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顺市西秀区《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取得的成效和工作举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顺市西秀区《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取得的成效和工作举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遵照贵州省农委《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的通知》和《关于抓紧编制2012粮食增产工程和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 2012年我区继续申报实施农业部、省农委组织的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其规模在667hm2以上。在总结2009~2011年承担实施该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我区按照省对实施方案的批复及技术方案的要求完成了项目实施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农业;水稻;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成效

1 项目区基本情况

1.1 实施地点

实施地点选择在西秀区水稻主产区旧州镇沿刑江河流域的浪塘村、五翠村、旧州村、文星村、茶坡村、高车村六个村,涉及农户3905户。该示范片海拔1250~1280m,水源光照条件好,土壤肥沃,地势相对平坦,坝区大。灌溉水源有型江河流域、仙人坝水利沟渠、鹅项水库自流灌溉。项目示范区内有县道安顺至旧州至刘官公路贯穿境内,并村村通乡村公路,交通方便,通信、电力、水利设施条件优越,农田基础条件较好,辐射带动能力强,农户在种植水稻夺高产上有一定基础和积极性,是西秀区水稻主产区之一。

1.2 实施前生产与技术推广情况

实施前,该区域农户在科学种田水平上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优选良种、培育分蘖壮秧、合理密植、施肥上偏氮、少磷、缺钾、无微肥、追肥时大都采用一次性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管水、挖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叶面喷肥等方面存在不足,致使这一区域水稻常年平均667㎡产量550~600kg,少数好的田块667㎡产量仅达650kg左右。

实施前各项技术推广指标统计为:杂交水稻品种覆盖率100%,水稻旱育秧技术覆盖率63.5%,水稻规范化栽插覆盖率83.2%,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83.2%,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79.5%,机耕机插机收覆盖率43.3%,旱育保姆物化技术覆盖率36.8%,生态旱育秧技术覆盖率达62.5%。

2 实施成效

2.1 示范片考核指标

2.1.1 规模

水稻连片示范667hm2。

2.1.2 单产

连片示范平均667㎡产量720kg以上,老示范区示范片较上年单产增产2%以上,新示范区示范片较上年单产增产10%以上,均较常规栽培增产20%以上。

2.1.3 总产

辐射带动全县均衡增产。

2.1.4 技术指标

杂交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100%,水稻旱育秧技术覆盖率100%,水稻规范化栽插覆盖率100%,水稻测土配方覆盖率100%,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100%,机耕机插机收覆盖率比上年提高20%以上,超级稻、旱育保姆包种、无纺布覆盖、沼肥应用、缓控释肥料等技术有较大的示范面积。

2.1.5 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与技术培训

每个万亩示范片制定一张技术模式图进行标准化生产,至少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5户种粮大户,骨干培训不少于500人次,一般培训不少于3000人次。

2.1.6 宣传、资料、档案

项目实施区域要有宣传标牌和规划图,编写宣传简报10期以上,并在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上报到5次以上。项目落实地点、面积、培训、生产管理、测产验收、项目总结等有关资料要建档立案,示范户要有花名册。

2.2 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2.2.1 项目实施规模完成情况

实施结果统计,实际完成700hm2,比考核指标667 hm2超33hm2,超5%。项目涉及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浪塘村、五翠村、旧州村、文星村、茶坡村和高车村,涉及农户3905户;其中浪塘村:116hm2,551户;五翠村:110hm2,583户;旧州村:143hm2,923户;文星村:175hm2,834户;茶坡村:78hm2,495户;高车村:78hm2,519户。

2.2.2 项目产量完成情况

成熟时,项目实施小组按照《贵州省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实施办法》,在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抓测产验收工作

(1)省专家组临田测产验收结果:2012年9月25日,贵州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邀请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验收组,对我区承担实施的该项目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验收组按贵州省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实施办法,听取了我区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审阅了我区理论测产自测结果和有关档案,实地察看了项目区水稻生长情况,根据项目区稻田自然分布,水稻田间长势分三个片区,分别随机抽取高、中、低各三块共九块田进行了实割实测,产量实测结果如下:①五翠片区:农户王学明, 面积533㎡,品种湘优109,667㎡产量814.48kg;农户杨武科,面积867㎡,品种湘优109,667㎡产量775.57kg;农户唐正武,面积1067㎡,品种T优300,667㎡产量696.70kg。②文星片区:农户汪自明, 面积667㎡,品种湘优109,667㎡产量852.39kg;农户杨启珍,面积733㎡,品种科优21,667㎡产量846.85kg;农户张进忠,面积533㎡,品种科优21,667㎡产量844.50kg。③茶坡片区:农户刘开祥, 面积1000㎡,品种湘优109,667㎡产量819.59kg;农户郭秀汝,面积733㎡,品种T优300,667㎡产量769.34kg;农户朱祥, 面积1533㎡,品种湘优109,667㎡产量645.46kg。

