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都治水 缔造什刹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说到什刹海的水,就不得不提郭守敬,这个规划北京水系的元代人,如今以铜像的形式驻守在北京什刹海风景区西海汇通祠南坡下临水处。
什刹海,有“九庵一庙”之说,也有说法,什刹海,正因为这十座“寺庙”而得名“什刹”。元代,这里是南北大运河北段的起点,水域宽阔,大运河上成千的船只,可以经过通惠河直达积水潭。当时船运业繁盛的景象,史载“盛况空前”。虽然现在这个盛况我们看不到了,但是我们如今还能看到鼓楼大街一带的繁华商业区,和当时很相似。南北大运河船运业的繁盛,带动了鼓楼大街一带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各个老字号从那时走到了现在。东部银锭桥横跨湖上,架于前海和后海的交接处,站立桥头北望后海,可见水天一色,也能看到西山胜景。还记得何勇那首歌里唱过吗:“银锭桥再也望不清望不清那西山”,其实天晴朗的日子,看到西山并不是奢望。
说回什刹海的水,这也是我想要操作这个选题的最初缘由。今年的春夏,疯狂地爱上了划龙舟,每周三晚,准时到达后海,对于北京中心,有这么一片水域很是好奇。翻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原来在建设元大都的时候,它就存在了。为了解决南方粮食漕运问题,在刘秉忠设计规划大都城的同时,郭守敬已经开始着手扩大大都城的水源,开通通惠河的水利大工程。他沿着大都城的“龙脉”北上,终于发现了大都城的正北60里处的凤凰山上,有一眼白浮泉,这座山并不高,但这眼泉水的水流很足(这泉眼目前仍在,上世纪80年代修复)。于是他决定引白浮泉的水西行到西山脚下,再向东南而下,与大都城西郊万泉河水及玉泉山的水相汇,引入瓮山泊(今颐和园内的昆明湖),然后从和义门(今西直门)的西水关入大都城,汇入积水潭。这么一来,积水潭的水量一下增加了数倍,同时也加大了流量。
接下来,郭守敬又引积水潭的水过海子桥,沿皇城东墙外南下,出丽正门的东水关,转而向西南到文明门(今东单南)外,直通通州的张家湾入白河(今北运河)。这么一来,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水系,河运一下通畅了,南方来的船,可以走京杭大运河,抵张家湾,并由张家湾直抵积水潭。使当年积水潭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
《元史·郭守敬本传》记载,当时元世祖忽必烈对郭守敬的这一引水创举极为重视,“览奏”以后喜曰:“当速行之。”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京,可以说是北京历史上比较大的水利工程,这一工程不但为北京城区的水系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直到现在仍惠及于民。《元史·郭守敬本传》中说:“是年,帝(忽必烈)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舮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