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视觉化信息的兴起与思想的缺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视觉化信息的兴起与思想的缺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数字营销、社交媒体的发展,视觉信息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不断变得视觉化的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兴起,“后思想时代”的到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问题的根本可能在于信息越多,思考越少。社交网站的核心是让人们分享信息,满足人们的信息饥渴,但毫无启迪作用可言。少数人交流思想,多数人交换信息。人类天性更喜欢 “知晓” 而不是 “思考” 。本文通过对最新的媒体发展趋势:视觉化信息进入主导展开分析,引出后思想时代的概念以及人们在此信息爆炸环境下乏力思考的原因,旨在于唤醒信息堆砌时代人们对于思想的重新审视与反思。

关键词 视觉化信息;后思想时代;社交网络;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125-02

这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时代,又是一个无所知之的时代。过去12个月,对微博、移动营销等新媒体内容传播工具的使用频率大幅增加,马上社交媒体又将在视觉化营销领域突破创新成为潮流。过多的信息扼杀了我们的思考,繁荣的社交浮于浅薄。诞生伟大思想的时代或已终结,身处信息社会的我们,还有能力继续思考吗?

加拿大传播理论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被誉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一,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指出: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本身的形式就是一种被传递的信息内容;媒介作为人的延伸,能够重塑甚至控制人的感觉方式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

视觉化营销领域中,企业希望展示他们的产品而并非描述。充满可视化内容的网站希望让用户看到优秀设计及摄影作品。两年前,销售人员宣传内容为王,现在早已成了一图胜千言。

随着消费者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广告,信息内容简单而迅速地被消化显得尤为重要。迅速发展的社交媒体网站中可以发现四分之三的广告有一个共同特点:强调图像。在社交网络中得到最多分享的成功博客文章通常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图片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并突出其中要点。另外,信息图表结合图像与少量的文本来解释一个主题,并提供调查研究的统计信息或数据。以图像为中心的内容现在大行其道。

视觉化趋势受科技产品用户习惯改变的影响。越来越多人通过智能手机登录社交媒体,他们会发现用高清手机随时随地照相,比用键盘敲状态方便很多。一项研究报告发现,当用户与好友在社交网络上互动时,最受欢迎的往往是他们照的照片。照片已经成为我们整理并理解每天所接触到的大量信息的默认方式。照片有点像文字内容的预告片——可以为一篇文章、一个品牌、一个网站或者其他内容到底说了什么,提供一个片段,这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判断这是否是他想要的。照片也已经成为一种快速地交流大量信息的精简方式,人们觉得时间越来越少,信息量却越来越大,这使得者需要比以往更加迅速地抓住重点。而唯一更简短的东西就是照片。

年轻人在视觉和图像的世界中狂欢,头脑日益贫乏。“后思想时代”的概念是:如果一个想法不能立即兑换成钱,哪怕它再伟大、再发人深省也无法获得重视。“后思想时代”的到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问题就在信息本身:信息越多,思考就变得越少。不断变得视觉化的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兴起,从缺乏理性思考到缺乏思考,我们所处的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后思想时代:提出思想的人越来越少,传播思想的渠道越来越窄,伟大创想沦落为滥大街的修辞。

伴随 “后思想时代” 到来的,是社交网络的崛起。纵使网上也有重于思想的网站和博客,但大行其道的还是社交网站,比如 Twitter, Facebook、Myspace、Flickr 等等。社交网站的核心是让人们分享信息,满足人们的信息饥渴,但毫无启迪作用可言。

可以说社会最关注什么世界就诞生什么,一些重大的思想几乎出现在社会的变革时期,中国是这样(春秋战国),世界也是这样(文艺复兴、二次大战),我们现在可能处于思想的迷失期或者叫休整期。现代人生活压力太大,更多的人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来考虑那么多与柴米油盐无关的话题,再说,伟大的思想也不是说诞生就能诞生的,“伟大思想”的产生势必是小概率事件。只是如果人们每天都只接触着那些八卦小道之类的消息,人迟早变得八卦而狭隘。如果我们产生不了“伟大的思想”,至少能够成为这些思想的关注者或者转发者。

在这个后思想时代,人们不习惯思考,更不要说理性的逻辑分析。对于社会问题,我们要么大肆炒作,要么避而不谈。报纸、杂志上鲜见有深度的分析和评论。有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似乎从舆论中消失了。

后启蒙时代是指理性思考的缺失,后思想时代则干脆没有思考的过程,我们正处于一个 “后启蒙时代” ,在社会总体以及方方面面,理性、科学、实证和逻辑辩论都已被迷信、、观点意见和教条主义所取代。虽然科技仍在进步,但思想却开始倒退。在美国,这种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人们不敢提出更大胆的理论,有深度的分析评论被哗众取宠的节目取代,不断变得视觉化的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兴起……

