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气预报》的不足及改进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气预报》的不足及改进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全球天气变暖的趋势明显,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大,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山体滑坡与泥石流频发,而雾霾天气的发生则又影响到人类的出行与身体健康。2012年,我国许多大城市遭遇了极端天气,北京、南京、武汉等城市相继遭遇特大暴雨,“看海”成为暴雨后的城市景观的形象描述。人为的风险同样不可小觑,大城市过度地下抽水导致国内多个城市发生地面塌陷,给人们的经济和生活都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风险社会下,①每个个体都是风险的直接承受者,而现代风险的不确定性与知识依赖性使人们不得不依赖于“专家系统”来为自己的行动作策略参考,②同时,天气气候的变化关系到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经济生产活动以及出行安全,天气气候的变化一直备受社会公众的关注,而提高气象气候的预报、监测与传播能力,不仅有助于公众对日常活动的安排,而且对于社会公众认识风险、规避风险也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央视《天气预报》的不足

央视《天气预报》的不断发展改革,信息的提供逐渐细化,服务意识也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者”逐渐向信息的“服务者”转变。与此同时,为了增加信息的权威性,中央气象台还与国土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地质灾害等预报,在风险的告知与预报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2011上半年天气预报系列栏目满意度调查项目显示,99.84%的受众主要通过电视来获取天气信息,而其中,78.2%的受众主要是通过CCTV1来获取天气预报的信息。③尽管《天气预报》有着如此高的收视率,但是在风险社会下,《天气预报》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地区的偏重。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使城市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城市是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人口中心,同时,部分城市还是我国各省区的政治中心,社会影响力非常巨大。因此,省会城市的天气一直是《天气预报》的重点关注对象。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仍有大量的人口不在省会城市附近,尤其对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区域大省来说,省会城市的天气不能反映这一地区的天气总况。同时,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更容易发生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这些地区获知自然风险信息的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对这一地区天气的预报与风险信息的呈现应该是《天气预报》的重点。但是囿于时间限制,农村和偏远地区等受天气影响较大的地区的风险信息没能在《天气预报》上得到足够呈现,对自然风险的规避信息更是少之又少,造成这些地区不能从《天气预报》中获知足够有用的天气信息,风险的“预警”与大众传媒的告知功能大打折扣。

气象服务单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受众分化进一步明显。社会公众逐渐不满足于单一的“天气+气温”的预报模式,多种气象服务如紫外线、空气质量等情况更受受众青睐。“南京PM2.5”事件引起公众舆论的强烈关注即是典型的案例。在我国省级电视的天气预报中,不少卫视增加了感冒指数、洗车指数等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受到了公众的欢迎。但是,中央电视台作为我国覆盖率最高、最具权威的媒体,对全国空气质量问题、道路交通情况、农业生产和森林火险等更为影响公众日常生活的信息播报不够详尽。以与天气最为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为例,对小麦的收割、棉花的采摘等严重依赖天气的农事安排活动,《天气预报》未能更好地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纵然有CCTV7提供的全国农业气象信息,但是根据调查,仅有0.45%的电视受众通过CCTV7获取天气信息,而高达78.2%和40.94%的电视受众则通过CCTV1和本省其他频道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天气预报》的信息服务能力还亟待加强。

语意模糊难解。央视《天气预报》节目分为总体概述与具体城市天气预报,采取的是“主持人+图形+口播”的形式。《天气预报》作为一档科学技术专业的栏目,需要把专业的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持人的发挥。但是,《天气预报》的总时长为4分钟有余,而主持人发挥的时间仅有80余秒,在短暂的时间内需要把全国的天气信息以及气象风险传递给公众,确实存在难度。尤其是在夏季,各地气象复杂,当暴雨、台风、高温、干旱等气象信息汇聚一起的时候,80余秒的时间去告知风险更为有限。因此,节目中的语速快、专业术语比较多等现象加大了受众对节目传递的信息的理解难度。

尽管从信息内涵的角度而言,目前的气象预报语言格式是非常成熟而精练的,但其语言格式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纸质媒体的基础上的,语言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罗列有余,提炼不足。”④在《天气预报》中,节目主持人常以大的区域来指代地区的天气,如“江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样的话语陈述对受众理解信息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同时,语意模糊下,尽管在地图上标注了森林火险等级、泥石流区域,但是对于不熟知本地地理位置的知识水平较低的公众,语意模糊及对其他地区天气信息的忽视使有关天气风险信息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接收。

