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社会化心理机制及对改进中学德育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心理状态--社会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机制,从四个侧面揭示了社会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机制。在中学进行德育过程中,灵活发挥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作用,对于寻求德育方法方式创新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本文将通过阐述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的相关理论知识,针对我国中学德育现阶段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方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07-01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基本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所以面临着许多来自内心世界或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在学校对中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矛盾,形成完善的人格,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知道,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为了让他们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的种种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所以要从这一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根据金盛华观点,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
1.社会角色引导
角色是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直接决定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
在中国,社会统一性程度很高,以中学生道德社会化为例,无论他们自身的特点如何、家庭背景如何,他们都必定接受同样的道德教育,接受同样的品德训练,并被同样或高度一致的评价系统评判。
2.社会比较机制
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和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其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评价自己的状态,并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但更多的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社会性评价的绝对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够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这种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比较。
3.社会学习机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认为学习是直接经验的获得,是在行为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但班杜拉与合作者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人们的社会化远不只决定于行为实践,个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到各种行为、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
社会学习机制对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化,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学生由于自主生活领域不断扩展,他们的观察学习经验也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代中学生的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不是来自于系统的教育途径,而是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他们所认同、崇拜的对象,也往往是来自于他们特定的观察经验。
4.亚社会认同
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对于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而言,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
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一致,常常是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产生冲突的根源。当亚社会对中学生有着与大社会相冲突的要求或期望时,如果这种冲突被中学生意识到,他们就会产生究竟是适应大社会还是认同亚社会的强大压力。一般而言,中学生还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通常难于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压力。因而中学生阶段更容易出现内心各种矛盾,这种矛盾除了他们身心发育不平衡等原因外,外部社会的要求与期望不相一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明确了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相关内容之后,针对当前中国德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出相关的改进方法策略。
根据社会化心理机制相关内容及当前中国中学生德育现状,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各类角色意识,加深中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同,使其自觉与社会现状和行为规范,社会倾向保持一致。
(2)为学生提供好的榜样。从身边找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这样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现在应侧重于对他们追求榜样的动机加以引导,比如,现在的学生喜欢追歌星、影星、体育界的明星等,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看到这些人身上的优秀精神品质,依据观察学习理论为学生树立典型的正面角色。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如组织不同水平的班级进行不同的教学,这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引导学生和自己比较相近的水平的人进行社会比较,既要注重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也要促发他们努力向上的进取心。
(5)对中学生进行合理的正强化和负强化,正确地使用奖励和惩罚。比如,教师安排一系列的学习单元,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单元就加以表扬或给与奖励。 同时鼓励学生对比自己前后的成绩,而不是与同班同学横向比较,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他们自己取得进步的过程。
(6)经常对中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引导中学生养成勤劳、节俭、善良、尊老爱幼、乐观的生活态度;
(7)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气氛。主要是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尤其是和睦的师生关系。
(8)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首先协助建立健康的同辈群体亚文化,使之成为主流文化的有效补充。中学生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成分,而鉴于亚文化对群体成员道德行为的规范作用 ,一定要善于引导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政府要对主流文化观念进行梳理 ,加大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为青少年同辈群体亚文化的发展确立核心。同时,在构建健康亚文化的过程中 ,对青少年个体心理的教育不容忽视 ,应尽量满足青少年合理的心理需求 ,以免使其过分囿于同辈群体的交往。
总之,中学德育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决定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方向,即思想品德,理想情操,事业心等。而且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动力,良好的社会心理机制决定了德育教育发展的前景,对中学德育教育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金盛华.(2011).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庆林,赵玉芳(2009)[M].心理发展与教育.重庆:重庆出版社﹒
[3] 孙健敏.(1992).青少年价值观类型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