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综述及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综述及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Fauconnier等人探索意义构建和信息融合的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过综述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轨迹和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就该理论提出几点反思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 意义建构 发展轨迹 研究现状 反思

一、引言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简称CBT或BT)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一道创立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也称融合(integration)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尤其是实时意义建构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 & Turner,2002)。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关于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异常火爆,而且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大有掀起一场整合风暴之势。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一理论的发展轨迹与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清晰认识该理论的功过。

二、理论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及神经学基础之上的,本文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其基础进行了探讨。

1.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而用特殊的、一贯的方法来感知客体、人、空间、时间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总而言之,意义是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具有动态性、相对性、模糊性,不能用简单组合和形式主义的方法通过运算获得(王寅,2002:181)。意义主要依靠原型范畴理论来限定,要用整合方式对其加以描写。Lakoff认为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与思维的隐喻性是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王寅,2002)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意义是在主体与客观外界互动体验基础上,进行多空间映射和实时在线整合,从而在主客观结合的基础上完成意义的建构。因此,概念整合理论是建构在体验哲学基础之上的。

2.心理学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有着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即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他认为心理空间是人们进行感知、想象、记忆或思维的表征,是人们在思维、会话时,在大脑中临时、动态建构的一些相关信息的概念包(Fauconnier,1994)。在人们思维与会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等压力的综合作用下建构起有关信息的心理空间,这些心理空间相互映射,从而创造出一个动态的概念网络,对各种信息进行在线整合加工,从而形成意义。

3.神经学基础

概念整合能力不是随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考古学、人类学,以及一些基因方面的证据证明,在旧石器时代前期,即距今约五万年前,人类经过神经进化后才形成了概念整合能力。概念整合理论的生物神经学基础为连通论。连通论的观点认为神经网络就是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之间的连通关系,意义的整合与意义在神经网络内的传递有着密切的联系(Fauconnier & Turner,2002:389)。而且Grady也认为,概念整合理论所说的整合运作机制与神经科学理论所说的连接有紧密联系。这些研究都为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生物神经基础。

三、研究现状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生活发挥着中心作用,对各领域的意义建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我们正是依靠概念整合来理解意义,不断创新发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概念世界,因此概念整合观也是认知语义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理论(王寅,2005:184)。在认知语义学的推动下,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王正元,2006)。2002年8月来自全世界的认知语言学者在南丹麦大学(奥登色)举行了题为The Way We Think国际学术研讨会,庆祝Fauconnier 与Turner的The Way We Think的出版,学者们围绕概念整合理论广泛深入地探讨了整合理论的空间维度、映射机制、整合机制、有形支点、分割与极化、背景区、文学模拟构建等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国外学者运用该理论做了大量应用工作,如Coulson(2001),Parrill与Sweetser(2004),Sweetser(2000),Zbikowski(1997),等等。我国学者从2000年开始就该理论发表文章或著述。从2000年至今,我们可以搜索到30余篇核心期刊相关论文,3本相关专著,但这些论文或专著主要是对该理论进行综述介绍或应用研究或与其他理论比较。王文斌(2004),王正元(2006),张辉、杨波(2008)等都对概念整合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刘俊(2006),孙吉娟(2007),王斌(2004),王正元(2009),张辉(2003)等都运用该理论阐释了一些语言现象;王红孝(2004),王勤玲(2005),魏在江(2007)等都进行了该理论与认知隐喻理论的比较研究。从目前所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理论介绍,理论应用或相关理论对比,几乎没有学者就该理论体系本身进行反思。

四、反思

按照整合理论,各相关成分先进入到输入空间,究竟这些成分以何种形式进入到输入空间,Fauconnier等人语焉不详。然后进入到输入空间里的各成分相互映射,这些成分通过何种形式映射?哪些成分能够相互映射?哪些成分间不能映射?我们也无法从这一理论阐述中找到答案。Fauconnier与Turner指出,认知运作主要在合成空间的层创结构里进行。在两个输入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那么投射到合成空间的这些成分是依据什么原则,又是如何被选择出来的呢?概念整合理论指出,层创结构主要进行三种整合运作,即组合、完善与扩展。组合是三个过程中最简单的,它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投射组合起来并在输入空间之间形成以前不存在的新关系。完善过程是指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层创结构内容的来源。扩展过程指的是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的过程。在整合空间中,各成分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其意义建构背后的认知机制又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呢?作为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的概念整合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其他理论如认知隐喻理论、转喻理论、框架理论、范畴理论等存在何种关系?从概念整合理论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们还无法解答这些疑问。

五、结语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既重视语境的作用,又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了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然而,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理论,阐释意义建构的概念整合模式有些过于笼统,并没有凸显出意义建构背后的深层认知机制。因此,我们认为该理论急需细化、优化。

参考文献:

[1]Coulson,S.Semantic leaps:Frame 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15.

[2]Fauconnier,G.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New York: CUP.1994:86-100.

[3]Fauconnier,G. & 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4]Parrill,F.& Sweetser, E. What we mean by meaning: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n gesture analysis and transcription. Gesture, 2, 2004:197-219.

[5]Sweetser,E.Blended spaces and performativity. Cognitive Linguistics,11,2000:305-333.

[6]Zbikowski,L.Conceptual blending in music: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ied. In V. Herman (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Verbal Ar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65-80.

[7],刘俊.从概念整合理论来解读网络语言.山东外语教学,2006,(5):54-59.

[8]魏在江.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90-95.

[9]王斌.翻译与概念整合.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王红孝.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外语教学,2004,(6):9-13.

[11]王勤玲.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外语学刊,2005,(1):42-46.

[12]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外语研究,2004,(1):6-12.

[1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2.

[14]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5]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65-70.

[16]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7]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

[18]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7-14.

项目来源: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2010年度青年科研项目“概念整合理论之优化方案研究”(ACKYQ103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