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广“学区一校”模式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广“学区一校”模式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通过实施以“学校联管,教师走教”为主要内容的“片完初联校”管理模式,将农村乡镇的村级小学划片管理,通过短缺学科教师支教、走教、援教,有效解决了农村边远小学和教学点上音、体、美、英语等学科师资缺乏的问题。此举得到了国务委员陈至立的充分肯定,《湖南教育》《人民教育》《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多家报刊专题报道,其经验在全国推广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这一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不一,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教育质量存在差异等,在现有模式下都不能得到彻底解决。鉴于此,我县提出了“学区一校”管理模式的研究,并以麻塘镇、饶村乡等乡镇为试点,积极探索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学区一校”模式就是将位于山区、湖区的偏远学区内的多所学校或教学点合并成一所学校,由学区中心校统一进行管理,采取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学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从而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其核心就是实现“六统一”。一是统一工作规划:学期初,学区中心校与学区内分校(教学点)负责人一同制订学区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教育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有较明确的安排与思路,突出中心校优势,综合多校实际困难,实行统筹规划,推进整体发展。二是统一管理制度:学区中心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学区一校”的框架内,组织制定一系列学区学校管理制度,推进“学区一校”管理制度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学区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及水平。三是统一活动安排:由学区中心校统一组织重大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学区教研活动、校际教学研讨、教师联谊活动等,也包括学生的学习竞赛和体育活动。四是统一质量要求: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价组织,明确具体的评价形式,充分发挥质量要求的导向性,促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五是师管理:由学区中心校统一安排学区内教师的任教科目及时间,以解决山区、湖区学校,特别是教学点教师数量不足、学科不齐的问题;制订统一的教师培训计划,统筹安排教师的教学竞赛、培训研讨。六是统一年终考核:全区教师实行统一年终考核,将教师的工作绩效、职称评定等与是否促进学区教育均衡发展联系起来,从考核评价上使全学区的教师逐步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师团队。

为实现“六统一”,我们改革管理方式,创新评价机制,规定各学区内全部教育教学资源归所有学校共同拥用,并在学区中心校的调配下共同使用,使相对薄弱的学校和教学点能够实现追赶式发展,以达到促进学区内所有学校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的目标。

1.改革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益。一是创新教育行政管理。原则上以每个乡镇为一学区(偏远临界学校就近划入其他学区),将乡镇初中设为学区中心校,依据学区管理区域大小,学生、教师人数等参数,配置学区管理人员。学区内成立由中心学校校长、处室负责人、分校负责人任成员的学区校务会,全面负责整个学区教育重大事务的决策和人、财、物、事的统一管理。二是创新教育资源管理。实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由学区中心校统筹学区内财力,按轻重缓急原则,分批分期改善各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教育投入效益最大化。学区内教学点或分校因缺少设备设施而无法顺利开展的活动、实践及实验课程,由学区中心校统一组织各分校学生就近到具备条件的学校上课,由专职教师执教,最大程度实现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健全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学区人”的转变,并逐步向“系统人”过渡,建立行政人员定期交流、教师定期轮岗机制,促进教师均衡配置。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借助国家课程教研专家、专职教研员、学区骨干教师、兄弟学校等四方力量,成立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核心研究组,对新课程的重、难点问题集体攻关,充分发挥“大教研”优势,提升学区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创新学区财务管理。统一预、决算制度。学区中心校对学区财务实施统一管理,先按照“二上二下”程序预算学区经费收支,再预算各分校(教学点)的日常公用经费,统筹安排学区内基本建设、大型修缮、绩效工资、大型活动等支出。各分校(教学点)实行报账制,由学区中心校记账。统一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学区中心校根据课程量、工作绩效、教师考勤、边远薄弱学校(教学点)等因素制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统一后勤管理。学区中心校和各分校(教学点)的勤工俭学收支实行统一管理,在确保学生用餐质量的基础上,由学区中心校按一定比例预留勤工俭学创收资金,用于分校(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和弥补公用经费不足,学校商品统一采购,节省采购成本。统一内控制度。成立由学区中心校、分校(教学点)行管人员、教师代表组成的学区内控小组,对学区中心校、分校(教学点)的资产、收入、支出进行全程管理,每学期进行内部审计。

2.创新评价机制,推进整体发展。一是创新教育质量评价模式。依托省教科院教育督导评价所,研究制定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突出体现素质教育主题。整合与教育质量评估有关的行政力量和教研力量,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新模式,对试点区域教学质量实行动态监测,定期收集、整理和上报动态数据,不定期举行分析研讨活动,突出体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中小学发展性评价内容。二是创新教育质量评价方法。考虑到学区内各学校目前还存在办学条件及师资水平的不均衡,在“学区一校”模式试点之初,学区中心学校将各学校年终办学水平考核对比上一年数据,以增长率为评价依据,充分发挥教育质量评价的激励功能、协调功能和反馈功能。三是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实行教育质量评价反馈制度、公示制度、督办制度和问责制度,以学区为单位,将教育质量评价结果捆绑校长、学校行政干部及教师,与岗位绩效工资、晋级任用、评先评优挂钩,引导中小学校树立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区一校”模式打破了乡镇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堡垒,实现了学区内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和共享,推进了学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了学区内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实行“学区一校”管理模式,为学区内行政人员的定期交流、教师的定期轮岗、教育教学设施的均等配置提供了无障碍平台。一是师资配置得到均衡。对音、体、美、信息技术、科学等过去学校难以专职的学科配备专职教师,通过走教教师“送教到校、执教到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优教师援教等形式,有效解决了分校或教学点教师结构性差缺矛盾,实现学区内课程开设齐全均衡,让学区内每一个学生均等接受教育。二是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学区一校”模式统一规划建设,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促进了学区布局调整,盘活了学区内所有教育资源。到2011年底,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由2008年的151所调减至119所。三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采取统一的学区财务管理,节省了学校运行成本,集中了优质资源,加快了办学条件改善。到2011年底,全县75所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通过省合格学校评估验收。

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一是教师积极性有效增强。以学区为单位,建立了科学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并向条件艰苦的教学点倾斜,有效解决了学区内校与校(教学点)之间教师待遇不平衡的矛盾,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教师质量观全面改进。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质量考评机制,对学区内教学质量实施动态监控、定期反馈、全面分析、及时改进,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三是教师专业成长迅速。通过统一的教师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大教研”模式作用,统筹培训资源,形成培训合力,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一是“普九”成果更加巩固。学区内少年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促进了教育公平,有效缓解了择校现象,基本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到2011年底,试点学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巩固率达99.8%。二是教学改革顺利推进。依托学区中心校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开展课堂示范观摩、教学开放日、流动课堂等活动,加快了各学校的新课改进程,促进了学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三是学校内涵更加丰富。通过统筹安排活动、合理调配师资等办法,促进了学区内各薄弱学校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文体活动的及时开展,科技创新和劳动实践教育等工作的全面加强,有效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作者系岳阳县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