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丹江口水源区黄姜产业健康发展破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丹江口水源区黄姜产业健康发展破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黄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粗纤维、挥发油和激素类药用成份,可以合成三大类甾体激素药物近300个产品,有“激素之母”和“药用黄金”之美誉,世界上只有我国和墨西哥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这一重要资源。武当山系至秦岭南麓一带,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黄姜生长和皂素的合成与累积,黄姜的皂素含量高,十堰地区曾发现皂素含量达4.38%野生黄姜。特殊自然环境和利用价值使黄姜产业成为十堰的重要特色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服务南水北调大局的政治需要。黄姜产业是十堰市“十五”期间快速发展壮大的特色产业,曾经是丹江口水源区农民增收、财政增效的重要来源。近几年来,由于黄姜污染问题没能有效解决,皂素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全市黄姜产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但黄姜是十堰的特色优势产品,如何实现黄姜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丹江口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质安全保障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黄姜产业对水源区水质安全的影响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环保高度敏感、全国瞩目。解决好黄姜加工污染问题,不仅是保障水源区水质安全的需要,也是促进黄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1.应用传统技术加工黄姜,污染十分严重

在黄姜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加工企业大多沿用自然发酵、稀盐酸水解、溶剂汽油提取的生产工艺,技术含量低,治污运行费用高,每生产1吨皂素仅污水处理费一项就在万元左右,企业无力承担,导致加工过程中大量的废水基本不经治理直接排入江河,造成严重污染。据调查,每生产1吨皂素约产生500吨左右的洗酸废水,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在25000―35000之间,BOD(生化需氧量)在12000―16800之间,PH值为2―3(强酸性)。而按照一级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黄姜水解物生产的综合废水污染物COD超标300倍,BOD超标750倍,PH值超标3-4倍。另外,每生产1吨皂素同时产生10吨左右的黄姜渣,既占用了土地,大量的渗透液又污染了地下水,造成潜在威胁。2003年,全市实际生产皂素2200多吨,向堵河、金钱河、滔河等汉江支流排污高达110万吨,危及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2.黄姜治污科研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有望彻底解决污染问题

为确保“一库清水北送”,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果断措施加强污染治理,及时关停了69家黄姜加工企业,保留了6家企业进行限制性实验生产,开展清洁生产科研攻关,形成了三种解决方案:一是黄姜清洁化生产皂素―资源综合利用―废水治理达标排放一体化技术,该科研项目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承担企业是湖北百科公司;二是糖化―膜分离―水解(SMRH)技术,该科研项目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和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承担企业是竹溪创艺公司;三是直接分离法清洁生产技术,该科研项目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和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承担单位是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十堰市秦岭中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时十堰市元康药业有限公司、十堰鑫源皂素有限公司、十堰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采用该技术。总体而言,目前,十堰市在生化提取、物理分离、综合利用、末端治理等环节及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建设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从全国范围看,原来参与科技支撑计划竞标的陕西省旬阳恒源生化有限公司和咸阳绿世纪公司新工艺生产线处于关停状态,在产业化生产上还不成功。可以说,国内黄姜皂素清洁生产研究走在最前面的仍然是十堰市。

黄姜产业健康发展对丹江口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质安全保障的作用

1.黄姜产业健康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要实现黄姜产业健康发展,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国家、湖北省关于黄姜产业健康发展的其他政策性文件,紧紧抓住湖北省医药行业把激素类原料基地建设放在十堰的发展机遇,坚持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科研开发为先导,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提高效益为中心,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路子,运用新机制,建设大龙头,发展大产业,努力实现黄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依靠科技改良黄姜品种,提高黄姜产量和皂素含量。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黄姜生产普遍实现两年起挖,皂甙含量达1%以上,亩产鲜姜2000公斤以上。二是依靠科技实现加工废水达标排放,保证库区水质安全。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深入推进黄姜清洁生产,彻底解决黄姜加工污染问题,永保库区水质安全。三是依靠行政力量,合理规划种植区、限制产量。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黄姜产业发展规划,控制黄姜种植区域和面积,确保黄姜产业健康发展。四是依靠市场机制做大做强黄姜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按照科学规划、提高档次的原则,加大对现有黄姜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主动开展与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积极引进大型加工企业,促进黄姜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千方百计做好新产品开发,努力提高黄姜加工增加值。

2.黄姜产业健康发展对丹江口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根据初步规划(2009―2020年),黄姜产业健康发展之后,将对丹江口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一是增加农民收入。到2020年,全市黄姜种植面积30万亩,姜农10万户、20万人,亩产鲜姜2000公斤以上,农民种姜年收入达1亿元,姜农人均种姜收入2000元以上。二是增加财政收入。到2020年,全市黄姜加工企业控制在5家,皂素年产量达1000吨,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年增加财政收入5000万元以上。三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到2020年,黄姜产业的加工产值占整个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0%,成为拉动整个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力军,为全市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汽车、水电、旅游、绿色资源、生物医药“一主四大”产业作出重要贡献。

3.黄姜产业健康发展对丹江口水源区水质安全保障的作用

按照《皂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5-2006),COD的排放限值为400mg/L,新的工艺每吨皂素产生废水量为600吨,向环境排放的COD为240千克,如果在十堰设立5家企业,生产皂素1000吨,将产生废水量60万吨,排放COD为240吨,比2006年下降3560吨,对丹江口水源区排污总量将削减93.7%。由此可见,黄姜产业健康发展后,污染物的排放量将比2008年大幅度下降,因此对丹江水库和主要河流的影响将更小,可以确保水库水质安全。

