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抓好“双基”,打好基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的字词句篇就是基础知识,听说读写就是基本技能。如果小学生对字词句篇能正确理解与掌握,那么他们在听说读写中就能遣词造句、片段仿写、谋篇布局,将学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扎实有效,关键就看“双基”落实是否到位。下面,笔者就有关字词句篇的“双基”教学举例谈点建议。
【例一】《骑牛比赛》一课教学后,笔者问几个小朋友:“什么是‘公牛’?”他们脱口回答:“野性大发的公牛。”很显然,学生不理解“公牛”,所以答非所问,把“什么是公牛”回答成“怎样的公牛”。故讲评时,建议执教者要改变教学流程设计以符合儿童认知特点。
【】
师:大家知道,农村里每天早晨,鸡爸爸会打鸣“喔喔啼”,我们称鸡爸爸为“公鸡”,而鸡妈妈会生鸡蛋孵小鸡,所以称鸡妈妈为“母鸡”。那么“骑牛比赛”中骑手们骑的牛是牛爸爸还是牛妈妈呀?(牛爸爸)
师:你们怎么知道是牛爸爸,书上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公牛”)
师:对,公牛就是牛爸爸,那么“公牛”的“公”与《看》中大家都可去游览休息的“公园”的“公”,意思一样吗?(不一样)
【点评】当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以后对“公”字自然会理解,一年级不必多讲。但“公”字的某些多义应该有辨析,在熟字新词中基础知识也要落实到位,不可忽略。
【教学建议二】
师:看书上插图(1)一位骑手骑在公牛背上,公牛怎么样?
生: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
师:这一段第2句讲到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怎么样的?
生: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
师:那这位骑手同样骑在疯狂蹦跳的公牛背上,有没有摔下来呢?(没有)非但没有,看第3句的后半句,他怎么样?
生: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师:书上用了哪两个词语,把前后两个分句连结起来的?
生:(齐读)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
师:别的骑手只两三秒钟就被公牛掀了下来,可这位骑手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说明他技艺怎么样?
生:技艺高超!
师:前后两个分句,哪个更突出他的技艺高超?(后面分句“牢牢地骑在牛背上”)所以后面分句要重读。
(师指导朗读,生齐读第3句)
【点评】用这样的方法讲读句子,就突破了“尽管……还是”这关联词的难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第3句――骑手的技艺高超。
【例二】《咏华山》教学片段
师:(映示插图)看,小孩儿跟着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他们登上山顶,首先感到华山怎么样?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师:华山怎样高,怎样雄伟壮丽?书上是怎样具体叙述并赞美的?(生齐读第2句、第5句)
师:小孩看到华山这样高,这样雄伟壮丽,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生齐背第6句诗)
师:凡是用诗词来叙述与赞美某样事物,我们就称为“咏”。(板书“咏”)因为小寇准是用诗赞美华山的高与雄伟壮丽,所以课题就叫――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学过用古诗赞美“鹅”――(“咏鹅”);以诗词赞美不怕寒冬的蜡梅――“咏梅”;以诗词赞美白雪的美――“咏雪”。
【点评】像这样结合课文内容篇末点题,既解读“咏”字的本义,教学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运用新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落实“双基”,一举两得。
【例三】《猴子种果树》教学片段
1.教学“果树”一词
师:猴子种果树,种了哪些树?(要求依次回答)
生:猴子种了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
师:如果我们把课题写成这样:“猴子种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生:题目太长、太繁了!
师:那怎样既简单又能清楚地表达猴子种的都是可以吃果实的树呢?
生:猴子种果树!
师:为什么用“果树”来表达呢?
生:因为猴子种的树,都能结出可以吃的果子。
师:对。“果树”就是那些能结出可以食用果实的树。(生齐读课题:猴子种果树)
2.课堂练习,词语归类
把下列题目中,不是同一类词语的,用横线画出。
(1)皮球洋娃娃玩具小积木百变魔方
(2)桃花梨花杏花麻花梅花
【点评】学生能划出“玩具”“麻花”(油炸的香甜食品),说明他们掌握了不是同类词语属性的基础知识,能正确逻辑地归类,所以不能忽略课题中熟字新词的本义教学。
【例四】《学棋》教学片段
1.教学“能手”一词
师:古时候,有位下围棋的能手。什么叫“能手”,是不是一只能干的手?(不是)那是什么意思?
