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翰墨茶香窒(七)赐茶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翰墨茶香窒(七)赐茶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赵令畴,字德麟,生年不详,卒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著有《侯鲭录》等。《宋史》里对其简记如下:“令畴,字德麟,燕懿王玄孙也。早以才敏闻,元祐六年签书颖州公事,时苏轼为守,爱其才,因荐于朝……四年,薨,贫无以为殓……”

官职不大、书法史上也不曾赫赫有名的赵令畴,在茶书法的历史上却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关键词。这地位,是因了他的那帧《赐茶帖》。此帖行书,九行,57字,其辞如下:

令畴顿首:辱惠翰,伏承久雨起居佳胜。蒙饷梨粟,愧荷。比拜上恩赐茶,分一饼可奉尊堂。馀冀为时自爱。不宣。令畴顿首,仲仪兵营宣教。八月甘七日。

大概的意思是说,承蒙厚爱,得一饼赐茶,十分荣幸之类的感激之语。这其实道出的是自宋以来赐茶制度对于一个个体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赐茶之事,始于唐,而兴于宋。自唐中期官焙茶院的贡茶制度建立以后,赐茶制度也就应运而生,这就像茶马古道与茶马交易一样,水融,相辅相成。从一开始,赐茶制度既有岁时之赐,亦有因人因事而设的不时之赐,到了宋代,随着“规模龙凤”的诞生,赐茶制度逐渐发展成一种带着强烈的等级特色的社会制度。据史料载:“龙茶以……赐执政、亲王、长主,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得凤茶,舍人、近臣赐京铤、的乳,而白乳赐馆阁,唯腊面不在赐品”。

细究起来,赐茶在北宋已经有一套详细完备的制度了,既是一种单纯的奖励制度,常常与其他奖励手段综合运用形成合力,而且,讲究法制化和规范化,易于操作,如蔡启《蔡宽夫诗话》载:“湖州紫笋茶出顾渚,在常、湖二郡之间,以其荫茁紫而似笋也。每岁入贡,以清明日到先荐宗庙,后赐近臣。”这里详细规定了清明赐茶的来源、程序和范围,细致合理,可操作性强,不像现在政府部门的某些制度,看上去高屋建翎,实则形同虚设。

有宋一代,凡受茶之患者,无不欢欣鼓舞,珍爱有加,或藏之秘箧,或分享友朋,或孝敬严慈,或品题自怡。宋人王元之有《龙凤茶》诗云:“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赵令畴缘于对佳友的“梨栗”之报,以茶为礼,将上赐之茶旋即奉献“仲仪”乃及父母,故知其交谊之深,更知上茶奉于高堂,实为宋人之孝道也!然“馀冀为时自爱”一语,则将惜茶之情坦露无遗。

其实,翻捡古代历史笔记,赐茶之事,处处可见。

如宴席赐茶。《南渡典仪》载:“车驾幸学,讲书官讲讫,御药传旨宣坐赐茶。凡驾出,仪卫有茶酒班殿侍两行,各三十一人。”这是宴席赐茶之一种。宴席易茶的另一种是皇帝亲自布茶,如蔡京《延福宫曲宴记》所述:“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再比如殿试赐茶。张舜民《画墁录》:“予元祐中详定殿试,是年分为制举考第,各蒙赐三饼,然亲知分遗,殆将不胜。”“殆将不胜”是说分给亲友都不够,可见赐茶之珍贵与数量之少。

再如,王巩在《随手杂录》记载:“中使至,密谓子瞻曰:‘某出京师辞官家,官家曰:辞了娘娘来。某辞太后殿,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语日:赐与苏轼,不得令人知。遂出所赐,乃茶一斤,封题皆御笔。’”这是臣子在外,皇帝让人捎带茶叶,以示慰问,如哲宗秘密让人向苏轼赐茶问候。

这一则则赐茶故事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皇帝向臣工赐茶,加深了君臣感情,提升了文化情操。臣子对于皇上的赐茶也深怀感恩,比如周必大曾作感恩诗《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再如《画墁录》中欧阳修对仁宗感恩的情形:“以侈非常之赐,亲知瞻玩,赓唱以诗,故欧阳永叔有《龙茶小录》。”欧阳修任了两任宰执大臣,在皇帝身边工作二十余年,才只得到了一次受赐小龙团的恩赏。所以这段故事,他本人在为蔡襄的《茶录》所写的《龙茶录后序》里也有所提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受赐小龙茶之后“每一捧玩,清血交零而已”的尊贵与荣耀。

如果说散落于各类典籍史册里的赐茶轶事为我们研究赐茶历史提供了一份标本的话,那么,赵令畴的《赐茶贴》则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份溢于纸上的喜悦之情,富有质感,固然遥远,却又十分亲切。这也正是赵令畴与他的《赐茶贴》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