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听而做:视听时代的电视媒介重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听而做:视听时代的电视媒介重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石长顺,男,华中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传播学和视听新媒体研究;柴巧霞,女,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传播学研究。]

摘要:2012年歌唱类选秀节目纷纷回归对声音本质的追求,从歌声之真、故事之真、评声之真三个维度诠释了电视听觉本真的内涵,获得了高收视率和高满意度的双赢,这正是视听时代电视娱乐节目为听而做的典范。该类节目树立受众至上和服务公众的理念,运用不同节目元素的组合,创新节目运作机制,不仅体现了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将是节目创新的三大关键。

关键词:电视视听元素;歌唱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009-04

电视是一种以影像和声音为基本话语方式的大众文化形式,但事实上无论是在电视节目制作时,还是在电视节目接受欣赏中,听觉元素似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视觉语言主导”则成为电视媒体的基本价值取向。随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新闻评论节目的增多、口述历史节目的诞生等,标志着电视正在突破“视觉本位”的桎梏,回归视听的双重本质。在过去的2012年里,歌唱类选秀节目纷纷打出了尊重声音的口号,《中国好声音》、《声动亚洲》等节目更抛弃了以往选秀节目以“毒舌”、“搞怪”哗众取宠的做法,转而回归对声音本质的追求,获得了高收视率和满意度的双赢,这正是视听时代电视娱乐节目为听而做的成功尝试。

一、电视的听觉盛宴

2012年歌唱类选秀节目打了一个“翻身仗”,在经历了七年的沉寂之后,这类节目强势回归并迅速成为该年度电视荧屏上最受欢迎的节目形态,而《中国好声音》无疑是这类节目的“领跑者”。这档改编自荷兰《The Voice》的节目,再度点燃了人们对选秀节目的热情,它把2012年的暑期变成了自己的天下,成为人们日常谈话的舆论中心。在“好声音”的辐射作用下,其它歌唱类选秀节目也重回人们的视线,央视的《星光大道》、《非常6+1》、《直播春晚》,省级卫视的《声动亚洲》、《天籁之声》、《激情唱响》、《花儿朵朵》、《大地飞歌》等,不断推陈出新也受到了观众们的欢迎。

综观中国大陆地区,2012年共推出了15档全国性的歌唱类选秀节目(参见表1)。

表1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歌唱类选秀节目统计表(按首播时间排序)

序号 节目名称 播出频道 2012年

首播时间 主持人 版权引入 首播年

1 完美声音 云南卫视 每周五22:30 柯豆等 2012年

2 天籁之声 山东卫视 4月28日周六22:00 曹颖 2012年

3 The Sing-Off清唱团 深圳卫视 7月7日周六22:30 赵屹鸥 美国The Sing-off 2012年

4 声动亚洲 东方卫视 7月11日周三 林海 多家亚洲媒体联合创作 2012年

5 中国好声音 浙江卫视 7月13日周五 华少 荷兰The Voice 2012年

6 一声所爱:大地飞歌 广西卫视 8月7日周二 郭德纲 英国True Talent 2012年

7 我要上春晚——直通春晚 中央电视台 11月4日周日 董卿 2012年

8 梦想合唱团 中央电视台 11月30日周五20:00 撒贝宁 2011年

9 激情唱响 辽宁卫视 7月12日周四 邵文杰

大左 英国X- Factor 2011年

10 歌声传奇 山东卫视 每周五 黄健翔

大冰 2011年

11 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 四川卫视 每周六、周日 杨林 2011年

12 花儿朵朵 青海卫视 7月6日周五 李晨 2010年

13 中国红歌会 江西卫视 7月14日每晚 廖杰等 2006年

14 星光大道 中央电视台 每周六 毕福剑 2004年

15 非常6+1 中央电视台 每周日21:00 李咏 2003年

表1所呈现的15档歌唱类选秀节目,无论是收视率还是社会反响,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中国好声音》,成为近年来最成功歌唱类选秀节目。据CSM数据显示,该节目第一期播出时收视率就达到1.477%,第二期播出后攀升至2.717%,总决赛时收视率达4.865%,收官之作收视率更高达5.234%。从网络影响力看,《中国好声音》也受到了追捧,节目首播当晚,新浪微博的转发量就突破了600万次,并在PPS网站上取得了1200万的点击率,成为当日PPS流量之最。节目播出6期后,影响力大增,成为新浪微博风云榜实时热点排行第一、百度影视热搜榜持续排行第一、实时热点排行第一,被网友们盛赞为“2005年以来最值得期待的音乐盛事”。截至9月30日总决赛当晚,节目官方认证微博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37万,官方微博量和微博热度都位居歌唱类选秀节目第一位。

《中国好声音》类选秀节目的成功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和讨论,逐渐成为媒体舆论的中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工人日报》、《南方周末》、《文汇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金融时报》、《新华日报》、《南方日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疆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音乐周报》等多家媒体竞相刊发相关评论,分析该类节目的成功之道与缺憾不足。如《南方周末》发表评论《尊重人的天性有“中国好声音”》,认为观众被选手们的才华所打动,被选手们返璞归真的真情所打动,这在20年前的中国似乎难以想象[1]。《新华每日电讯》刊出评论稿《“真音乐”击中电视综艺节目“软肋”》认为,伴随节目的走红,大腕评委和草根歌手彼此真诚平等互动的场景以及选手们的美妙歌声、温情故事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向社会传递了巨大的“正能量”[2]。《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纯粹”觅得“好声音”》,认为该节目“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3]”《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中国好声音”之忧》,认为在中国从来不缺乏好声音,缺少的是自己的原创歌曲。作为选秀节目的大众文化,本身的缺憾,在于自身文本的贫困。“中国好声音”虽然力求出新,但自身文本所存在的这种“短暂性和重复性”,使得它只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商品被人们消费,而一时承担不起流行歌曲原创力的重担[4]。

《中国好声音》类选秀节目无疑是成功的,它的成功元素可以归结为:好声音+好故事+好推广。由于采用了“盲选”,《中国好声音》避免了以往歌唱类选秀节目“重秀轻选”的套路,节目回归对声音本质的追寻,重视发掘反映人性和真情的故事,突出励志,传递“正能量”。在“好声音”优势传播的晕轮效应之下,其他歌唱类真人秀节目也逐渐突出重围。如:东方卫视与十余家亚洲主流电视联动制作推出的《声动亚洲》,精美华丽的舞美设计,高品质的制作路线,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豪华的视听盛宴。央视的《梦想合唱团》、《直通春晚》、深圳卫视的《The Sing-Off清唱团》等栏目也因为有大胆的创意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二、电视本真的回归

歌唱类选秀节目,从本质上应归入真人秀类别。而真人秀的英语对译词为Reality TV,其核心在于Reality即真实,这种真实是预设之真,即是在规定的空间中按照特定规则所发生的真实故事。作为一档记录“真实”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通过歌声、故事和“评声”三大元素极尽听觉传播之能,传递“真声”、“真情”,力求回归电视的本真,在电视屏幕上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娱乐现场。这类节目通俗而不低俗,煽情而不媚俗,虽然也不乏商业运作,但表现出了一定的“诚意”,这正是当前大多数娱乐节目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