以前,收集信息只是开始,人们会将收集到的信息加以分析,通过现象挖掘本质,将信息赋予意义,这个过程就是思想。思想关注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它的意义和本质,因此有用的思想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与身边的人。信息是思想的发源地。但随着近十年来的信息爆炸,每天接受了太多信息,就是想要思考也没有时间,而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想思考了。

少数人交流思想,多数人交换信息。人类天性更喜欢 “知晓” 而不是 “思考” 。知晓信息会产生更大的即时效益,譬如感到与时代接轨,与他人有共同话题。而思考则显得高端而不切实际,绞尽脑汁琢磨一个问题,却应者寥寥,典型的投入多、回报少。

也许有人说,现在的网络社交和过去在茶馆聊天无甚区别。这个类比不完全准确。首先,对很多人来说,网络已经取代书本成为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再者,网络的快节奏也让人失去了静心思考的习惯:短短百多字能做什么?无非就是晒晒琐事、发表些随意的观点,发推这种行为本身是不利于思考的。社交网络的确能拓展人的交际圈,但却不一定能扩展人的视野。思考要求人精神集中,而即使在网上泡一整天,看起来很累,大脑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干。在网上社交让人的生活缩聚为一个个圈子,而斟酌后留在页面上的话语却能拓宽人的视距,网页或书页皆然。

没有思想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思想不是智力游戏,它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位艺术家朋友曾经抱怨说,现在搞艺术的圈子越来越浮躁了,因为现在没有像哈罗德 · 罗森堡(Harold Rosenberg)和克莱门特 · 格林伯格(Celement Greenberg)那样伟大的批评家提供宝贵意见。

这并不是说大师后继无人。而是大师的晚辈生活在一个思想贫瘠的年代,不管学界还是民间,都缺乏严谨的、创新的、挑战权威的思想。缺乏思想的支持,人们很难超越大师前辈。所有的思想家都成了信息爆炸的受害者,他们的思想自然也不能幸免。

过去,思想能引起人们辩论,激发新的灵感,导致社会变革,甚至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而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如今的思想远不如以前那么有震撼力。这不是因为我们变笨了,而是因为今天的人们太过精明。有人说,随着经济发展,市场会催生思想。但这些“思想”充其量只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创意,不能把它们与真正的思想混为一谈。

思想如何产生?思想演化的机制类似于基因演化,社会学习在此思想演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与自然选择类似的角色,从各种思想中选择最优秀的繁衍下去。自然选择是基于基因突变的,将这一思路移植过来便可以发现,思想的产生也同样依赖于随机突变的过程。基因永远不知道应当如何创造出适合环境的突变,因为它们无法预测环境改变的和世界发展的方向。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机做出尝试,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环境的理解。

不用去多做思考,各种各样的想法好像就突然出现在脑海中了,但在这背后有着更复杂的机制,很可能脑中的神经元总是不甘寂寞地尝试各种未知区域、试图建立新的联系,于是我们的大脑便在意识表层之下不断地制造新思想。但在无意识层面一定存在某种检验这些想法的机制,在一系列随机产生的想法经过分类筛选之后,最终形成的清晰有条理的想法才会进入到意识层面,被人类感知到。

波普尔说过,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检验各种假设,而不用真的亲自去试验它们并承受失败。即使是那些有着卓越思想的伟大人物,他们孕育出伟大思想的几率也并不比常人高多少。

在信息时代,世界上每个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一点点的创新就可以传播得很远。人类也因此越来越不创新。

史蒂夫 · 乔布斯毫无疑问是一个伟大的创新者 ,他的思想与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他最主要的贡献还是物质上的。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却并没有对我们的思考方式产生太大影响。因为他只是一个企业家,不是一个思想家。只要有足够自由、繁荣的市场经济,永远都会涌现出乔布斯一样的企业家,但思想家匮乏的问题却未必能由市场解决。

现在社会,大部分人都做着和别人一样的事情。这似乎产生了一个悖论:在这样的演化历程中,人类变得越来越没有思考能力;然而,我们却需要愈加新的思想,才能在芸芸众生中求得生存。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著名的话: “我并不比普通人聪明。我只是更加好奇而已。”也许,好奇只是意味着不放过脑海中闪现的每一种可能性,积极地对其进行尝试而已。也许爱因斯坦脑海中的想法和大家的一样随机而零乱,但他将思考坚持下来了。

在人人自恋的信息时代,我们只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谁去管马克思的思想或是尼采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新进展?媒体也不会把篇幅留给思想家,为了争夺市场,传媒只会一味逢迎我们的自恋情结。如果对未来做一个展望,信息大概会越来越多,包罗万象,但没有人会去思考。这样的未来是福是祸,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