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听过许多课改后的数学公开课,发现一些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上还流于形式,有些设置的问题思考性不强,可探索的空间不大;有些情境只有热闹的形式,而没有深层次的体验和数学思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究竟该关注什么?如何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避免出现形式化的倾向?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运用故事、游戏、动画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力求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这节课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熊、羊、象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它们能过桥吗?”由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他们再来解决问题,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味,达到做数学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培养数学情感

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问题巧设成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上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首先出示某超市的购物情境,出示一组商品的价格分别是85.50元、106.00元、8.05元……然后提出两个思考题:①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②像85.50元、106.00元、8.05元等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全体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回答第①题,而第②题则引起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如85.50元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是85.5元;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了,如8.05元表示8元零5分,而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8元5角了。

此外,熟悉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四(1)班学生去春游,共62人,需乘车才行。现有两种车可以选择,大车每次限坐10人,每次108元;小车每次限坐4人,每次52元。”鼓励学生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设计乘车方案,并预计哪种方案花费最少。

三、利用实际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这对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顺应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愉快地、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宽与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计算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再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题:“有2个长方形,长都是4分米,宽都是2分米,拼成一个新的图形,求它的周长。”教师可让学生用这样的长方形实物进行操作,先把周长指给同桌看,再算一算。

四、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师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创设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运用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环,问:“谁能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呢?”生1:“把铁丝剪断后拉直,用直尺测量出它的周长。”我又出示一张CD唱片,问:“那么,要求这张唱片的周长,用切断、展开的方法行吗?那该怎么办呢?”生2:“在唱片的边沿做上记号,然后将唱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长了;还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唱片一周,然后量一量绳子的长就可以了。”我继续问:“用一根细绳系一小球,在空中甩动,小球的运动轨迹形成一个圆,我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这时学生面面相觑,一时没有好的方法。“看来,用剪断、拉直测量、滚动法、绕绳法虽然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索出圆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呢?”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如何,都该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迸发出鲜活的生机。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