以上三个片区共九块,面积7667㎡,加权平均667㎡产量764.72kg。最高亩产田块为文星村汪自明田,667㎡产量852.39kg。省专家组对项目区水稻长势情况评价:项目区水稻整体长势均匀,全面推广应用了大穗型杂交优良品种、新型旱育秧、宽窄行拉绳打点定距、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在今年栽后长期多雨低温、病虫害发生较重的情况下,由于各项配套措施得力,特别是病虫害统防统治、排水晒田和施肥抓得扎实,技术指导到位,项目区水稻生长明显好于往年,增产效果明显,达到了目标要求。

(2)项目验收结果:我区按照省要求,分六个片区抽样测产验收,项目共计验收50个样本,其中:上等样本14个,验收面积12667㎡,收获稻谷15572.45kg,平均667㎡产量819.60kg,代表项目面积188.12hm2,占26.874%;中等样本28个,验收面积2.7hm2,收获稻谷30429.51kg,平均667㎡产量755.08kg,代表项目面积399hm2,占57.001%;下等样本8个,验收面积0.76hm2,收获稻谷7794.24kg,平均667㎡产量683.71kg,代表项目面积113hm2,占16.125%。共计验收面积4.7hm2,代表面积700hm2,总产稻谷7989565kg,加权平均667㎡产量760.91kg,比考核指标平均单产720kg超40.91kg,超5.68%;较上年项目单产745.83kg增15.08kg,增2.02%;较常规栽培单产560kg增200.91kg,增35.88%,全面完成项目单产考核指标,总产辐射带动全县均衡增产。

2.2.3 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重点抓技术配套,全面提高技术到位率。完成5个100%。即:①杂交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其中超级稻占55%;②水稻旱育秧技术覆盖率达100%,较实施前提高36.5%;③水稻规范化栽插覆盖率达100%,较实施前提高16.8%;④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100%,较实施前提高16.8%;⑤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100%,较实施前提高20.5%;⑥机耕机插机收覆盖率65%,较上年提高21.7%;⑦超级稻、旱育保姆包种、无纺布覆盖、沼肥应用、缓控释肥料等技术有较大的示范面积。旱育保姆物化技术覆盖率达42.8%,较实施前提高6%;生态旱育秧技术覆盖率达63.8%,较实施前提高1.3%。全面完成各项技术指标。

2.2.4 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与技术培训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统一制定一张技术模式图,技术人员“按图施工”,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因地制宜与全国种粮大户何少文及刘官乡水桥村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在项目区实施6.7hm2的水稻机插秧示范片,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操作;同时,与省、市龙头企业——安顺市西秀区树锋粮油有限公司相结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订单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按不同的农时季节,采取集中培训、分村培训、召开现场会培训等相结合,分步骤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共举办技术培训38期(次),累计培训骨干人数1200余人(次),一般培训56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

2.2.5 宣传、资料、档案完成情况

项目的规划、实施、验收过程中,在主要路段、村委公示栏等地方,张贴宣传标语100余幅,组织发动高产创建宣传5场(次),大力宣传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的意义;指派专人负责搞好项目区的规划、造册登记,绘制规划图、实施图,撰写培训资料,田间管理记载,图片收集,完成测产验收资料、项目总结等,建立健全项目档案资料;按农业部和省要求在项目区醒目位置制立标牌,便于农户了解高产创建工作;及时编写简报10期;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12次报道高产创建项目,使高产创建活动家喻户晓。

2.3 经济、技术、社会、生态效益

2.3.1 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区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农民对高产创建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效益分析得出:项目区较对照新增总产量1794600kg,新增总产值536.57万元,新净增总产值362.27万元,项目纯收益1314.94万元,新增纯收益358.57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22,新增投入与新增总产值比1:3.08,推广费用与新增纯收益比1:38.76,新增投入与新增纯收益比1:2.06,新增费用与新增纯收益比1:2.01。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3.2 技术效益

通过对当今水稻生产先进技术的集成推广,主攻单产,从选种—育苗—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栽培—改变以往的一次性追肥,实行目标产量施肥—科学管水—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增施钾肥—叶面喷肥等技术措施,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获得平均667㎡产量760.91kg的成绩,技术效益显著。