改进策略

针对《天气预报》节目的不足,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策略。有的学者从叙事角度,认为《天气预报》可以采取多种叙事模式来改进;⑤也有学者从言语行为的理论出发,认为《天气预报》存在大量的以陈述表推断的言语行为。⑥一些学者将《天气预报》与凤凰卫视的《凤凰气象站》作对比,认为央视天气预报在引入嘉宾模式、增加天气知识方面应努力向后者学习。更多的学者则是从节目自身出发,认为《天气预报》应在语言和节目形式上多采用轻松、活泼的方式来陈述。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媒具有环境监视的功能,而赖特则进一步提出,大众传媒具有解释与规定的功能。大众传媒能够解释风险,告知人们采取何种措施规避风险。央视《天气预报》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风险信息的预报与传播上更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应放在风险信息的传播上。

首先,地区呈现应多样化。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每年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央视《天气预报》中,具体城市预报仅仅限定在省会城市,而广告则占据了屏幕的近一半。这类广告呈现的不单单是城市景观,更多的则是企业广告,看似照顾到了经济收入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实际造成大量风险信息被“合理”地漠视。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自然风险的认知,尤其将风险信息传播给偏远地区和山区,《天气预报》需要增加对其他地区的风险预警。比如,广告的版面位置可用于呈现地级城市的天气或者一定时间内具有自然风险的地级城市的天气预报,或者在具体城市的天气预报过程中以字幕的形式增加对地级城市的天气预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受众了解其所在城市地区的天气情况,而且对像新疆、内蒙等面积大省的公众了解所在地区面临的自然风险有较大帮助,风险信息的传播面得以扩大。

其次,服务内容应多元化。对环境的认知是公众收看《天气预报》的最大动力。社会的发展,受众的细化,带动公众需求的提升。美国等国外的气象预报不仅频度较高,而且服务项目多,涉及到出行、养生等方方面面。因此,《天气预报》需要加大信息的多元服务,增加交通出行、空气质量、农业生产等与公众相关的、最为基础、最受关注的气象信息,这样的信息提供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自身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节目的服务能力与公众的满意程度。

第三,语言表述应尽力清晰化。由于受众的知识水平不同、地域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受众对于信息的理解和偏好也不一样。有关风险的信息需要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公众,使公众能够认知风险以及规避风险。模糊的语意会造成受众理解的歧义,影响节目的服务效果和受众对风险信息的淡化。“在可能的情况下,首先适当细化国土面积较大的省区如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云南、四川、甘肃等的地名表述,由地级行政区划名称取代如内蒙古中西部偏南地区、新疆东部的部分地区、黑龙江西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等缺乏受众指向性的地名称谓。”⑦对于《天气预报》中的一些专业知识,主持人理应充当解释者的角色。近些年央视天气主持人在播报天气预报时采用了活泼语言进行解读,对天气信息的知识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宋英杰在解释2011年各地暴雨泛滥时采用网络语言“看海”来形容天气,不仅使节目语言更加活泼,对信息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传播作用,但对复杂多变、需要一定科学知识的天气解读,语言上还需一定的努力。

今天的中国已然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自然风险与人为风险的双重影响给公众的生命、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较大损失。央视《天气预报》作为中国收视率最高、传播范围最广、受众面最大的气象节目,尚有拓展张力的空间。应该依据自身优势积极改革,在公众认知和规避风险、政府风险决策与风险传播、社会组织抵抗风险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注释:①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上海,译林出版社,2004。

②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认为,所谓专家系统指的是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正是这些体系编织着我们生活和其中的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博大范围。

③《CCTV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景观广告“品牌传播里的上乘功夫”》,《广告人》,2011(9)。

④宋英杰:《论电视气象节目语言特征》,《气象》,2009(7)。

⑤马天剑:《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叙事模式》,《新闻爱好者》,2009(10)。

⑥甘 涛,黄德诚:《从言语行为理论看中日天气预报用语的差异》,《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⑦翟跃文:《让气象信息服务走进百姓生活——中央气象台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访谈录》,《中国记者》,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