黄姜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黄姜产业的健康发展事关丹江口库区水源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大局,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产业规划、政策扶持、技术创新、水污染防治上下功夫,在保护水质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黄姜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1.政策建议

一是制定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据有关企业和专家分析,国内市场在2000吨左右(国际市场每年皂素需求量在5000吨左右),按每吨皂素耗费150吨黄姜计算,国内每年需消耗30万吨左右鲜姜,按黄姜平均亩产1.5吨计算,每年需要起挖黄姜20万亩与之配套,考虑黄姜的生产周期为2―3年,黄姜基地面积为50万亩左右,考虑到我国每年出口皂素1000吨左右,全国共需配套黄姜种植面积75万亩左右(如果能够大面积推广黄姜新品种,则种植面积可以进一步减少40%,即30万亩)。十堰黄姜产业基础雄厚,清洁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在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黄姜产业势在必行。尤其是黄姜生产周期长,对耕地开挖翻整频率降低,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全国黄姜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秦巴山区为黄姜优势产区,主要包括应分布在鄂西北十堰地区和陕南安康地区;根据全国皂素需求量,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严格压缩优势产区的种植规模,严格限制非优势产区发展黄姜,优化布局,避免市场供过于求导致恶性竞争。全国黄姜种植面积保持在75万亩以内为宜,皂素加工企业控制在10家以内(目前的产业政策要求单个企业年产能力达到300吨)。

二是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首先是对姜农进行扶持。建立黄姜产业风险调控基金,在黄姜市场价格低于种植成本时,对黄姜基地建设给予一定补贴;比照粮食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对选用黄姜优良品种的姜农给予一定补贴。二是对加工企业进行扶持。在科技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上,加大对黄姜加工重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将科研经费下达到相关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黄姜加工企业实现联合重组,逐步淘汰皂素生产能力低于300吨的加工企业,推进千吨皂素整合项目,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支持“农户+基地+协会+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双方共赢。

三是支持十堰市黄姜产业结构调整。国家黄姜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以后,十堰黄姜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很多适种黄姜的地方将不能发展黄姜产业,国家应积极推进这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这些地区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扶持发展茶叶、柑桔、食用菌、中药材、畜牧、烟叶、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武当道茶、金神龙烟叶、武当柑橘、神农本草中药材、房陵燕耳、马头山羊、丹江鱼等优势品牌;加大对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扶持力度,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扶持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龙王垭茶场、天新化工、雨润肉鸡、聚达食品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大型知名龙头企业在我市办厂,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群体。

四是比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模式,支持我市建立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改革实验区。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丹江口大坝加工工程所在地,肩负着一库清水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将我市设立为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改革实验区,不仅是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更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国家应比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模式,探索建立我市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改革实验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现水源区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建立公正的执法环境。加强对周边地区皂素加工企业的环境监测工作力度,坚决打击超标排污行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对策措施

一是控制黄姜产业发展规模。根据国家黄姜产业发展规划,迅速调整我市黄姜产业发展规划,全市黄姜种植面积控制在30万亩以内,主要集中在郧西、房县、郧县、竹山和竹溪五个县,加工企业控制在5家以内,皂素年产量控制在1000吨左右。

二是推进标准化种植。在加快黄姜“三高”(高产、高含、高抗)新品种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黄姜规范种植标准,努力建设布局合理、连片种植、集约经营的标准化黄姜种植基地。

三是延伸黄姜产业链条。一是利用皂素深度开发激素类产品。黄姜甾体激素产品开发链条很长,每向后延伸一步,利润会成倍增加,在未来的3―4年间,争取开发2―3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激素类新药物。目前十堰市正在着手开地奈德、雄烯二酮、甲基素、环丙孕酣等产品,其中雄烯二酮是美国医药部门注册作为性保健类原料药的高效激素药物,其延伸产品丙酸素、醋酸素是性激素药物中不可替代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要大力推进黄姜系列产品深度开发,迅速占领国内国际市场。二是对黄姜加工副产品进行综合开发。黄姜加工副产品利用价值很高。每生产1吨皂素,可回收19吨纤维、16吨淀粉,纤维可加工成木炭和纤维素,2吨黄姜淀粉可生产1吨工业酒精。因此,要提高皂素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推进黄姜加工产业链条向下游不断延伸。

四是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国家级甾体激素类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加快皂素深加工产品开发步伐;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大型医药生产企业的联合,加快黄姜种植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步伐。

五是加强黄姜加工水污染防治。在丹江口库区建立环境监测中心,加强对所有皂素加工企业的环境监测工作力度,坚决打击超标排污行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构建跨行政区水污染合作防治机制,协调陕西省环保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互通黄姜加工水污染防治的动态信息,共建共享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联合监测交界水质,对相邻区域有可能造成边界污染纠纷的企业和交界处的水域实行联合检查、事故联合处置。

六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在规范发展黄姜产业的同时,突出抓好板块经济和特色产业带建设,做大做强柑橘、茶叶、魔芋等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肚倍、冬枣、木瓜等产业,确保每年新增特色产业基地20万亩。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招商引进新上一批、扶优扶强壮大一批、积极引导转化一批、借助外力挂靠一批”等方式,逐步培植一批如丹江福润、竹溪龙王垭等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群体,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七是建立三省联合的黄姜产业协会。加强与陕西、河南两省的联系,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三省联合的黄姜产业协会,促进黄姜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为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指定课题,课题组成员:王列军 王治安 刘务民 许若飞 苏道伟 涂家朝 龚成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