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治疗慢性胃炎重在调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治疗慢性胃炎重在调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慢性胃炎;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56.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081-02

慢性胃炎是临床见病,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常见的症状有胃脘胀闷、疼痛,泛酸,纳呆,大便失调等,属中医“胃脘痛”及“痞证”范畴。中医药治疗有消除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的疗效,广为临床应用。本病为慢性疾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素体脾胃虚弱,各种致病因素乘虚而入进一步损伤脾胃而致。由于本病病程长,病因复杂,病变累及脏腑较多,因此笔者在临床上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要治则,并根据辨证,配合多种治法,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证体会总结如下:

1脾胃虚弱 重在平缓调理

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中医认为发病的根本原因是素体脾胃虚弱,各种致病因素乘虚而入进一步损伤脾胃,故健脾养胃是常用治法之一。但药物和饮食一样都要经过脾胃的纳化才能发挥治疗作用。虚弱的脾胃既然接受不了大量的饮食,也难以接受峻补、蛮补的药物,大剂的汤药也会增加脾胃的负担。慢性病其来也渐,其去也缓,欲速则不达。所以补要注意平缓,选方用药注意平和,药量也不宜过大。常用四君子汤。该方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补气的基本方,具有甘温培中,健脾益胃助运之功。性质平和,使虚弱之脾胃易于接受。根据脾虚生湿生痰或兼气滞,常用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这些方以甘味为主,符合“脾喜甘温,补脾必用甘”之说。方中陈皮、木香、砂仁具有理气醒脾,芳香开胃之功 ,使补而不滞,更为切合慢性胃炎的病理。气虚明显加黄芪。部分患者嘱常服香砂六君子丸合保和丸,补消结合,经济方便,坚持一段时间常能强健脾胃,达到彻底改善症状、增加食欲的效果。气虚及阳而生寒,加炮姜、肉桂、吴茱萸1~2味;胃痛明显合用良附丸,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或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该方既有桂枝、干姜温中,又有黄芪、炙草、大枣益脾,白芍敛肝兼养胃阴,与甘草相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使补气温阳而不燥,“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寒冷,脾胃虚寒证多见,治疗多用甘温健脾法。但要注意每个脏腑都有阴阳,阴阳互根,根据胃喜润的特点,适当在阳刚之药中加入护胃阴的药物,如麦冬、白芍、百合等。单纯胃阴虚很少见,往往伴有程度不同的脾气虚,治疗中很少纯用甘凉濡润法。有时表现舌红少苔或无苔,也需在大队养阴药中配以益气药,兼顾脾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胃行其津液。张景岳曾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对胃阴虚证,根据舌红程度和苔之多少在养阴方中适当配益气药,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益气以生津,可增强养阴效果。气药属阳,具有动的特性,能助脾运使养阴而不凝滞。曾治一患者,46岁,男性,胃病史16年。表现胃脘胀痛或隐痛,时伴胃内灼热感,口干饮水不多,午后手足心热,大便较干,每日1次 。舌质红苔很少,脉细弦。方用沙参麦冬饮加减,服药近20付,症状明显减轻,舌苔仍不生,原方加党参15 g,服8付,生出正常薄白苔。“舌之有苔,如地之有草”,毫无阳气之阴寒处草亦不生。因此养胃阴时适当或适时加入益脾胃之气药,可以促进阴液的生成和运行。通过平缓滋补调理,使脾胃强健能食能运,化源充足,达到治本的作用。

