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因教致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因教致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教育费用上升使得农村子女接受教育的成本日渐增大,农民因子女接受教育而担上沉重的担子,由此产生“因教致贫”现象。文章旨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就“因教致贫”产生的原因加以概括并简要陈述政策建议,以期对解决“因教致贫”有所帮助。

关键词:因教致贫;原因分析;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

知识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教育为农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系统掌握生产或服务技术的人才,有效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然而,随着农民对子女教育投入成本的提高以及教育投资回报不确定,教育“致贫”困扰着农民;“读书无用论”滋生、农村子女辍学等不良现象频频出现。为有效避免经济贫困与教育落后的恶性循环,正确处理“因教致贫”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正因为与之相关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而且较为严重,“因教致贫”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在孙立忠(2005)的《“因教致贫”必然导致义务教育的失守》一文中“因教致贫”的致贫对象是从事贫困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农村教师,他呼吁改变某些地区农村教师生计艰难的难堪境地;彭兴庭(2005)将“因教致贫”视为农家子弟上大学的一道坎;陈烨(2005)分析了“因教致贫”的现象并提出根治对策;余世华(2005)从教育成本分担、教育收费行为方面阐述了导致“因教致贫”的因素;刘江毅、唐小明从新视角探析地方高校“因教致贫”的问题与对策;李放、刘娟(2007)探究了农村“因教致贫”现象的政府责任;刘明翠(2008)从经济学视角剖析“因教致贫”的原因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杨晓霞、吴开俊(2008)界定了“因教致贫”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并提出相应对策。

当前各研究者对“因教致贫”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分析上,并且各自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事实上,要改变贫困农村地区“因教致贫”的现状,既需要外界的帮助,也需要这些地区人们自身的努力以及一段较长的时间。

二、“因教致贫”的含义及特征

“因教致贫”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学者们对此定义各异:王成新和王格芳将“因教致贫”定义为“教育消费型贫困”,韦志明认为“因教致贫”指个人因为接受教育而导致自身或家庭陷入贫困的一种现象,余世华介绍说“因教致贫”又称“教育致贫”并将这种现象分为积贫和返贫两种情况。“因教致贫”是指由于个体自身或其家庭经济能力有限,为接受教育该个体因教育成本的投入和教育产出的低下而导致该个体自身或其家庭陷入贫困的一种现象。

结合相关概念,“因教致贫”的主要特征包括:因教致贫主要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把教育做为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不惜成本供养子女上学,而教育的投入却使他们重新陷入贫困,这种现象在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低收入群体身边尤为常见;因教致贫现象往往伴随着不良的社会影响,诸如贫困大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社会不安定等;因教致贫问题主要发生在高等教育阶段,集中出现在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的门槛比以前低了,子女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也多了,有更多的贫困家庭因为支付子女高额的大学学费而陷入贫困。

三、“因教致贫”的原因分析

导致“因教致贫”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将其重点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低收入是导致“因教致贫”的主要原因

低收入群体家庭经济状况差,经济基础薄弱,相对于这些家庭来说高校学费高昂,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可能相当于一个家庭多年的积蓄;加上其他教育投入,子女接受教育使得这些家庭经济拮据,甚至债台高筑。以吉林省为例,根据吉林省政府研究调查,2004年吉林省高校每个大学生人均花费为11800元,而当年吉林省农民人均收入为3000元左右,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约4年的收入;再看西部地区,以云南为例,2004年云南省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年纯收入仅为1864.19元,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相当于一个云南农民辛苦劳作近7年的收入。

(二)政府对我国教育投入的资金不足

高校扩招、高校数量逐年增多,而政府财政用于教育的投资依然很少,如表1所示,从2001-2007年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约为2.79%-3.24%;每年财政投入经费虽然有所提高,但该投入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趋势并不明显,2002-2004年甚至有所下降;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933%,而同年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6%,高于我国该比例两倍之多,我国财政投入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甚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2),足见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的不足。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高校教育经费短缺,许多高校转而向学生收取高额费用,出现教育高收费和教育乱收费,越来越多的农村子女交不起学费。这些交不起学费的农家子女成为贫困生一族,他们的家庭贫困状态也继续加剧。

(三)教育的盲目性选择

信息不对称使个体及其家庭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认识不足,对教育的实质也一知半解,对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子女适合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缺乏认识,从而产生盲目的投资行为。他们可能花很高的成本让其子女进入各类私利盈利性学校,而这些学校的收费比国家普通高校略高,学生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热心”教育投资的家庭往往陷入贫困僵局。

(四)就业形势的严峻也是导致“因教致贫”的原因

人口众多的社会环境,技术更新快、教育发展迅速的今天,各类人才就业竞争激烈,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如表3所示,从1991年到2001年十年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增长了328.3万;2001-2007年间该数增长了149万,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830万,失业率达4%。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贫困大学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有一定难度。即使有了工作,他们要还助学贷款,而后要购房成家,房贷使他们面临一辈子的债,更无力补偿家庭的教育投资,他们则成为城市新的贫困家庭。

四、解决“因教致贫”的政策建议

送子女上大学几乎是贫困家庭的唯一希望所在,花钱让孩子受教育,在贫困农村地区极为不易,“因教致贫”现象滋生新的“读书无用论”,使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对教育失去信心、望而却步。解决“因教致贫”问题,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状况,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改善低收入群体收入状况,促进农民增收,增强贫困家庭的经济实力。无论是家庭本身就贫困教育使其更加贫困,还是家庭经济状况本身良好而教育导致其贫困,根源在于家庭经济能力弱,无法承担教育支出。改善这些家庭的经济状况,丰富经济来源,逐渐增加其收入,使教育投资正常增加的同时教育消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即收入增长的幅度大于教育支出增长的幅度,以增强贫困家庭教育投资的能力。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国家农村教育扶贫专项基金,积极补充高校教育经费,有效防治高校高收费乱收费现象,减轻贫困家庭负担。学校高收费乱收费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短缺,如果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学校转而减少不合理收费,贫困家庭减少教育消费支出,从而将部分教育投资成本从家庭转移到财政,进而减轻贫困家庭教育负担,有效解决“因教致贫”现象。政府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测贫”机制,制定合理的贫困标准,对那些确实困难并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政府应该对其直接提供帮助,以避免这类家庭因其子女接受教育而加剧贫困状态。

第三,加强教育政策与教育信息的宣传教育,向接受教育的个体及其家庭介绍社会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对人才的需求,引导理性的教育选择和正确的教育投资行为,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克服盲目投资与不切实际的“过热”投资导致的家庭贫困。

第四,构建大学生就业资助机制,对贫困学生群体的就业提供帮助。学校、家庭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勇敢面对挑战,积极准确地把握就业形势,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并通过能力的提高,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由于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保持就业信息的通畅,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

第五,鼓励高校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服务建设农村地区,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工资待遇、生活水平的差别,高校毕业生往往向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西部及其他落后地区在教育上大量支出,培养的人才却大量外流,付出的成本得不到相应回报。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激励大学毕业生投身西部地区和小城镇建设,并发展职业教育,为贫困农村地区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系统地掌握某门农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使贫困地区的教育支出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杨晓霞,吴开俊.治理“因教致贫”问题的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

2、侯婧姝,彭冰.农村学生害怕考上大学[N].中国青年报,2005-05-11.

3、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2005.

4、教育部财务部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2002-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M].2006-2007.

7、中国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统计年鉴[M].2008.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