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的语文课堂也要做出改变,语文课堂的改变势必从教师角色的深刻转换开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逐步从教学的权威者向跟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的首席”作根本位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语文教师营造的课堂有没有走出旧标准,是不是符合新课程精神呢?回顾一些教学案例,让我们看看一线的语文教师是如何建构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的。

教学案例1:《让学生都去“找”桃子》(高中语文选读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六自然段,请大家默读后思考,这一段体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生默读后发言)

生:忸怩不安!惶恐不安!怯生生的!

师:大家回家的时候,感觉是急切的,想快点回到温馨的家中,为什么“我”回家的心情是惶恐不安的?

生:因为“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生:在“我”的心里,只有大堰河的家才是自己的家。

生:我认为“新客”这个词用得好、用得妙。

师:(佯装惊讶)请你说说好在哪里,妙在哪里?

生: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迷信的说法是“命克父母”,于是被送到大堰河家里抚养,五岁时被领回家中,但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因此,艾青被领回的是一个缺乏温暖,没有亲情的家。“新客”一词正表明了艾青的处境和心情。所以,我认为“新客”一词用得好。(全场一片掌声)

在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默读,增强了默读的效果,使学生更深地理解了诗句包含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对新家的感情,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在学生默读并发言后,教师提出问题:“我认为诗句中的‘新客’一词用得不当,你是如何认为的呢?”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全篇文章,分析“新客”一词的使用是否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为什么回到自己家里却说是做了“新客”?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文章,更深地体会到了“我”对新家的感受及“我”和父母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探求新知,去感受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位教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即做课堂的主导,重视学生的个体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到这些,教师的角色已然发生了从教书匠、讲解员到主导者、促进者的转变,这样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

教学案例2:《“碧透”还是“红透”》(高中语文必修一讲读课文《沁园春长沙》)

我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课的过程中,有同学当堂打断教学,提出疑问,想给诗句改字,我鼓励道:“嗨!果然气度非凡,请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向名人挑战的表现。这位同学质疑“漫江碧透”的“碧透”,我请他为大家详细分析了他的观点……最后,我为大家播放了多媒体教学录像,大家实际观看了“漫山红遍”下的“碧透”江水。

以上教学片断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对学生打断教学并大胆质疑的行为的包容,并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这样的做法符合新课标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教师对学生做到了平等对待,所以,能够包容学生在课堂的突发状况,进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激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最后获得了预期之外的成果,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结合以上教育案例,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一个过程,只要教师认真寻求角色转换的方式方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就一定能实现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母语教学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伏荣超,《让学生都去“找”桃子》[J].语文建设,2004

3.傅道春、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孙春成,《“碧透”还是“红透”》[J].语文建设,2002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编 冯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