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谢弗勒“潜能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谢弗勒“潜能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很多人一提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就反感,他们言辞激烈,痛斥其学究气太重,扼杀了学生的潜能;也有人就偏偏执著地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有它深厚的理论根基和文化底蕴,注重合理开发学生的潜能,其功劳不是随便就能抹杀掉的。

其实,任何一种观点都有它合理与偏颇的地方。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独立的教学理念与思想空间,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墨守成规。对于外界的争论,他需要去甄别,去思索,既要合理借鉴传统语文教学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又要努力学习新思想新理论,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合理地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伊斯雷尔・谢弗勒,当代国际著名哲学家、教育哲学家,他的《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是谢弗勒学术活动中后期的一部力作。谢弗勒在书中重新定义了潜能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反思包括教育决策人员在内的教育者的相关责任。谢弗勒敏锐地注意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们对于潜能的理解,存在着三个误区,即三种神话:1 稳定性的神话,认为潜能是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并且是永远不变的;2 和谐性的神话,认为不同的潜能之间是没有冲突的,可以共同实现的;3 价值性的神话,认为潜能的实现是有价值的,趋向于善的目的。

谢弗勒认为,正是由于这些被神话了的潜能概念,教育者放弃了自己所应担负的责任,盲目地把促进青少年潜能的实现看成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和自己的基本职责。在经过大量精细的分析之后,谢弗勒认为,人类的潜能既不是稳定的,也不是和谐的与绝对有价值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相互冲突的,一些潜能及其实现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趋向于恶的结果的。因此,在帮助青少年实现他们的潜能方面,教育者包括教育决策人员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发现者和促进者,更应该是激发者、引导者、选择者与对话者,教育者的责任由此更加重大。

谢弗勒的潜能理论对我国当代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更引发了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刻的思考。如何把谢弗勒的潜能理论有效地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更是值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现实问题。

三、谢弗勒“潜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 用情感滋润心灵,用智慧激发潜能。情感,是人类最重要、最丰富的一种内心活动。古今中外,很多哲人都对情感有过深刻的论述与阐释。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新理念》中说:“教育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用热情与生命去拥抱。”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和文学的生动有趣的艺术,它反对僵化与死板,提倡生机与灵性。语文教学是教师心灵世界对教材和学生独特的感知与发现,它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诗人一般深沉而富有激情的胸怀,更要有诗意的语言。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纯真活泼、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的孩子。高中阶段是个体生命智力发展异常迅速和至关重要的人生阶段。这个时期开始形成的个性倾向,对学生今后独立、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虽然有理性思维的萌芽,但往往还是偏爱形象思维,更乐于接受教师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倾注情绪的感化、熏陶,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应该富有深沉而浓烈的情感色彩。他应该具有深沉而博大的情怀,浓郁又强烈的感情。他需要化平淡为灿烂,化腐朽为神奇。他需要用诗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诗意的胸怀去理解学生,驾驭语文课堂。没有感情浸润过的语文课是枯燥无味的,没有诗人情怀的语文教师是平庸的。因此,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应该摒除麻木的、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用满腔的热情去点燃孩子们的智慧的火把。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领域、意志领域,乃至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意义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语文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变化和发展。”语文教育要富有人文情怀,要善于引导学生。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里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朱熹阐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依据规律,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探究世界,掌握知识,增长技能。

2 自主学习提升技能,自我完善积淀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叶圣陶在长篇小说《倪焕之》中借主人公之口说:“源头开通了,流往东,流往西,自然无所不宜。现在一般的教育却不是这样,只是‘传授’的;教师说这该怎么做,学生照样学会了怎么做;完了,就没事了。但是天下的事物何其多,一个人需应付的情势变化无穷,教师能一一给学生预先教会了吗?不能,当然不能。那么何不从根本上培养他们处理事物应变情势的一种能力呢?这种能力培养好了,便人繁复变化的境界,也能独往独来,不逢挫失;这是开源的教育的效果。”“我们不能把什么东西给予儿童;只能替儿童布置一种适宜的境界,让他们自己去寻求,去长养,我们至多从旁给他们一点儿帮助。”“我的意思,这样学,那样学,无非是借题发挥,根本意义却在培养学生处理事物、应付情势的一种能力。”

叶圣陶又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我们的教学宗旨和终极目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的“教”来启发学生的“学”,从而达到学生“自得之”,最终把“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