2肝胃食湿 重在调理气机

慢性胃炎由于脾胃虚弱,中阳受损,运化无力,以致气分不能畅达,阻闭胃脘,表现胃脘胀满不舒或沉重感等。有研究证实脾虚者胃肠平滑肌张力下降,动力不足,是引起脾虚气滞的病理基础。除中虚不运外,气滞与肝(胆)也有密切关系。调理气机是肝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脾宜升则健,肝气升,则脾气亦升;脾为阴土,必须得到肝木的疏泄调达活泼之性才不致阴凝板滞不运。胃宜降则和,胆气降,胃气亦降。说明脾升胃降有赖于肝(胆)气的正常疏泄。精神因素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加之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恐癌心理,思虑较多,“思则气结”,易伤脾胃之气,亦易产生肝气失于调达的表现。部分胃炎患者合并慢性胆系疾患,表现为胁胀痛,嗳气、大便不畅等肝气郁滞,胃浊不降的症状。肝气横逆克犯脾胃,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所致,是产生气滞的重要原因。食滞、湿困亦是气机闭阻的重要因素。因此慢性胃炎气滞很常见,是“实”的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或轻或重,常与脾胃虚弱一同贯穿疾病过程的始终。调理气机就成为慢性胃炎的又一常用治法。临床上常在辨证方中合用四逆散。该方出自《伤寒论》,原治伤寒热郁传里,阳气内郁不能外达的四肢厥逆证。方中柴胡能散能升,是疏理肝气解郁的要药,配以行气导滞的枳实,升清降浊;配白芍柔肝护阴,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枳实配白芍能使气机畅达。可应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肝胃不和、肝脾失调、脾胃气机紊乱等常见病证,抑肝气肆横,使肝气得平,脾胃之气自复。具体应用时除合并胆系疾患大便秘结者外,常将枳实改为枳壳,以避其破气峻下之烈性,免伤脾胃。气滞明显,脘腹胀痛,加木香、香附、甘松1~2味。木香善行肠胃滞气,疏肝气和胃气,气行则痛定,对气滞疼痛效著。香附性平,是最常用的理气解郁药,前人称能通行十二经八脉的气滞,“主一切气”,较木香更善疏肝理气,常用于肝郁气滞证。甘松温而不热,甘而不滞,香而不燥,除理气止痛散郁外,能芳香醒脾开胃,并有镇静作用,最适于脾虚气滞。食滞者胃脘痞满或胀痛,嗳气酸腐,大便臭秽,舌苔浊腻,合用保和丸或加莱菔子、炒麦芽、焦查、神曲1~2味。莱菔子性质平和,集理气除胀、消导化滞、降气消痰于一身,又有通便作用,而无苦寒化燥伤胃之弊,大便秘结者加大剂量至15~30 g。兼湿郁困脾,胃脘痞闷,纳呆欲呕,身困乏力,口淡不渴,舌苔厚腻或,用藿朴夏苓汤、平胃散合三仁汤加减。常用药为苍术、白术、藿香、厚朴、陈皮、半夏、茯苓、苡仁、蔻仁、菖蒲、薄荷等,苦温芳化淡渗结合。化热者加黄芩、蒲公英、茵陈1~2味,或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芩清热燥湿解毒,是治疗胃热和痰热的良药。公英清热解毒散结“达肝郁”,性质平和,清热而不伤胃。茵陈,微寒,利湿作用好。《本草正义》谓:“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取其利水以清热,与本证颇为合拍,每获良效。兼血瘀,合用丹参饮或加丹参、三七、五灵脂、莪术1~2味。胀甚苔厚或萎缩性胃炎胃粘膜有颗粒状增生者加莪术,该药有行气活血、助消化消积滞、退舌苔的作用,使食消湿化血行,气机畅达。

3胃肠壅滞 重在调理大便

“脾胃宜利恶滞”,“利”主要指大便通利。古人云:“六腑以通为用”,“胃腑以通为补”,“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说明前人早已认识到大便通畅对保持胃肠通利、正常的胃降脾升功能的重要作用。因此临诊时要重视大便情况的问诊和治疗。大便是脾胃功能的信使。如大便成形通畅规律,说明脾胃功能升降有序,燥湿相宜,是功能健旺的重要标志。反之大便干结不通或溏而不爽,多伴有胃气上逆,胃脘痞满纳呆等胃肠壅滞症状。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便秘的问题,由于饮食过于精细,肉食较多,大便秘结者也越来越多,代谢产物在肠道久滞,促进有害细菌繁殖,产生有毒物质,刺激肠道发生病变,也是大肠癌发病原因之一。大便通畅,能及时排除代谢废物,增进食欲,促进新陈代谢,活跃机体机能,有益于预防肠道疾病,促进身体健康。临床所见慢性胃炎患者,因脾虚失运气滞不行及肝失疏泄或郁而化热所致大便秘结较多见。前者也可表现为大便虽不干结,但数日不行,这是便秘的另一种形式。治疗以培土助运为主,在健脾方中适当加莱菔子、枳壳(或枳实)、焦槟榔健脾行气通便。若为营血不足生燥便秘,加当归、白芍、麻仁、肉苁蓉温润通便。大便溏而不爽,每次便量不多,挟湿者多,或兼气滞,食积内蕴者,在辨证方中选加苍术、白术、苡仁、茯苓、枳壳、莱菔子、神曲、焦楂等,或加防风,升阳胜湿,疏肝泄木。对肝郁或郁而化热引起的大便秘结,多用大柴胡汤加减。因顾及脾虚,方中大黄较少应用,一般只对合并胆系疾患实证热象较明显时才用大黄,通便利胆。一般多用枳实、莱菔子或槟榔,热重加黄芩,伤阴重者用白芍30~60 g。以上通便诸法多见良效。

前述治法虽分而述之,但由于慢性胃炎病证多虚实挟杂,本虚标实,有时以本虚为主,时而标实又上升为主要矛盾,故治疗或以一法为主,或多法参用,全在证之虚实的多少。纯虚纯实证少见,多法参用者多。同时慢性胃炎要注重饮食要规律合理,保护脾胃以防病,所谓“七分调理,三分治疗”。对患者进行生活饮食指导,胃炎虽难根治,但达到饮食如常,和健康人一样生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收稿日期:200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