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妈妈和她的中国女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妈妈和她的中国女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档案:

毕家妈妈和她的跨国家庭俱乐部

毕家妈妈:

全职母亲, 酷爱旅行、 摄影以及社交,和澳大利亚丈夫共同抚育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跨文化的经历和背景赋予她的育儿观以独特立场和视角。

跨国家庭俱乐部:

这里有从国外回来的中国家庭, 有定居上海的西方父母, 有海外的职场妈妈, 他们都与毕家妈妈志同道合, 以新时代的、跨文化的方式抚养下一代。

2001年4月底,Randi和丈夫Steve从西雅图出发经过洛杉矶到达广州。预先约好的接机人员没有出现在机场,一句中文都不会说的他俩索性继续乘飞机前往成都――他们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在这里,他们将从儿童福利院收养一个叫做青青的女婴。

青青当时寄养在一户人家中,离成都还有一段距离,晚上9点,当青青终于被送到他们下榻的旅馆时,Randi和丈夫已经40个小时没有合过眼了。

陌生的环境、语言、气味、怀抱,让青青非常不安。她号啕大哭,不肯入睡,不肯进食。预先寄给Randi的介绍资料中说青青一天用奶瓶吃三次奶,但一直到凌晨4点,青青都拒绝吸食奶瓶中的奶。第一次做母亲的Randi,非常担心孩子会脱水,连忙给西雅图的儿科医生打电话求助。经验丰富的医生建议她试试用勺子给青青喂奶。果然,奇迹出现了,青青就着勺子喝下了整整一杯奶,然后沉沉地睡去了,筋疲力尽的Randi和Steve这才松了一口气。

早餐时,开了窍的Randi尝试用筷子喂青青吃炒得软软的鸡蛋,当青青看见面包圈时,她欢呼起来,拼命伸手去拿,Randi由此推断,在此之前照顾她的阿姨一定是用勺子给青青喝奶,用筷子给她喂固体食物,而且一定经常给她吃面包圈。

这是Randi和Steve与他们的中国女儿们(两年后他们又收养了另一个重庆儿童福利院的女婴Julia)的共同生活的开始。2002年夏天,网络泡沫经济崩溃,从事IT行业的Steve在公司中看不到前途,索性辞职,和Randi一起带着孩子来到上海,他们想要更深地了解孩子出生地的文化,也希望能够成为兴旺发达的中国的部分。一年后,Steve如愿以偿,成为一家美国高科技公司在华研究机构的总经理,Randi说:“如果不是因为收养了中国孩子,我们就不会在上海安家,而Steve也不能得到如此的发展机会。”是的,青青与Julia的命运因为他们而彻底改变了,而他们自己的命运也因为这两个女孩子而改变了。相因相果,互为依存,也许,这就是家的真实意义所在?

坦然处之 坦然相告

收养,在许多国家和文化里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面对肤色模样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孩子,Randi的心态却十分坦然从容。

Randi认为自古以来,家就是由两种情况组成的,一是血缘关系,一是后天的加入,而母亲的工作,无论是对血缘之亲的骨肉,还是收养的孩子,都是以心去建立亲情的纽带,建立爱和信任,形成依附的关系。她曾经在银行工作了20年,居高管之位,但收养青青之后,她辞职回家,专心照顾孩子,和别的全职母亲没有两样。

长相相差很大的母女在中国,经常会有好奇的孩子问Randi:你是她们的妈妈吗?

Randi会想也不想地回答:是啊。

有一天,她忽然想询问一下女儿的意见:你们希望我告诉他们你们是收养的或者其他什么吗?

4岁的Julia就像没听见,而7岁的青青回答说:你怎么说我都不介意。

Randi很高兴孩子们的自信和坦然。但她从此在回答这一类的问题时不再仔细给别的孩子解释青青和Julia是收养的,而现在她们是一家人了的道理,她只简单地回答:是的,她们是我的女儿。Randi的新逻辑是:我只要说我的孩子需要听到的东西,我应该做的是在外界的怀疑中保护我的孩子,而不是花心思去满足别的孩子的好奇心。

收养之初 稳定环境

收养之初,忽然离开了熟悉的阿姨,青青一直哭了三天。为了将环境的变化对青青幼小心灵的冲击降低到最小程度,Randi预先咨询专家,三天没有给她洗澡,她的旧衣物一直保留着,使她随时能够感受到熟悉的气味。回到西雅图之后,众多的亲朋都想来看望一下小青青,但Randi严格限制青青的“曝光度”,力图给她创造一个安定平静的环境。酷爱旅行的Randi和Steve整整9个月没有旅行,每天准时作息,守着家过了一段既平淡又充满意义的日子,帮助青青顺利地过渡到美国新家的环境中,长成一个自信、有安全感的小女孩。

Randi回顾初为人母的那段日子,认为社区的支持十分重要。40年前韩国开始允许西方人收养孤儿,因此Randi很早就接触过不少韩国孩子,而西雅图的各个社区也设有不同的组织,支持和帮助收养孩子的家庭。每个夏天,收养了来自中国的孩子的许多家庭会在一个叫做“Cultural Family”的组织的安排下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互相分享彼此的感受。Randi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许多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帮助。

摸索习惯 相互适应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亲生母亲面对新生婴儿也有困惑的时刻,更何况养母。青青来到Randi身边时已经10个月大,在寄养的阿姨家已经养成很多习惯,而福利院给Randi的资料中除了说青青喜爱“户外运动”之外,对她的习性、爱好几乎没有任何介绍,并且出于种种顾虑,福利院也拒绝了Randi和“阿姨”见面,让青青有一个过渡期的要求。

Randi没有失去信心,她相信养母跟孩子的关系,如同亲生母亲一样,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细心摸索和观察,就可以发现规律,彼此适应。自从发现青青喜欢被用筷子喂食之后,Randi一直用筷子喂她所有的食物,直到她3岁半可以自己进食。作为一个美国母亲,Randi曾经自然地给青青准备了一个单独的房间,但青青明显是跟“阿姨”合睡惯了的,夜夜号哭,Randi就把青青搬到了自己床上同睡。如今,两个孩子有自己的卧房,两张漂亮的小床,但Randi的卧室的床却有四五米宽,她笑说,两个孩子其实都还是和他们一起睡的。

文化脐带 悉心培育

Randi把青青送进了一所中文学校,因为她要青青学习中文,她希望两个女儿的中文能够像一个“真的”中国人那么好,因为Randi相信,有朝一日,这两个现在说一口流利美语,言谈举止、饮食生活习惯都十分西方化的孩子,终究有一天会对她们的身世感兴趣,会有文化认同的困惑,会产生寻根的愿望,而那时,Randi希望她们不会觉得太困难。

青青在学校是个优秀的学生,中文水平一点不亚于其他以中文为母语的孩子,但Randi仍然有所顾虑:她曾经跟老师商量过,家庭作业是否可以减少一些,这样青青可以有点时间玩耍,有点时间做从美国寄来的小学英文教材,老师笑眯眯地答应了,但考试的时候,青青照样要和其他同学一样考。面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哪怕已经是国际班了,遭遇这样的悖论,Randi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旦成为母亲,就有了对孩子永久的担忧和牵挂,Randi,就这样以一颗母亲的心担忧着和牵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