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抑郁症现状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抑郁症现状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对空巢老人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遵义市某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相关因素对60岁以上空巢老人抑郁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1000名空巢老年人和非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分析抑郁症状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发现空巢老人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1000名老人中有963人(96.3%)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经济状况、与子女关系、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居住方式、兴趣爱好与社会交往、文化程度等与抑郁显著相关。结论: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严重影响空巢老人的健康[8]、家庭和社会应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预防或减少抑郁症状对空巢老人的影响。

[关键词]空巢老人 抑郁 症状 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17-02

随着经济、社会等飞速发展,空巢老人人数迅速增加。所谓空巢家庭, 是指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 但已成家立业或长期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年夫妇两人或者是夫妇中的一人独自居住的家庭周期现象。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人,即称为空巢老人。[4]目前,中国城乡至少有2340万老人独守空巢,老年人的平均空巢率已达26.4%。有关专家称,到2010年,我国“空巢老人”将达到80%(如图1)。多数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变大,人际关系发生很大改变,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现状出现很多空缺,而子女因各种原因无法陪伴在身边,会产生失落感,促使空巢老人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如图2),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抑郁症状的发生对老年期常患的其他躯体疾病起到促进作用,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2]本文旨在分析空巢老人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妥善解决空巢家庭带来的种种问题提供基础资料。

图1 空巢家庭

图2 产生心理危机的症状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遵义市某县1000名空巢老年人和非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分析抑郁症状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收到有效问卷963份,其中非空巢老人278份。结果发现空巢老人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1000名老人中有963人(96.3%)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二)方法

1.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由笔者组成的调查组进行调查。首先对研究对象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及答卷方法,并做到知情、同意。然后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问卷,书写障碍者由调查者向研究对象逐条询问代为填写,试卷发放1000份,收回963份,收回率为96.3%。根据调查情况分为正常、轻度抑郁和中重度抑郁[4],并通过自行设计的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分析相关因素。

2.统计学方法:将调查资料检查、核实后,建立Epdate数据库,将数据进行整理,由笔者录入和计算机核对,对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的空巢老人进行客观评估分析。

二、结果

第一,通过对患有抑郁症状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5],其中空巢老人685例(71%),轻度抑郁507人,中重抑郁178例,非空巢老人278例(29%),均为轻度抑郁,表明空巢老人发生抑郁症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见表1。

第二,对调查的空巢老人经济状况、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居住方式、与子女关系、兴趣爱好与社会交往、文化程度等情况看,都与抑郁症状发生的影响各组间抑郁症状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2。

从以上结果来看,空巢老人与经济状况、婚姻状况、不同兴趣爱好、社会交往、文化程度等抑郁症的发生率成常态分布。

三、讨论

抑郁症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它可导致严重的情绪异常、躯体功能下降并增加死亡危险[4],极大危害着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和生存质量。通过调查研究资料显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56%,空巢老人患有抑郁的可能性较高,有孤独感的老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是无孤独感老人的近9倍;更加证明抑郁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易产生的孤独感。[6]这种潜在的心理问题和孤独感增添了独居老人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空巢老人作为老人中的特殊群体,他(她)们的生活范围和生活空间就显得更加狭窄,更多地感觉自己生活空虚、精神不好、不快乐、子女不在身边,心中的苦闷无人倾诉,显得整天闷闷不乐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再说获得的社会支持也相应少些。[7]因此他们会常常感到寂寞、空虚、无助,并对自我持负性评价,产生自卑感、无价值感,最终陷入抑郁状态。[1]

上述原因使得空巢老人心理更加脆弱,因而更容易引发抑郁症,因此要多方协同作战。一方面社会应加大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心理支持,如成立老年人互助协会,搭建空巢老人交流平台,增加老人之间的交流[3];另一方面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子女应支持丧偶的父母再婚,常回家看望父母,陪他们聊聊家常抑或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与之多交流,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精神赡养。[9]同时,空巢老人也应注重自我心理调节,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广交朋友,培养种花、养鸟、钓鱼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抵御不良情绪的能力,多方共同努力帮助空巢老人走出抑郁的阴影,从而减少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使老年人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祝雪花,余昌妹,姜文莉,等.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5):69.

[2]孙慧明.儒家孝道在老龄化中国的价值[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172.

[3]王艳坤.直面空巢家庭,关注寂寞老人.决策探索,

2006,(2):81-82.

[4]黄羿友.弘扬传统美德 关注“空巢老人”[J].经济师,

2009(3).

[5]Yesavage JA,Brink TL,Rose TL,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ariatric depression screening scale:a preliminary report[J].J Psychiatr Res,1982,17(1):37-49.

[6]秦侠,周成超,徐晓超等.GMS量表自动诊断系统用于农村社区老年抑郁症的信度和效度评价.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1):31-32.

[7]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9(3):15-18.

[8]周成超,楚洁,徐凌中.重新审视21世纪初期我国城市健康问题.医学与哲学,2006,(27):19-21.

[9]李明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问题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