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西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八项主要任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西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八项主要任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加快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不断提升和壮大特色产业

加快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把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经济优势。

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在进一步扩大现有石油天然气、盐湖、金属、煤炭、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围绕“油气一盐化工”产业链、“煤―焦一盐化工”产业链、“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链和“铁矿―焦炭―钢铁”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推动电力、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煤焦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的循环式组合,建成青藏高原现代油气化工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盐湖化工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煤炭及煤化工产业基地、特色农畜产品和高原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到2010年形成油气等3个千万吨级产品;氯化钾等10个百万吨级产品和高纯氯化钾等10个十万吨级产品生产基地。

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培育和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探索“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互惠互利、促进产业聚集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创业指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引导各企业、各工业小区在产品延伸、产品组合、企业集中等方面相互协调、有序竞争,加快建设多产业横向扩展与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积极推进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天峻、乌兰等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工业园区的建设,全力打造“中国盐湖城”和“中国碱业基地”两大品牌。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制定发展循环经济中长期战略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积极推行节约资源、能源,节约用地,在重点行业、工业园区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以节水为中心,建立以水权制度为核心、水价调节为杠杆的节水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

培育发展特色旅游业,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青藏铁路通车和藏羚羊申吉成功的机遇,通过广泛宣传、联合开发,加大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积极发展盐湖城工业、猎奇探险、高原生态、吐蕃古墓等旅游产业,努力打造“中国柴达木”旅游品牌,把盆地内重点旅游资源尽快融入青藏铁路顶级旅游带,逐步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海西一个新的产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农畜产品批发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扩大住房、交通、教育、医疗保健等消费,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发展社区商业、养老服务、信息服务,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服务资源开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方向,搭建一批物资配送、包装加工、仓储服务等为主的物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传统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以乡村道路、牧区防灾基地和设施农牧业建设为重点,新建围栏草地260万亩,畜棚41万平方米、定居点9万平方米、人工草场4.75万亩;新增日光节能温室15000座、塑料大棚1500座;实施116项人畜饮水工程,解决5.5万人和148万头(只)牲畜饮水安全问题;推广“一池三改”9500户、太阳灶5000台,建设太阳能暖房4000栋,光伏电站25座。加强农牧区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做好村镇规划,引导农牧民改善居住环境。 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和城郊农牧业,扩大蔬菜、中藏药材、农区畜牧业、水产养殖等规模,加快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农畜产品产值占到农牧业产值的70%,肉禽蛋奶蔬菜自给率分别达到90%、25%、20%、80%和70%,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争创知名品牌,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产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覆盖农牧户达到70%。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参合率达到35%。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输出作为转移农牧民、富裕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素质的战略任务,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培训农牧民3.2万人(次),劳务输出28万人(次)。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服务体系,坚决废除限制性、歧视性政策,推进城乡平等就业,努力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以整村推进、技能培训、产业化扶持、异地脱贫为重点,分类指导,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认真搞好定点帮扶、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工作,在全州掀起新一轮扶贫开发热潮。到2010年完成8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工程,使5.9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控制返贫率,基本消除贫困。

三、坚持扩大投资不动摇,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继续扩大投资,夯实基础,为全州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抓好交通建设。建成青藏铁路西格段电气化二线工程,做好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至敦煌铁路前期工作。建设柴达尔至木里、锡铁山至鱼卡至东西台地方铁路。建成315国道绿草山至黄瓜梁二级公路。开工建设109国道倒淌河至格尔木、215国道格尔木至花海子、格尔木环城、湟源至德令哈至大柴旦高速公路,香日德至花石峡公路等。加快矿区和重点旅游景点、县乡村道路建设。到2010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5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26公里,一级公路792公里、二级公路990公里,三级公路2397公里,实现95%以上的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完善格尔木机场设施,建设花土沟支线机场,拓展航空网络。加快州内天然气管道建设,满足资源供给。

强化电源电网建设。重点建设格尔木30万千瓦燃气电厂、德令哈燃煤电厂、格尔木河梯级水电站、蓄集峡水库电站。加快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湟源至德令哈至锡铁山至西台330千伏输变电工程、重点工矿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十一五”末基本形成柴达木盆地330千伏输电线路环形电网、110千伏输电线路覆盖全州主要工矿区的供电网络。继续实施城乡电网改造,最大程度保障城乡用电需求。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治理、调配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努

力开发空中水资源。压缩农牧业用水、统筹工业用水、兼顾生态用水,重点解决好工业和城镇用水。加快建设一批蓄水、流域治理、节水改造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争取开工建设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和下湾、哇沿水库,基本解决全州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继续抓好柴达木盆地13个万亩绿洲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争取完成格尔木河、巴音河综合治理工程,做好那棱格勒河的综合治理规划。