2.3.3社会效益

项目区张贴宣传标语100余幅,发动高产创建宣传5场(次),采取局集中培训、到乡镇培训、到村培训,共计举办技术培训38期(次),累计培训骨干人数1200余人(次),一般培训56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通过技术培训良种良法一起推,科学防治病虫害,科学管水,农民得到了技术指导;项目区水稻增产、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项目参加办点人数29人,落实配套资金物化补助18.5万元,通过突出抓好“四个结合,两个突破”,即抓好与农机的结合、与产业化的结合、与种粮大户的结合,与新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产量与效益的突破,对项目区和周边村寨乃至非项目区群众影响很大,社会效果很好。

2.3.4生态效益

项目通过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超级稻和抗性强的大穗型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生态旱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科学管水等技术,不选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实施生态农业,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项目的实施达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3 主要做法

3.1 组织措施

3.1.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

西秀区政府和农业局领导及市农技站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抽调精兵强将实施该项目。领导小组由西秀区人民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区长担任组长,区农业局、旧州镇镇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区科技局、统计局、区财政局组成。实施小组组长由区农业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农技站人员负责组织实施。

3.1.2 责任落实、分工明确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检查督促村干部和所涉农户的思想工作、行政措施。技术实施小组负责规划、造册登记、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物资发放、技术指导、搞示范,负责高产指挥田、资料收集及总结工作。日常工作由农艺师胡绪琴具体负责组织与主持技术实施。

3.1.3 行政与技术相结合

对项目所涉及的6个村实行行政负责和技术负责责任制。每个村明确聘请一名农科示范户配合包村技术员,由包村技术员、村干部、聘请农科户具体抓。

3.1.4 加强项目监管,健全考核机制

项目领导小组分别在项目实施的前期、中期、后期对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对项目区包村技术人员实行目标考核,将考核情况作为年终考评、评优等的重要内容,强化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技术人员的参与热情,确保包村技术人员各负其责、各尽所能。

3.1.5 强化宣传,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技术到位率

在项目的规划、实施、验收过程中,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高产创建的政策措施、典型事例、成功经验、实施效果,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召开了各村村支两委、村民代表、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及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人员参加的高产创建宣传发动5场(次),张贴宣传标语100余幅,大力宣传高产创建活动的意义;采取局集中培训、到乡镇培训,到村培训,共计举办技术培训38期(次),累计培训骨干人数1200余人(次),一般培训56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报道12次,做到高产创建深入人心,任务、目的、技术家喻户晓和技术到田,确保技术到位率。

3.1.6 建立高产创建指挥田,开展超高产竞赛,组织观摩交流

(1)建立高产创建指挥田。对项目实施小组全体人员分片区分村每人都负责一块高产指挥田,并插牌,牌上写明技术负责人和农户的姓名,以起到示范与引领的作用。

(2)开展超高产竞赛。为了抓好2012年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和充分调动和鼓励项目区农户的积极性,经区农业局研究决定,在项目区开展水稻高产竞赛活动,凡667㎡产量达900kg以上的农户都给予奖励。在667㎡产量900kg以上的农户中,根据产量的高低,评出前三名,给予重奖:一等奖2000元,二等奖1500元,三等奖1000元,其余的都给予达标鼓励奖500元。

(3)组织观摩交流,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根据水稻生长各阶段的特点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指导,组织各村村干部、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农技人员等相互到各片区现场观摩,交流经验。

3.1.7 项目痕迹管理

认真搞好规划,造册登记,做好图片收集和物资发放公示,建立健全项目档案资料,搞好项目痕迹管理;做到示范区有实施图、规划图;完成编写简报10期;在示范区醒目的位置,按农业部和省要求制立标牌,标明主推品种、技术、负责人等信息,便于农户了解高产创建工作。

3.2 技术措施

抓好技术组装配套,首先突出无纺布、旱育保姆旱育秧。按照高产创建实施方案中工作进度的安排及高产创建技术方案要求,项目区首先突出推广无纺布、旱育保姆旱育秧技术,在旧州镇浪塘村清水组规划、落实育苗0.7hm2,召开技术培训会和现场会,然后六村推进。项目技术措施参照省技术方案并结合前3年承担实施该项目的经验上制定了《西秀区2012年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方案》,按技术方案实施。

3.2.1 选择适宜品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超级稻及高产杂交稻品种湘优109、T优300、金优527、科优21,作好种子处理。

