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伊东丰雄:后现代哲学的实践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伊东丰雄:后现代哲学的实践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利兹克(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奖终于颁给了伊东丰雄(Toyo Ito)。这是第六位获得此项殊荣的日本建筑师,71岁的他看起来仍然年轻十足,或许与他一直以来在与这个世界的积极追逐有着莫大的关联。他的学生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SANAA事务所)在2010年就已先于他获得此奖项,而与他同龄的安藤忠雄(Tadao Ando)亦比他早了近10年(1995年)获得。从这点看来,或许人们会说他“大器晚成”。但是,有些时候,上天是会执意的默默看着你的努力与付出,但却一直不露声色,直至你成为无冕之王。它期望你一直谦逊、躬身,因此,褒奖,就带有“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亦是伊东丰雄对这个非线性的、多元化的生存空间的参悟。

1941年6月1日,伊东丰雄出生于韩国汉城(今首尔)。两年后,随家人迁回日本。年少时,母亲请来芦原义信设计他们在东京所处的住宅。1965年,伊东丰雄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之后,就职于菊竹清训联合建筑师事务所。自1971年在东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伊东丰雄便真正开始了对建筑的后现代实践。

日本建筑师对于空间和结构形式以及结构与空间关系的探索由来已久,他们试图以禅的观念克服现代社会以来人性与科技之间的矛盾。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大高正人、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等为核心的“新陈代谢派”(又称“代谢主义”),努力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主义以来西方主流国家对都市所投以的立方的、坚固耐用的建筑意象,已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新都市,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手段给社会带来无限可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重新思考。

对伊东丰雄来说,他师承菊竹清训,生物“新陈代谢”这一类似于生命“轮回”的观念亦使他认识到必须打破旧有的、现代主义以来确立的那种“均质”建筑结构,以实现对生命个体的关照。他给自己的作品一个总体阐释,即“永远流动”,这正是后现代哲学的核心起点。而尊重自然的哲学立场,使伊东丰雄在都市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将个人创造与公共责任感结合在一起。

世界是非线性的

西方观念中一直强调事物的永恒与耐久性,而东方哲学里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有轮回。在一件事物消失、灭亡的同时,又会有另一件事物出生、复活,以弥补世界的空缺,保证世界的完整性。因此,世界是易变与运动的、是非线性的。万物唯有尊重这一意愿,才能生成一个平衡的生存空间。这一观点,正是对现代主义以来,历史的“线性”发展观的批判。伊东丰雄意识到,身处自然、空间的场所性来自于物体本身的内在秩序,而这种秩序区别于我们一直所生活的三维空间,它是自于一个多维空间。这种空间必须通过物体本身内在秩序的变化,才能产生。而内在秩序变化来自于自然生长的非线性属性。这种非线性正好应证了伊东丰雄所处的生活环境――东京,瞬息万变与多元无序化给了他最直接的感官,一个新的媒体时代到来。

“媒体时代”技术对建筑形体的塑造性,对流动空间质感的营造性,都提供了更激进的尝试手段。技术手段的多样性,使世界处于一个不断探索的状态中,“不确定性”充斥其中。伊东丰雄努力制造一种乐观、轻盈的生存空间,以迎合这个媒体时代的多变与复杂性。先从形式上去打破传统结构,如钢结构的拱形屋顶、分散而斜向的支柱、离散错动的体量,之后通过对轻质材料的使用,使建筑从质料上更为轻盈与流动,最后从结构与轻质材料的二重透薄性找到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让人与自然亲密地融为一体。

如此“写意”的建筑意境,正体现着伊东丰雄对世界“非线性”的认知。仙台媒体中心(Sendai Mediatheque)便是迎合这样的时代做出的反应。通过结构本身的秩序变化获得了一直以来伊东丰雄所期望的自然性场所。比照自然界的流动和信息的流通相,就城市而言,“信息流”的概念是最基本的,仙台媒体中心将图书馆的旧有功能与媒体时代都市人新需求揉为一体。人、自然、建筑与信息,融合在这个建筑里流动。