生:下围棋的高手。
师:哦,很会下围棋的人。那么下围棋的能手词句中,哪个字表示“人”呢?(手)小朋友,能手的“手”,不是指一只手的手,而是表示“人”,表示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比如,一位战士打枪百发百中,就称他为“神”。(落实能手的“手”的另一本义)
2.口头练习。说出下列两词语中“手”的不同意思:(1)手枪;(2)。
【例五】《谁的本领大》一课中“地”与“得”的教学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说着就‘呼呼’地吹起来,谁知孩子将外衣裹得更紧了。”这句子里有两个“不d同e”的“,d地・e”字,和呢“?得・”都读de,为什么写
当然,这两个de字的使用牵涉到语法,对低年级学生没必要讲。但两个de字经常会用到,应教会正确使用。只有掌握了才能不写错别字。笔者多年的实践,都采用简单提问的暗示方法,教学生区别使用:
(1)“吹”是动作的词。可以这样问:“风怎样de吹?”怎样吹是形容“吹”的状态的,那就用“地”。
(2)“裹”也是动作的词。可以这样问:“裹de怎么样?”裹de怎么样表示“裹”de程度的,那就用“得”。
小朋友可用此方法自问自答,动脑想想,形容动作状态的就用“地”,表示动作程度的就用“得”。可以做做练习:
(1)小鹰怎样de喊?(小鹰高兴地・喊。)
(2)老鹰飞de怎么样?(老鹰飞得・很高很高。)
【点评】经常以此方法训练,学生因多听多想多用,就潜移默化地意会辨析规律。久之,两字混淆少,使用也就逐渐正确规范了。
【例六】《少年王勃》教学流程
1.(映示课文插图2)同学们,这是一座很有名的古代建筑,叫什么楼,在哪里?(南昌,滕王阁)当时滕王阁刚整修一新,地方长官“都督”要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并邀请王勃等宾客来参加。同学们,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人物故事就从准备宴会开始。(板书:简介缘由)
2.宴会哪一天举行,都督向来宾提了个什么要求,客人们怎么样?这是哪一自然段内容?(宴会在重阳节举行。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谁也不敢答应。)(板书:都督要求)
3.但最后还是有人写了,而且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这篇名文叫什么?这是哪一自然段内容?(名文叫《滕王阁序》。就因这篇文章,使滕王阁名扬四海,文章也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板书:千古名文)
4.写这篇名文的人,听都督提要求时,他在什么地方?写了多长时间?这是哪一自然段内容?(都督要求时,他正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提笔一试,不一会就写成了。)(板书:即兴挥毫)
5.这个能在极短时间里看着眼前的景色,立即提笔一挥而就,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文。据说当年才14岁,他是谁?(篇末揭题:少年王勃)
6.读课后练习题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同学们,这是《滕王阁序》里的名句佳句,是哪一自然段内容?(第3~4自然段)
7.结合板书小结。少年王勃简介缘由都督要求即兴挥毫千古名文
看板书:(1)作者写“少年王勃”,分五个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结构,全文的脉络,作者的思路。(2)根据课后练习题4,所以“即兴挥毫”是课文的重点段。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则是重点段理解的难点。
通过这一课文本结构的教学,可使学生获益有二:一是教文本结构知识以及对应课后题的要求,使学生能更好地感知脉络,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重难点,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每篇课文都是习作的范文,篇章结构教学乃是谋篇布局重要的习作因素,坚持不懈地渗透旨在化整为零地教习作知识,到时写作就能仿照某课文结构立意、分段,到习作提纲,使点点滴滴的积累,水到渠成、聚零为整地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作者单位:常熟市石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