(1)适时播种。于清明前后播种,采用保温旱育秧和旱育两段秧,培育分蘖壮秧。

(2)适龄移栽。根据项目区耕作制为稻油两熟特点,于5月下旬~6月上旬,秧苗叶片为6.1~7.1叶龄移栽。

(3)合理密植,规范栽插。根据项目田块肥力,中等、中上等田每667㎡1.3万窝,规格为(33cm×20cm)×19cm,中等田每667㎡1.38万窝,规格为(30cm×20cm)×19cm,另寨脚田,肥田掌握在1.1~1.2万窝。一律实行宽窄行拉绳打点定距插秧,对各村指挥田特制300根打点绳子和配套600把标尺发到农户,用宽窄行标尺拉一行栽一行,实行精确定量栽培。每窝基本苗,秧苗发儿多的栽1粒谷苗,发儿少的强调栽2谷粒苗,确保每667㎡基本苗达6万以上。

(4)根据测土结果,实行N.P.K配方施肥。要求在667㎡施优质农家肥1000kg基础上,总施肥量为667㎡施尿素12.5kg、复合肥50kg、钾肥20kg。控氮增磷钾,采取前促、中控、后补,具体为基肥667㎡施复合肥50kg、钾肥10kg,秧苗返青后667㎡追尿素7.5kg,孕穗中期667㎡施尿素5kg、钾肥5kg,齐穗后667㎡施钾肥5kg作壮籽肥。

(5)科学管水:一律实行浅水栽秧,后渗水返青,一周(返青后)立即放薄水促发儿,足苗控水晒田。拔节孕穗期至抽穗杨花期保持寸水(浅水层),齐穗后干湿壮籽。

(6)实施叶面喷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于灌浆初期喷一次。

(7)实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要求,根据水稻生长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对农户进行了立枯病、苗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穗颈瘟等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培训及项目区的综合防治, 确保水稻安全生长。今年6月以来,我区多雨低温,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稻飞虱、稻瘟病的为害,项目实施小组人员不辞辛苦,多方精心选药,积极组织农户防治,使项目区水稻处于正常生长状态。

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上述八项技术措施常规栽培未完全做到,特别是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目标产量施肥、科学管水控水晒田、叶面喷肥等常规栽培未做到。

3.3 创新工作机制,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依托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开展高产创建,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积极推进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结合项目区实际,因地制宜与全国种粮大户何少文及刘官乡水桥村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在项目区实施6.7hm2的水稻机插秧示范片,从播种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操作。同时,与省、市龙头企业——安顺市西秀区树锋粮油有限公司相结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订单模式,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4 搞好试验研究,完善技术措施

项目区通过开展品比、播期、密度、栽培模式、施肥等多种类型试验,筛选适宜当地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完善技术措施方案,为高产创建提供技术支撑。

4 存在问题、经验启示及建议

4.1 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的影响。今年6月以来我区多雨低温,导致秧苗生长缓慢、分蘖差,到控水晒田时,有部分田块的有效穗未达到目标产量要求;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阴雨连绵,严重影响了水稻正常的收割时节及项目区相关配套的新技术的试验验收。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坝区坝田创高产条件需要改善。虽然项目所选区域坝田光热水、交通和群众科技意识相对有一定基础,但坝田中沟渠、机耕道欠缺,抗风险能力差,给高产创建带来影响。山区特殊的自然条件是制约粮食增产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

(3)农资价格因素。由于农资价格上涨,水稻生产纯收入比较效益低,相当农户不愿意多投入,突出表现在N、P、K配方购买钾肥少、足苗控水晒田和抽水灌田、叶面喷肥上不愿多花工日。

(4)劳力及多投工投劳问题。高产创建比常规栽培必然要多花工日,由于农业纯收入低,外出打工经商的青壮年多,农忙和农事季节对高产创建的实施有影响。

(5)栽插深浅不规范。部分田块栽插过深,降低了秧苗的低位分蘖,导致秧苗分蘖差。

(6)项目资金到位滞后,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困难。

4.2 经验启示与建议

(1)加大科技投入。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开展农业适用技术推广。(2)技物结合。项目资金提前下拨,物化补助才能按季节及时到位。(3)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种粮大户,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实施规模化生产。(4)示范区田块产量水平差异较大,需进一步加大标准农田建设力度。

4.3 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区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得到了技术指导,农民的科技意识得到大大加强,学会了掌握应用良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同时,技术部门得到了技术实践,培养和锻炼了农技人员的群众工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下年,我局将在认真总结实施该项目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抓好项目申报,认真按项目批复抓好实施,尽心尽力完成项目的各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