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遗宅张爱玲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遗宅张爱玲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爱玲的作品,仿若一幢遗宅,处处有着她生活的痕迹,却是变冷了,变空虚了的,只能他人的踏入才会有一如以往的吵闹。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都说越是会写书的人,就越是寂寞。

爱玲是个会写书的人,无疑,她会写书会到了让故事犹如掌中之物,全在翻覆之间。放眼文坛,能做到这种境界的人极少,聚焦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便只有张爱玲一人了。

即使你没有看过她的文字,也定会见过她的照片,一幕一幕的剪影上,那样的女人算不上绝色,但那与生俱来的贵气,荣辱不惊的大气,定会让你在一时间转不走眼珠,只能看着她。

没有认真的了解爱玲之前,我是不欣赏这样把自己的照片随处乱刊登的女作家的,觉得她们仿佛是在用自己那不甚超俗的姿色,去解释一个关于“女人只有才华和美貌兼备才能算是奇迹”的低俗迂腐的命题。抛头露面的女作家,即使再美丽,也都是不聪明的,既然她不聪明,那她的文章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我始终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邂逅了张爱玲。

张爱玲的不同在于——在读她的文章时,你是不可能不去想她的样子的。

比如,《沉香屑》的开端是这样的,“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只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这是爱玲惯用的笔调——故事由回忆展开。

她让她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她的亲身经历一般有着只有亲身经历者才有的深刻和敏锐,却又不肯站在这故事里讲故事,而是以一个旁观的角度,将故事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看似琐碎寻常,却能越发的让人觉得人性之荒谬,世道之无常,越发的使读者心痛到骨子里。

爱玲的作品,仿若一幢遗宅,处处有着她生活的痕迹,却是变冷了,变空虚了的,只能他人的踏入才会有一如以往的吵闹。

第一幢遗宅——白流苏《倾城之恋》

还记得范柳原为白流苏留下的那幢宅院吗?对于流苏,那里的孤寂与白公馆的孤寂究竟哪个更为难耐?不同的是,白公馆里有人,好多人,一个个都恨不能赶走她,所以她只能走,不能留。范柳原的宅子里没有人,可她却只能留,走不了……

一间是孤寂的无望,一间是无望的孤寂。

幸而,香港沦陷了,一个丑陋的历史背景,却造就了故事看似美丽的结局。

在去避难营的路上,爱玲曾借流苏之口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若是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他的故事还长得很……

想知道倘若香港没有沦陷,范柳原会不会回来,倘若香港没有沦陷,两个人会不会长相守,爱玲没有写,因为历史没有倘若。没错,是历史,看爱玲的小说,我从不把那只当作小说,而是把那当作真实的发生过的故事。

于是,我们常常会忍痛的发现,历史的背后是女人,女人的背后,是眼泪……

第二幢遗宅——孟烟鹂《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的世界》一书中,作者曾将这个名字与“艳丽”谐音,与代表红玫瑰的王娇蕊对比,说她既无玫瑰的“娇蕊”,也无玫瑰的“艳丽”。

如果要我说啊,这“艳丽”的解释固然有理,但若是谐音为“梦魇里”,岂不更有爱玲的味道。怕是我自作聪明的多心了,但爱玲无疑是喜欢“梦魇”这词的,否则,她也不会将她挚爱的红学研究的著作命名为《红楼梦魇》。

烟鹂的“遗宅”也正是她的“梦魇”,她就像是一张白纸,一个映在墙上的苍白的影子,毫无生命的印记。振保之所以会选择她,无疑是因为她的“圣洁”,她的远离“生活”,像振保这样一个追求本分的,并过分要求自己“干净”的社会影响的人觉得她配得上他。

婚后,他也毅然的把她关在家里,那样的家对于烟鹂是空白的,自卑的,婆婆看不上她,仆人不听她的,她更没有女伴可以交流。在这种幽闭的伤害中,她以便秘症挟以自重,她在浴室展示自己的身体,因为唯有身体可以归她支配,最终她红杏出墙,这是必然的结局,因为她的精神与已经步入了死地……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只是故事的开端,《红玫瑰与白玫瑰》是爱玲少数的以男性作为主线的作品之一,这句关于两朵玫瑰的辨证,也似乎是说给男人听的,但爱玲主题永远是女性,永远是悲剧,即使以男人开始,也终会以女人收尾。

故事的结局是——红玫瑰没有得到幸福,她凋零了,白玫瑰没有凋零,因为她永远,都只是一件自欺欺人的标本……

第三幢遗宅——曹七巧《金锁记》

七巧的扇子掷了出去,季泽走了,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的向下滴着,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

《金锁记》曾被著名翻译家傅雷称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金锁记》亦是受到张迷追捧得最多的作品。

曹七巧,她用名曰“金钱”的锁把自己锁在了名曰“恨”的遗宅里。

她恨她的兄嫂将她“卖”给了一个坐着时还不及她那三岁的儿子高的残疾的丈夫,恨她在姜公馆中所遭遇的种种冷遇,小叔子季泽曾是她的绿洲,但是为了十年的黑暗才换来了的那一笔不小的资产,她亲手将本该拥有的幸福断送……

这远不是一出讲述饱受封建摧残的女人的苦情剧,《金锁记》的精彩在于七巧后来人性的扭曲,她疯了,她用女人的嫉妒及疯子式的残忍的智慧虐待着她的一双儿女,害死了儿子长白的一妻一妾,又葬送了女儿长安的幸福。

母亲神话的解构!张爱玲用她敏感的视角剖开人性,并一手导演了《金锁记》来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可行——不是所有的母亲都爱她的孩子,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母亲吃掉自己孩子,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的故事自古以来以传道为重,是事故,便必然要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到了爱玲这里,这老规矩总算是破了。爱玲的聪明就在于,她从来不想在读者身上施加自己的人生观或是道德心得,她只是想讲故事,把故事讲好,她便欢喜。对道德对人生,她看得比谁都要都透彻,正因为太透彻,太精明,所以,她选择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