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审题是解数学题的首要步骤,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但审题又受到观察能力的影响,因为观察与思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影响观察力强弱的最主要因素是观察的品质。因此,本文针对审题过程中,强化观察的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透彻性五个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优化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关键词 中学数学 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89-02

数学学科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抽象性,这导致了观察、理解上的难度。因而在数学习题教学中,要加强审题的训练。在审题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优化学生的观察品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分析和综合判断问题的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人的观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观察力的强弱上。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表明,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因此,可以这么说,观察力是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观察力强弱的最主要因素是观察品质的优劣。下面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明确观察的目标与任务,进一步强化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使观察具有明确的方向与选择,在数学审题活动中,特别是对于条件或结论比较复杂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思考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告知学生观察时应带着强烈的目标意识去探索、联想,通过积极深入的观察,达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境地,从而探求到架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以实现解题成功。

二、排除定势的消极影响,进一步强化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观察的基本特性。要客观地观察事物,必须排除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某些定势的消极影响。

命题人往往在命题中有意识地设制各种干扰因素,布下种种“迷阵”和“陷阱”。要想正确顺利地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客观地观察后再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过程,用判断、推理、想象的形式,全面看待已知条件,着眼于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本质关系。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将题意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设计最佳的解题思路。

三、解题的尝误反思,进一步强化观察的精细性

观察的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事物细微而主要特征的品质。精细知觉事物,才能发现事物有价值的特征,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一个观察力强的人既能善于观察事物的全貌,又能觉察事物的细微特征,特别是问题中条件的微小变化。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把观察审题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观察精细性的培养既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又要着重进行训练,脱离数学知识对学生大讲审题方法,尤如建造空中楼阁,只有让学生牢固掌握审题技巧,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四、善于把握问题特征,进一步强化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地发现事物主要特征的品质。观察的敏锐性是人智力水平的重要特征表现。观察的敏锐性与知识基础、经验等是紧密联系的,同时跟知觉的广度、深度也密切相关。在数学审题中,若能针对问题的式子结构或图形特征,进行敏锐的观察,结合积极深刻的联想,则能够快速地观察出解题途径,找到解法。

五、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进一步强化观察的透彻性

观察的透彻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挖掘其内部隐藏的东西。笛卡尔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解数学题要求周密严谨,但在某些数学题目中,有一些比较隐蔽的限制条件,需要我们根据有关的定义,公式,以及常规的知识进行分析。因此,在审题时,要设法挖掘出题目的隐含条件时,需要较强的能力。

转化隐含条件,是指通过对题目的准确理解,挖掘题目提供的隐蔽条件,让不能直接利用的信息进行转化,促使它们明朗化。应注意隐含条件,它常常隐含在明显条件的背后,关键字句中,或题目所附的图形中。因此要准确理解、仔细观察,有必要借助联想和理论分析,则可揭示本质,摆脱困境。

观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知觉活动,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优化观察的品质,无疑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审题环节的强化,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和培养,使学生能炼就一双雪亮的眼睛,牢固掌握技巧,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参考文献:

[1]阴国恩.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余致甫,数学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0.

[3]张光远,近现代数学发展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