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30-02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相比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科目,数学科的课堂提问往往被忽视,许多数学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缺乏研究。本文谈谈中学数学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1.课堂提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中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数学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来开展的,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有计划的教学手段。中学生有很强的探究心理,教师若能紧紧抓住这一心理,通过提问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就可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提问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并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和评价,通过答题反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引导和优化学生的思考,最终使学生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1.课堂提问要突出重点,有预见性

课堂提问应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教材内容的重点、关键处设问,以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在提问前必须深入钻研大纲,熟悉教材。这样才能提出能启发学生的问题。比如对“一个数的平方根是它本身,这个数是多少?”这个问题,学生给出“0和1”的答案,教师设问:“1的平方根是多少?这个平方根和1的大小关系如何?”使学生恍然大悟,认识到原答案的问题所在,继而会分析解决“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或立方根)是它本身,这个数是多少?”这些问题。在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有目的地发问,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解决三角形相似问题时,可以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本题所给的边角关系如何?要解决问题还应寻求何种边角关系?”这样目的明确的提问能“以问促思”,使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准备提问时要有预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哪些问题适合哪些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时容易犯哪些错误,或思维会走入什么误区,做好这些课前思考后再设计问题,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提问效果。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可以这样提问:“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许多学生考虑不全,只得出周长为14和16两个答案中的一个。教师可指派学生分别将得出两种答案的过程板演出来,让大家在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继续问:“如果边长4改成3呢?”估计很多学生会答出“12和15”。这时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标有数据的草图,答错的学生就会发现12这个答案是不对的,教师随即究其原因。这样学生经过探究,获得领悟,教学效果一定会优于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

2.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

教师设计提问时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问题的性质和难易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另外,课堂提问的难易深浅要适度,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作答,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确定难度要以中等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基点,提问时给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兼顾优秀生和学困生。对成绩好的学生应提出层次较高、难度较大、思考性较强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困生则应采用用较浅的、较易答的提问,并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和鼓励,这样可以调动学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生答错时,可提出一些与他的答案相矛盾的事实,诱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或让其他同学补充回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总体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将问题分解为从易到难的几个小问题,以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讲正方形的性质时,教师可先补充两个小问题:(1)正方形如何由矩形、菱形转化得到?(2)矩形、菱形有什么性质?这应从哪三个角度去考虑?有了这两个小问题的铺垫,原问题的讲解就容易多了。问题的设计还要讲究循序渐进,重在方法,能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知识和解题方法,教师在复习时可这样提问:(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又如何?(3)两者的区别在哪?通过比较让学生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3.课堂提问要适时、适量

适时,即教师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发问,学生按部就班地回答问题,教师作简单肯定或否定,并稍作讲解后再提下一个问题,如此反复。这样的机械问答,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状态,探究问题的兴趣受到极大的影响。其实,教师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学生处于疑惑状态时,此时的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讲绝对值的性质|a|=a(a≥0)时,学生常忽视条件,教师可举出此式不成立的反例,使学生产生探索错误在哪里的欲望,接着教师再提出式子成立的条件,就会使学生记忆深刻。

适量,是指教师的提问要少而精,指向重点。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5─35分钟。教师提问的次数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课堂不能全都由提问占据,否则会使教学重点不突出,令学生找不到思考的方向,不利于解决问题,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故课堂提问应当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讲究数量、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力戒低效的“满堂问”。

4.课堂提问要注意启发性、趣味性

课堂提问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学生思考。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提问不是越多越好,提问得好不好在于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触及问题的本质,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设计提问时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多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尽量少问一些答案非此即彼的问题。如在讲授“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设置如下一系列问题:(1)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是多少度?是如何算出来的?(2)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来求其内角和呢?如何转化?(3)还可以找到其他的转化方法吗?哪种方法更简便?通过提出这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抓住关键,找到方法,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也要讲究趣味性,提出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讲圆的概念时,教师提问“你见过的车轮有设计成正方形、三角形的吗?常见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顿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又如,在学习“数的乘方”一节时,如果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数的乘方就是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或只是问学生“2的32次方是多少位数”,对激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就不那么好,学生还是被动地在听老师讲。换一种问法,让学生猜想一下一张0.1mm厚的纸对折32次后与珠穆朗玛峰比哪个高,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然后老师揭晓结果:这张纸对折32次后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这时,学生就会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样的提问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趣味横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三、进行课堂提问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切忌缺乏准备、盲目提问

有的教师课前缺乏准备,提问安排不科学、不合理,没有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知识的关键点,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过多地提一些无代表性、无启发性的问题,提问时机掌握不好,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思考,甚至让学生无从下手回答。这样的提问即使有时会使课堂表面上看似很热闹,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实效。

2.切忌重数量、轻质量

课改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以我为主的“满堂灌”教法,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衡量师生互动的标准,一味追求大量的课堂提问。提出的问题过多,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师生在交流互动,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在穷于应付,无暇思考,下课后对问题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3.切忌重提问、轻反馈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也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可在课堂提问时,却以己为主、自问自答,或不重视学生的回答,不对他们的各种回答做分析。学生连回答问题的机会都没有,也没能认真思考问题,这样的提问很难有什么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原则、运用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体现,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提问,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才能提高提问的质量。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