个船扶住然后割洞,刚开始我们不敢用气割,都是用手提钻钻手指头那么大的一个孔,钻完了他的手指就伸出来,我们就对他讲你不要着急我们过来救你。我们现场的潜水总监也处理得很得当,就告诉他你先让开一点,再这样就没法救你了,先安稳了他的情绪。等孔开好了后,为了避免烫伤他,又用布把边上包起来,然后再把他拉上来。”

“打捞的话实际上也是市场化的,是商业打捞,水上应急则不一样。搜救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因为能在水里面憋五分钟的人不多。在香港习惯做法是搜救一个星期,现在国内航海和生命保障体系在慢慢完善,这实际上也和国内资源有关。”

市场化经营,以商养战

2003年中国救捞体制改革确定打捞局事业经费实行自收自支,以经营弥补打捞经费不足,实行以经营养打捞的运行机制,这给广州打捞局带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根据张永强处长介绍,广州打捞局不仅在打捞方面发挥着作用,同时兼营海洋工程、拖航运输、隧道工程、水工与市政工程、船舶修造等业务。广州打捞局作为一个企业化管理的单位,肯定要去分析后面市场的情况,或者在业务的拓展上面也要有针对性。

据介绍,从五到十年的经历来看,商业打捞占据广州打捞局的产值约3%~8%,“这是我们的主业,也是我们的职责,但是这块你不能把它作为主营,支撑你整个局运作的主要收入,它支撑不起。”广州打捞局主要盈利项目是海洋工程服务、隧道安装、市政工程这几块,业务涉及广州、香港以及国外一些国家地区。

实际上,广州打捞局是在以商养战,商业的发展带来利润,进而推动打捞救助的发展。没有商业这一块不可能有长远,没有打捞救助则显得不专业。仅仅靠国家拨款会降低员工积极性,纯粹商业化又陷入到一个误区。

“虽然现在走的是商业路线,但实际上,一些东西和钱都是没有关系的”

谈到此处,张永强又对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时我们不但救生,也同样救死。2013年11月份,在中山大学北门,有一个年轻的在读研究生和家长吵了一架后想不开跳下了珠江,我们接到电话就过去帮忙去找人。这种事情并不属于我们的职责范围,听到这么悲惨,还是调了我们的应急分队过来。最初是水警不让我们下水,他们的潜水员找了两个多小时没找到尸体,我们的潜水员就看监控录像,分析珠江水流,后来水警让我们上,我们的潜水员下去一根烟的功夫不到就找到了。这件事我们一分钱也没有收,因为看着挺惨,一个小孩读书读到研究生,真的很惨,家属哭得要死,我们也是人,都是有血有肉,直接收队回去。因为局里面对下水的潜水员是有奖励的,这个钱我们就自己出了。”

救生打捞不畏艰辛无私奉献,“南海一号”历经曲折开创历史,大局上自力更生以商养战,面对悲惨真情流露不计得失。有担当、有责任、有能力、有人性,这是记者所看到的广州打捞局,同样也是心中理想的打捞人风貌。但我们相信,所听到的故事也远远不及他们做的十分之一。

向每个打捞人致敬!

小链接:

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是在2003年救助体制改革后成立的交通运输部直属事业单位,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交通运输部广州海难打捞救助局。

广州打捞局是一支国家海上专业应急救捞队伍,主要承担环境救助、财产救助、抢险打捞等职责,经费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

自救捞体制改革以来,广州打捞局在履行国家赋予的公益性抢险救捞的同时,积极贯彻“以经营养打捞”的方针,兼营海洋工程、拖航运输、隧道工程、水工与市政工程、船舶修造等,始终秉承“诚信为本、双赢为愿”的理念,为客户提供一流服务。

目前,广州打捞局拥有大型起重抢险打捞和海洋工程船、大功率拖轮等各类船舶40多艘;有码头、船厂、打捞基地等基础设施;有一大批高级管理、技术和高技能专业人才;有沿海打捞作业一级资质、海洋石油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等工程资质。

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形势下,广州打捞局紧紧围绕“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要求,努力提高应急处置海上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大力服务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