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完善网络、整合资源、实现共享为重点,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电子政务平台,建成连接省、州、县政务网络系统。积极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农牧区乡镇信息网络建设,努力改善农牧区通信条件。

加大地勘工作力度。争取国家投资,鼓励支持风险勘探,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注重增加资源储量,确保后备资源供给。重点对柴北缘、东昆仑成矿带、青藏铁路沿线的油气、有色金属等资源进行勘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加强德令哈、格尔木两市和重点盐湖、矿区地下水文地质及环境勘查评价,保证水资源供给。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城镇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生产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格尔木市以建设青海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成为青海西部的现代交通枢纽和信息通信枢纽、连接青藏两省的现代物流中心、资源转换中心和高原特色旅游中心;德令哈市以建设青海西部的园林城市为目标,成为全省重要的碱业基地、全州重要的建材基地、生物制品加工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增强小城镇承载能力。在县城、行委和大型工矿企业所在地、交通干道沿线择优发展一批重点小城镇,建设一批经济强镇。进一步改革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到2010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75%。 完善区域经济布局。坚持分类指导,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支持以格尔木市为中心的西部经济区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提升城市化水平;以德令哈市为中心的东部经济区努力实现农牧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鼓励各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按照集群、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强对重点产业项目区域布局的规划管理,引导产业向资源富集、交通便利、环境容量大的地区集中,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低生育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和湿地的保护。实施现有人工林保护与恢复工程,有效遏制成片林带萎缩势头;实施农田林网建设工程,依托“四旁植树”,加快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实施城镇绿化工程,逐步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实施封沙育林工程,促进天然植被的恢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努力搞好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工业“三废”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地区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推广清洁生产,推进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

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突出抓好农牧区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探索农牧区养老保险与计划生育相结合的路子,实施“少生快富”和“奖励扶助”工程。进一步加大基层计划生育基础设施投入,加快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咨询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加强与大企业、大项目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用工机制,形成具有海西特色的就业体系。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劳动为本、创业立身”的理念,重点扶持创业带头人,搞活一点,带动一片。“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以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争取2010年之前实现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全覆盖,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牧区基本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线和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村牧区“五保户”和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妥善解决低收入和特殊困难家庭生活困难问题。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和老龄化问题,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开展教育、住房、医疗、司法、水、电方面的救助和社会捐赠、群众互助、慈善互济等社会扶助工作。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对煤矿、交通、化工等高危行业、高危设备、公共场所的监管整治,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不懈地抓好禁毒斗争,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贯彻落实《海西州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预警、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等市场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校园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推行村务、厂务公开。实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推进依法治州进程。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纠纷调处机制,认真落实《人民调解工作条例》和排查调处工作责任制,努力化解矛盾。搞好民族宗教工作,增强民族团结。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完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分配监管机制,加强劳动监察,协调劳动关系,完善最低工资制度,调整和执行月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督促各类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工资。提高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建立防止拖欠农民工工

资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工收入。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创业致富,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七、深入推进科教兴州战略,促进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关键性技术、重点产业发展为突破,选择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技术领域,通过技术引进与创新,集中攻关,努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加大对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产业、中藏药业等领域的技术攻关,积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资源为加快推进海西新型工业化服务。继续组织推广一批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牧业效益。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化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巩固“两基”成果,2006年全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0年之前绝大部分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强化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中心城市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产业工人和农牧民的劳动技能。

加快开发人才资源。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市场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充分利用海西现有人才和人力资源,积极引进州外各类优秀人才为海西服务。重点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积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和农牧区实用型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注重发展卫生事业。增加对乡村和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医院管理和药品价格管理,逐步创造条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巩固和完善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更多农牧民受益。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弘扬柴达木精神、青藏高原“五个特别”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着手建设柴达木电视台,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保护文化遗产,注重挖掘和创作具有海西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活跃群众文体生活。

八、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一是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州内外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海西经济建设,促其发展壮大。三是进一步完善州对下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州对市县行委激励性转移支付奖补办法,明确县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不断调动各地聚财、理财的积极性。继续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将资金向农牧、社保、社会事业方面倾斜,增强财政的公共服务能力。认真研究财税政策和税收分成体制,吸引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州内进行资源转化增值和循环利用。四是不断深化农牧区改革。稳妥推进集体土地、草场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收、征用补偿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确保农牧民的基本权益。加快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在巩固政权、转变职能,激发活力、促进发展上有大的突破。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一是进一步加大引进州外资金的工作力度,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海西的开发建设。二是积极参与州外各类经贸活动,促进与国内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三是加强与、新疆、甘肃等周边地区的横向联合与协作。四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到州外投资兴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海西经济发展。

(本文节选于州十一届人大七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