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定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定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大学会计教育在高等会计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素质水平都难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等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体系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亟待研究的问题,必须寻求解决的办法,以适应改革的形势。本文拟就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问题做些探讨。

[关键词] 目标 素质知识结构 能力

当今世界正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人们原有的生产、生活、管理方式以及社会结构、教育制度等都面临着挑战,相应的变化和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管理方式的变化,会计工作的重点将从对会计信息加工转移到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运用。因此,社会对会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研究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体系设计,以及会计教材编写、教学形式改革等问题。现实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仅就会计专业教学中教育目标定位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目前高校会计教育中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缺陷

国家对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原有的定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定位过高。会计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仍有一定差距,毕业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实践方能适应工作,很难做到一毕业就具备“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能力;且所谓“高级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及人际交往、沟通等能力,而高校毕业生显然缺乏这一点;另外:这样定位会对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误导,会使学生认为自己已成为高级会计人才,不愿去乡镇企业、小公司等单位就业,易造成人才分配上的不均,与此同时,对于学生自己,会出现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2.定位过于专业化。过分强调“从事会计实际工作”会导致过分强调会计专业教育,以致学生偏重专业技术课,而忽视其他课程。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可能比较熟悉某―个领域或行业的具体业务处理,但对其他方面情况知之甚少,应变能力差,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3.定位培养面过宽。如目标中规定,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要能在学校及研究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事实上,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要求本科毕业生能够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高校、研究机构正逐渐普及硕士化、博士化,吸纳本科毕业生也越来越少,此项要求也就逐渐失去了意义。

二、重新定位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主要考虑的三个因素

重新定位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主要考虑的三个因素,即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基本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1.素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那么,要成为一个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我们认为,作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会计专业素质。

2.知识结构。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要求的基本标准是具有会计手工和电算化的双重操作能力,具有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务实、创新精神,具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3.能力。从能力结构方面来看,除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还应具有人际交往能力,集体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教育应该将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会计教育目标和方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会计职业的需要,会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就成为专业会计人员,而是要使其拥有一名会计人员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人际才能、沟通才能等技能,另外还要培养对本职业的热爱,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重新定位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方向性。就是在确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

第二,超前意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经济的要求,更要瞄准未来经济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经济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际经济之惯例。

第三,创新精神。在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方面,确定过程及方法要创新;另一方面,所确定的目标内涵也要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要求;同时,还要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培养目标之根本。

第四,全面性。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妥善处理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要十分重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要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要坚持层次定位与职业定位相结合。

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1.人才层次定位要求。从目前我国“五大”专业教育层次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会计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会计高级专门人才。

2.职业岗位定位要求。加入WTO之后,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会计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会计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这种职业定位,既可以避免不同层次人才之间相互“抢饭碗”,又可以避免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3.知识结构定位要求。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即“通才+专才”。由于会计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财务活动,因此,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必须体现出会计专业人才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从事财务活动的核算与监督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会计专业应相应设置“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会计类核心课程,以及相关的同样非常重要的比如“审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

其次,提高人才的通用性是现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主要基于二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代科学的发展是以综合趋势为主,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集成和综合。现今人们在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时,单靠狭窄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人们往往需要将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多视角、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综合化的这种趋势业已对社会科学构成了一定的影响。譬如,传统的财务会计及审计,随着技术手段的更新及财务报告内容的扩充,都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二是我国会计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充实到本专业工作领域。在21世纪初期,会计本科生应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专才,亦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会计专业人才。只有确立这样的培养目标并认真实施,才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应有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较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并有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后劲,更快地走向成功。

4.素质能力定位要求。面对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来看,一是掌握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掌握经济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三是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处理会计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四是熟悉我国有关会计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五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六是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特别要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七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追求新知识的热情和习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有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有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八是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为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与实践实施方案,包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征,树立教学新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调整学科布局,创新专业结构;抓根本铸就师德,重培养提高师能;以能力为特征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拓宽对外合作领域,建立稳定的实践平台等等。

参考文献:

[1]张凤林:《从IFAC对会计职业资格承认的建议简论我国的会计教育改革》.《中国会计视野www.省略》,2002年12月19日

[2]张凤林:《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论》

[3]马文静:《构建适应会计环境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4]李君:《浅议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上海会计》(2000年第1期)

[5]李瑛:《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若干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