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负面因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从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诸如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情景创设、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合作探究等侧面谈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有效性 课堂教学 过分强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一部分教师忽视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的理解存在过分形式化的倾向,使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过于追求新课改的模式,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为此,本文想通过对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加以分析,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低估教师的引导作用
正确的处理和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度”,有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更加全面高效、和谐地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该“主导”的不“主导”,任由学生“自主探究”。如 “角的度量”一课,某教师让学生用了十多分钟纠缠在举例说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角,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而没有及时地对这些角的共性加以概括、引导,引出角的定义、表示法、以及角与角之间的关系等。这种教学,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即丢失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拔等神圣职责,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地发展。
2 过分强调问题情景创设而忽视新旧知识本身的联系
《课程标准》对7~9年级作了如下教学建议:“本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首先问题的情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问题的现实背景,二是问题的知识背景。而很多教师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学活动就应该直接与实践联系起来,教学的出发点就应该是学生现有的实践经验。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忘记了学生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取是在自己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而将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即“以旧代新”。而且这种学习方式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加强,忽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的多种途径,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例如,我们在讲授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作这样的情境设计: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ABC,并用刻度尺量出边AB,BC,AC的长度,请大家比较AB+BC与AC的大小;AB+AC与BC的大小;BC+AC与AB的大小;再画几个三角形试看,你从中会得到什么结论?这种问题情景的创设很有必要,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解决了为什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问题。但是在教授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时就没这个必要了,我们只需从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入手,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这样既简洁又容易被学生理解。
教师在设计情景时要认真想一想,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情景?设计的情景要达到什么目的?有没有必要设计这样的情景?学生对这个情境能不能感兴趣?新旧知识的契入点在哪里?必须同时注重问题的现实背景和知识背景,才能创设适宜于学生领悟的、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激活学生思维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景。
3过分重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而忽视传统板书的作用
有些教师不管所教的内容是否适用于多媒体,也不体会学生的感受,把所教的内容统统打在屏幕上,教师的工作只是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甚至连板书也由电脑完全代替,教师成了放映员,一堂课下来可以“放映”十几个例题,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殊不知“机”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们的教学需要挖掘、体现学生的思维火花。一个数学结论的探求50个学生可能就有50种不同方法,可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50个学生可能就有50条不同的思路,可以是迂回曲折而殊途同归;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建立50个学生可能就有50个不同的思维拐点,可以是山穷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是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的。更何况,数学更多地要依靠抽象思维,概念最终需要抽象的概括,数学规律要求进行形式化的表达,证明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这些往往不是“视觉化”所能奏效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重视了多媒体教学而轻视了板书的教学。
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要通过板书来传授的,如解题、论证、绘图往往需要通过板书来进行示范。而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课上随时会“节外生枝”,但“电子板”上的内容大多是提前准备好的,“应付”不了“突况”。如果我们把知识的阐述过程,典例的讲解,练习题目及解题过程,图形等直接用“电子黑板”打出,一页一页翻得飞快,学生看都没有看清楚,更谈不上理解和记忆。另外,若呈现信息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曾见到在一些数学课件中,包装华丽,令人眼花缭乱,时而插入一段音乐,时而演示卡通动画,使数学课成了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课堂教学。
4过分强调小组合作探究而忽视学生对学习的个性化认识
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形式普遍都有,但常常出现“形式高于实质”,往往是为“小组讨论”而“小组讨论”,没有真正从教与学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这具体表现在:一是不需要合作学习、不适宜合作学习的,也要搞合作学习,似乎不这样,就是理念不新;二是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三是有的合作学习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四是有的把合作学习当做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草草收场;五是有的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但思维含量很低,合作学习没有与个体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反而影响和妨碍了学生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一些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并且要提前划分好合作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一旦教师提出任务,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进入思考之中,先有自己的思考与探究,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例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内容,解难题时,列方程的过程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设的未知数不同,找的等量关系不同,列的方程也不一样,学生可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多种思考方法;而解方程的过程就不需要再合作交流。 我们在应用这一方式时,必须考虑几个问题:讨论的问题或内容是否有价值?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水平?讨论小组的成员是否人人参与?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主,“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为辅,要把握时机,建立一套基本的程序和规范,明确的分工,提高“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效益。
教学是科学,是艺术,也是技术。数学教学既要解决理念意识层面的问题,也要具体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应坚持自然、和谐、可操作的原则,用辨证的观点和思维解读新课标。相信随着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随着我们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不良因素将会得到避免和消除。
参考文献
[1] 王放.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问策略[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6).
[2] 张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 曹毅.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条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