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的“僵化”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的“僵化”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改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但要求各位语文老师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还要承载社会所赋予的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审美功用。故有的语文老师在实际操作中,顾此失彼或处理不当,让高中语文教学越改越死,越改越不会上课,甚至出现语文教学的“僵化现象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僵化”现象语文,顾名思义,是语言文学之义。新课改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但要求各位语文老师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还要承载社会所赋予的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审美功用。故有的语文老师在实际操作中,顾此失彼或处理不当,让高中语文教学越改越死,越改越不会上课,甚至出现语文教学的“僵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结构程式化

教学有一定的思路,需要有一定的模式,因为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构成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时候,也就在呈现不同的模式。但有些语文老师为了体现新课改,就在新课改中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三维目标模式化理解,模式化操作,先导课,再介绍背景,再读课文,再提问题、小组讨论、全班分析总结、拓展训练,用惟一替代多样,用刻板替代灵活,致使语文课常的结构程式化,僵化,让语文课毫无生机而言,就遏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活力。

2语文教学目标割裂化

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体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设计又是课程目标的一个整体。但有的语文老师管中窥豹,把三维目标错解为三个目标。所以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把教学结构程序化外,把教学内容也割裂开来。先进行关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然后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在讲完知识后让学生向社会生活拓展,围绕自己出的拓展训练题讨论或发挥一番,然后草草收场,就认为是体了新课程的理念,其实,就是对三维目标的割裂。

比如在上《泪珠与珍珠》这一课时,教师就先带着学生整理文中写了哪些泪珠哪些珍珠,然后强硬地把教案上的主题交给学生,然后教育学生苦难的泪珠能变成珍珠。其实在整理文中的泪珠时,本来就能就导引学生体会理解其中的情感顺便就能进行人生价值、情感教育上的启发,这样事半功倍,而有些教师就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一定要放在最后边,反而事倍功半。

3语文教学的“形式化”

3.1戏剧表演模式化。有些高中语文教师为了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一些戏剧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或改编,没有进行认真的指导和准备。结果,表演的戏剧既不自然也不真实,甚至过分夸张搞笑,不管与剧本的人物形象是否吻合,让课堂上充斥着一片低俗的笑声与掌声。笑声越大掌声越厉害,教师和学生就认为本次训练越成功。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被边缘化了。

3.2课堂提问无难度、无梯度,问题的设计往往流于让学生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其实这些平面化的问题本身就遏杀了学生的思考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生的鼻子被老师牵着走了,哪来自主,哪来创新?都是人云亦云。

3.3新课改强调问题设计,一方面是教师设计问题,要有难度,还应有梯度,由易到难,难度系数也不一样,更倡导由学生自主思考提问,然后进行师生对话,自由发言,让彼此的思想火花自己由交流与撞击,从而达到更真实的理解、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才叫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并体现了主体,而不是教师预设的问题陷阱。那种教师“请君入瓮”式的教育是最没有创造力的教育。

4教学方法的形式化

为了体现新课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些教师认为一堂课如果不让学生讨论,不让学生自主探究就没有体现新课改,至于怎么讨论,由谁负责小组,如何探究,这都没有进行精心安排,就一句话“开始讨论”,五六分钟后学生七嘴八先舌发言,然后教师把正确答案给学生一公布。这种探究式教学太庸俗化、形式化,是当今语文教学缺乏“文化深度”的具体体现,因为在探究中体现不出教师对学生探究在思维上的导引力度,体现不出这个探究问题的历史文化深度和现实针对力度,那探究只能在形式上是低层面认识上的互动,最后的结果无疑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浅显的层面甚至恶性循环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根本无探无究呀。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改不能单从形式上、方法上寻找突破口,教师应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功底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设计出有文化深度和思维力度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察人之所未察言人之所未言,进而进行创造意义上的思考,有了探究的热情。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透过文本浮在“水面”上十分之一的“语言文字”而看到隐藏在“水面”下十分之六的“深层意蕴”,尝到了思考、感悟、体验、创造的乐趣,发现了语文的内在美丽。

还是叶圣陶老先生的那句老话,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改无论怎么改,都是为了“授人以渔”,举一反三。那么实施新课改的高中语文教师可要认真想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