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颈椎牵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治疗价值和治疗机理。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颈牵组和药物颈牵组,治疗15天。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以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的变化。结果:(1)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针刺颈牵组治疗后椎动脉 (VA) 内径增大和最大血流速度 (MAX) 增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配合颈椎牵引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
[主题词]颈椎病/针灸疗法;牵引术;椎动脉/针灸效应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oarterial Type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rac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e
Tan Jilin, He Xijun, Guo Ruilan, et al. (Zhongshan Municipal Hospital of TCM, Guangdong 528400, China)
[Abstract]Purpose To probe into the value and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rac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e for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oarterial type. Methods 74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cupuncture plus traction group and medicine plus traction group, and were treated for 15 days. The score of cervical dizziness symptoms and function, and colour Doppler blood flow image of vertebral artery were investig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1)Score of cervical dizziness symptoms and func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and there was a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s the acupuncture plus trac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medicine plus traction group; (2)The internal diameter and maximal blood flow rate of vertebral arter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 in the acupuncture plus traction group.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rac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e can obviously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increase the internal diameter and blood flow rate of vetebral artery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oarterial type.
[Key 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acup ther; Traction; Vertebral Artery/acup eff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由于此类患者病程长、病情重,或伴有严重内脏疾病,为手术禁忌,故非手术疗法更有其特殊意义。为了探讨针刺配合颈牵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治疗价值和治疗机理,在1999年10月~2001年9月,笔者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和CDFI指标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对3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治74例,均为本科住院和门诊的病人。按随机化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颈牵组和药物颈牵组。针刺颈牵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0岁,平均55.51±16.93岁;病程最短1小时,最长18年,平均1.78年。药物颈牵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0岁,平均52.23±17.91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0年,平均1.4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另设正常对照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4岁,平均44.10±13.21岁。1.2纳入标准
(1)符合1993年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2)CDFI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或椎动脉狭窄。(3)年龄在70岁以下。
1.3排除标准
(1)脑动脉硬化症、小脑梗塞或出血所致的眩晕。(2)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眩晕。(3)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所致的眩晕。
2治疗方法
2.1针刺颈牵组
(1)针刺:取穴为百会、风府、C4~C6夹脊。患者取背靠式坐位,保持颈部舒适及松弛,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一次性毫针,百会向后顶方向沿皮下平刺1.2寸,风府向下颌方向直刺1寸,C4~C6夹脊直刺1寸,捻转得气后,连接G6805I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每天1次。
(2)颈椎牵引:采用SKG-I型数字程序控制颈椎自动牵引机。患者取坐位,颈前屈15~20度,牵引重量从6 kg开始,逐次缓慢增加 (男性增加到12~14 kg,女性增加到8~10 kg),方式为间歇牵引,牵引时间与间歇时间的比值为3∶2,每次20分钟,每天1次。
2.2药物颈牵组
(1)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入川芎嗪100 mg,静脉点滴,每天1次。尼莫地平片40 mg口服,每天3次。
(2)颈椎牵引:方法同针刺颈牵组。
以上两组均为15天一疗程,1疗程结束后,统一评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观察方法
(1)两组患者均在疗程前后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分[2]。