打开知识宝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尽快切人新的知识领域。因此,教师应力求做到“举一”的点拨,并最终使学生达到探究的“反三”,使其思维不断,地深入。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一部分领域点出来,而把大片的领域“空白”留给学生,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合作”讨论,研究学习,最终达到“自己读书,不待老师教”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学习”,自我充实,自我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说:“我一直以为现在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承袭了前清的官学传统,只重灌输,让人接受成说,不能质疑。事实上是把学生教成了宠物猫,不喂就得死。我以为,学校应该让学生变成野狗,能够自己找食吃,在找的过程中,自然学会了辨析,不至于总是吃有害的东西。”学会自己找“食物”吃,日久天长,这样的学生既能驾驭现行的考试制度,又不至于把语文学习看作是’苦差事,有时还能放松身心、怡情养性,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与发展。2010年江苏省理科高考中,我校高三(12)班王云飞同学用赋体加骈文的形式写了一篇《绿色生活》,思索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问题。文章立意深刻,用语得体,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节奏铿锵,古雅而有现代人的灵气。该同学因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成为国内公众人物,被誉为“古文奇才”。中央四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卫视、江西卫视、江苏卫视、《扬子晚报》《天津日报》、南通电视台、《南通日报》,新浪、搜狐、腾讯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对该同学进行追踪报道。王云飞同学取得成功也并非偶然,大家看到的是古文奇才,看不到的是他长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漫长过程。王云飞对古文极为浓厚的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成就了他;另外学校一直坚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个性化发展”的办学理念,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宽松学习氛围和多样化的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只要是优秀的人才,应试和素质并不矛盾。“如果一个素质很高的人,应试不过我反倒觉得很奇怪。”王云飞是学理科的,他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学生自主读书读多了,自然就有了感受与顿悟。他把语文学习看作其他学科艰苦学习之余的一种调剂,是一种人文素养与人生智慧的积淀。最终,这位有志于学习工科的“由古代大学士来到现代社会的穿越哥”幸运地被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王云飞的课外阅读量是惊人的,他饱览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其古文水平早已超过了他的同学甚至老师。《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摘要刊登一封学生来信:“高考语文我赢了,我不会去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相信每一位语文教师看到这里都该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作家赵丽宏说:“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为你打开一扇门》)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真诚而又执著地以为: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应该是最富诗情画意与浪漫情怀的。因为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唤起孩子们对现实世界的热切关注与深沉思考,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与热情想象,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格塑造铺下精神的底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所有的学生都推向前台,给他们提供自由、开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主人。

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一个人的语言感悟能力增强了,他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就会取得显著的突破。为什么有的学生害怕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抱怨看不懂?为什么有的学生害怕写作文,像挤牙膏一般痛苦不堪?归根结底是因为读得太少,语感较差,储备的仓库里太空虚。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在语文方面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摩罗说:“就语文学习而言,真正的学习主要靠自己广泛的阅读,与那些伟大的著作背后的伟大心灵沟通。”足见阅读的至关重要。我曾经在课堂上做过统计,家庭藏书超过一百本的,不是很多;超过一千本的,几乎没有。而那些语文功底扎实的学生常常来自于藏书丰富的家庭,因为课外阅读的收益是长期的、潜在的、无穷的。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当今社会,口头表达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生存技能。我曾多次劝导同学们,上学只是人生一个短暂的过程,我们最终是要走上社会,从事各行各业。今后无论你们从事何种工作,具有沉稳自然、准确流畅的口头表达技能都是极为重要的,是胜任各种工作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师要想方没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与兴趣,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技能。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非是放任自流,推卸责任。张志公说:“语文教学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唯主独尊’。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必须完成好。”他认为,语文学习必须经历一个“食而不知其味――略知其味――知全味”的逐渐顿悟和内化的过程。在课堂上认真、细致地熟读文本,深入挖掘其内涵的前提下,应努力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资料,力求打开他们的知识视野,拓宽他们的眼界和思路。

四、结语

谢弗勒说:“我们所指的潜能并非是人既有的或显然具有的能力、技能或已经具备的其他方面的特征,而是指未来这种特征的学习或发展或形成的可能性。”“一个人所拥有的潜能数量是随着时间推演而不断变化的,稳定不变的潜能是一种神话。”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在认真细致地研究学生心理的前提下,学会放手,让学生成为有主见、有自我调控能力的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未来这种特征的学习或发展或形成的可能性”在最佳时机得以实现,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谢弗勒人类潜能理论在普通高中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批准号D/2009/02/20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中学语文教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