在都市生活中,“非线性”意味着事物交替周期更为频繁,存在更为短暂,像风一样,瞬息万变。“风之塔”(Tower of Winds)即是对这一哲学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数控系统的参与,使“风之塔”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给出的光线信息,随着时间变化而呈现不同风貌,白天平淡无奇,夜间如梦似幻。夕阳时分,光线交织,“风之塔”变得魅惑称奇。灯光交错,跳跃舞动,时而透明,时而晦暗。霓虹光沿圆柱体上下穿梭,铝板的表面忽隐忽现,随着因风向风速变化的泛光灯变化,而呈现虚实交替。无数个迷你灯泡感应周遭的噪音,形成星星点点的图案,都市面孔的多面性,得到最大的关照。

生活是游牧式的

伊东丰雄对世界非线性的认知,使他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寻找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非线性”的存在导致时空的流动,人们在都市中的流动速度也在加快,适应这一变化最好的方式便是“游牧式”生活。仙台媒体中心的空间营造亦体现这一道理,“游牧式”表现在内部体验和视觉表象中。

伊东丰雄居住的银色小屋(Silver Hu)有着传统日式住宅的中庭式、半户外空间,“天气好的时候,我享受着穿堂风,非常舒服;而微雨轻洒让我来不及回屋里时,我也不介意站在庭园的树下静待雨停。”这种空间所营造的人与自然的亲和体验,正体现着游牧式生活的随遇而安。

纤维、穿孔铝板和延压金属板组成轻型可渗透膜结构这些轻、透材料的使用,“形式”上完成实体到虚体的转变。轻质的表现,自然有着游牧生活的流动意识,除了呈现出流动性的空间之外,也传达了暂时性的概念。概念作品――东京游牧少女之包(Exhibition project for the Pao as a Dwelling of Tokyos Nomad Women)亦表达了伊东丰雄游牧式的、无常的建筑哲学。

人与自然是共生长的

非线性、游牧式,它们都隐含着一种叫做“生长”的状态,即,人与自然一同生长的状态,这种偏禅意的“共生”状态也一直渗透在日本的建筑实践中。伊东丰雄亦尊重这种状态,除了外部形式与自然的亲近性,建筑的这种共生状态更多体现在人在建筑内部的体验中,与环境与光同尘,尊重自然的存在,其以往的任何作品都体现这一特质。

伊东丰雄设计的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让人印象深刻。为了将身体和视觉在建筑中自由地贯穿,他采取随机排布的拱形结构来营造这种通透延绵的感觉,让倾斜的地面和外面的公园风景和建筑保持连续。这些交汇的拱形把空间自然柔和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带来即尊重个体性又和整体空间保持连续的感觉。拱形结构以钢和混凝土做成。底部非常纤细,而顶部足以承受住二层的重量;跨度大,厚度却保持在200毫米。一种向上的轻透体量使人的身心与自然保持一致,顶部反射灯光巧妙地运用了光线的折射与漫反射,采用了一种更自然的方式来达到最佳的环境效果,更加表明了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哲学态度。

非线性的,游牧式的,共生长的,它们阐释的角度不同,却都指向一个本意,即“不确定性”。建筑的状态始终处于“未完成”。时间上,它意味着持续性的探索;空间上,又意味着非永久的存在。而这“时空”像一颗不断生长的大树,是这个世界发展的正能量。在建的台中歌剧院,更是这一生命哲学的一次更完整的尝试,这栋新建筑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伊东丰雄,那直接的、与自然连续一体的姿态,更好地告诉我们世界是怎样的。

如果将日本建筑看做是这样一棵树,伊东丰雄即是这棵树上茂密的一枝。他曾在前人的主干上吸取养分,又将自己的能量传给身上的小枝,小枝则继续冒出新芽,新芽则继而吐绿。如妹岛,如藤本壮介,他们亦会像前辈一样不仅汲取氧气,亦制造氧气,这一自然的平衡,正是日本建筑的处世哲学。(编辑: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