(2)两组患者均在疗程前后各进行1次椎动脉多普勒探查。仪器使用ACUPSON12 xp/10 c彩色双功超声诊断仪,颈部用7 MHz探头,颅内段用2 MHz探头。检查时患者先取仰卧位,枕垫在颈后,头稍后仰并转向对侧于二维图像上分别显示C6以下段 (Ⅰ段) 和C6~C2段 (Ⅱ段)。观察VA走行、管壁状况,并测量血管内径。然后以CDFI显示血流方向,于Ⅰ段和Ⅱ段各横突间测量血流参数,包括最大血流速度 (MAX)、最小血流速度 (MIN)、平均血流速度 (TAMX)、搏动指数 (PI) 和阻力指数 (RI)。患者转为俯卧,枕垫在胸前,低头使前额接触床面,经枕大孔检测两测VA颅内段。多普勒检测时取样容积为 2~3 mm,校正超声束于血流方向夹角
(3)对正常对照组进行一次椎动脉的多普勒探查,仪器与方法同上,以比较针刺颈牵组患者治疗前椎动脉内径和血流参数与正常人的差异。
(4)统计方法:全部数据以x±s表示,同组治疗前后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由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3.2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变化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治疗后均有明显增加(P
(2)针刺颈牵治疗前和正常对照组椎动脉内径、MAX、PI、RI比较见表2。
表2显示,针刺颈牵组治疗前椎动脉内径狭窄,最大血流速度减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3)针刺颈牵组和药物颈牵组治疗前后椎动脉C3~C6内径比较见表3。
表3显示,针刺颈牵组和药物颈牵组治疗后,椎动脉内径狭窄情况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针刺颈牵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显著,和药物颈牵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4)针刺颈牵组和药物颈牵组治疗前后MAX比较见表4。
由表4可知,针刺颈牵组治疗后,椎动脉左右各段最大血流速度减慢均得到改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0.05),表明针刺颈牵组血流速度的改善优于药物颈牵组。
4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以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猝倒为主症,许多患者深受其苦。目前对于颈性眩晕发生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与机械压迫学说中的压迫和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有关,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是发病的基础,而颈椎退变所致的失稳及由此产生炎性病变对椎动脉周围神经的刺激是发病的主要原因[3]。
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祖国医学多将其归入“眩晕”范畴来论治。眩晕一症,虽有痰浊中阻、气血不足、风阳上扰、肝肾阴虚之分,但其根本在于髓海不足,为本虚标实之证[4]。故针刺选穴取百会、风府,以调补髓海。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与全身脏腑经络存在着广泛联系。椎动脉型颈椎病选取C4~C6夹脊,以舒筋活络,调和气血。
针刺治疗颈椎病具有较好疗效,非手术疗法从疗效来看,首推牵引疗法[5],而间歇牵引较持续牵引效果更好[6],通过颈椎牵引,可以使相邻的椎体分开,相应的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大,从而减轻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和对颈神经根的刺激。因此,笔者选用针刺配合颈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本研究疗效评定采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王楚怀和卓大宏制定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该量表包括5项:眩晕16分 (眩晕程度8分,频度4分,持续时间4分),颈肩痛2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全表满分28分。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能够较全面地反映病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配合颈牵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以及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椎动脉血流异常的诊断价值已被许多研究报告所证实。张氏等认为,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的扫查应在每个横突孔的上下两侧取样探查,根据颈椎病的病理特点,一般应重点扫查V4~V6,一旦发现VA的狭窄处,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较大[7]。因此,笔者重点观察双侧椎动脉 (C3~C6) 内径以及C4~C5和C5~C6两节段的血流参数。结果显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人比较,椎动脉内径狭窄,血流速度减慢。但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变化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这一点和以往的一些文献报道不相吻合,推测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所纳入的病例排除了脑动脉硬化症等病有关。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把椎动脉内径和最大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的变化,作为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从针刺配合颈牵和药物配合颈牵两者对椎动脉的影响来看,前者在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方面均优于后者。
综上所述,针刺百会、风府、C4~C6夹脊,同时配合颈椎间歇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改善颈部椎枕肌群的紧张状态,减轻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和对颈神经根的刺激,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从而改善脑干中的网状结构、前庭神经核区和内耳的缺血,达到平眩止晕的目的。
(本课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得到了本院功能科孙健副主任医师的大力支持和协作,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5参考文献
1孙宇,陈琪整理.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2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
3孙清,孙树椿.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6(4):59
4刘志顺,张虹,刘军,等.针刺治疗眩晕30例观察.中国针灸,1997;17(1):35
5张希利,李秀清,庞昌金,等.颈椎病不同角度牵引的疗效观察.中华理疗杂志,1994;17(1):31
6蔺春生.椎动脉型颈椎病138例康复治疗观察.中国康复,1995;10(1):25
7张新书,李玉兰,姜凡.颈椎病对椎动脉血流影响的CDFI观察.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11(12):899
(收稿日期:2001-11-05,赵昕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