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苏省产业区域转移粘性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苏省产业区域转移粘性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言

产业区域转移简称产业转移,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跨区域进行空间移动的现象,是产业演变的空间形态。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江苏省经济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苏的发达区域面临着要素成本提高、土地资源短缺、市场逐渐饱和的压力,面对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出口占据重要地位的苏南地区拥有的市场出现萎缩,某些产业的衰退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使得江苏省发达区域不得不进行产业调整。相对而言,江苏省欠发达区域拥有足够的空间与地域优势,吸引江苏省发达地区的产业进行转移,这样的内部压力与外部引力原本可以促使江苏省内部产业转移与调整,缩短江苏省存在的经济梯度,使产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既可以使产业转出地区腾出升级空间,实现产业优化与提升,又可以使产业转入地区获得经济发展。

江苏省在推动产业转移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从2001年起便提出苏南向苏北进行产业转移。2004年《加快苏北发展政策文件汇编》出版,2005年《关于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意见》出台,之后还出台了《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关于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政策措施的通知》、《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江苏省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方针。江苏省在政策上为产业转移努力铺平道路,到2012年为止,整个江苏省取得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集中在苏南地区,并未实现理想中的转移调整,这是江苏省产业区域转移过程中面临的产业转移粘性问题

二、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因素分析

1.产业集群的创新驱动

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通常伴随着产业园区的产生与发展,2010年为止江苏省全省有23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苏南地区15个,苏中与苏北地区共8个,在业务总收入方面,苏北与苏中国家级产业园区占全省国家级产业园区业务总收入的24.7%,而苏南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则占到75.3%,苏南产业园区创建时间早,进驻企业数量多、质量高、层次分明,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苏北地区产业园区发展时间短,不仅依靠当地政府与企业注资发展,还加强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例如苏通科技产业园,淮安苏州工业园区交流合作协议。然而产业园区仅仅是产业发展依托的平台,江苏省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最大的差别在于创新能力,这体现在人才、技术、组织、文化等各个方面,苏南地区开放的市场环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充分竞争带来的技术变革与园区内部各企业间产生的知识外溢,在硬件环境上,苏北园区可以依靠不断的投资和优惠政策获得比较优势,然而在软实力方面,区域间的差异便体现出来。企业一方面面对苏南地区不断提升的要素成本带来的挤出压力,另一方面也获得了由于创新驱动带来的效益提升,对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技术的变革中也能实现成本的下降,这就是产业集群的创新驱动导致的产业转移粘性。

2.劳动力供给差异

根据2011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苏南地区2010年年末户籍人口2368.1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255.95万人,常住人口多出户籍人口887.81万人,而在苏中与苏北地区,年末户籍人口都多于其年末常住人口,尤其是苏北地区,年末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相差394.76万人,反映了苏北地区人口流动现象突出,不考虑外地人流入现象,当地人流动现象严重。苏南地区与苏中苏北地区各产业从业人员对比,2010年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从业人员大致持平,然而苏北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高达558.85万人,占到总从业人员的30.5%,相比苏南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64.11万人,仅占比8.5%,苏中地区从业人员数量最低,占总从业人员21.7%,苏中苏北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之和1117.85万人,占整个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53.2%,苏南地区占比46.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上,苏中苏北地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和甚至低于苏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不同于传统观点中廉价劳动力现状,苏北地区在土地资源上相比于苏南地区存在优势,而在人力资本上苏北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并不存在明显的优势,不考虑从业人员素质水平,仅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的大量劳动力方面,苏北的劳动力现状不足以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苏北进行大量转移,而苏南地区具备良好的生活条件、便利的公共服务,使得苏南地区不断吸引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为当地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产业转移的区域关联

从地理位置上看,到现在苏南经济已经达到一定水平,需要产业调整与升级时,由于处于苏南地区产业存在路径依赖现象,集劳动密集型与出口型两个特征为一体,不仅仅关注成本的低廉,还要关注到出口的市场。其次,交通方面,苏南地区包括的南京、镇江、无锡、常州、苏州五市都依托长江,苏中苏北各市中发展突出的南通市临海临江,这些城市依托长江与上海联通,并且通过路上交通实现长三角区域快捷高效的一体化建设,苏北地区虽然沿海,但港口建设落后,而且串联上海的交通条件也不具备优势。

4.制度因素

无论是地方政府过度竞争带来的转移拉力,还是由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的转移阻力,都导致了产业区域转移粘性。产业区域转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转移的过程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会带来消极影响,有的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较严重的阵痛,只有等到转移完成,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才能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江苏作为整体在全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然而省内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政府工作效率的差别,发达的苏南地区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学习先进的组织管理经验,注重工作效率与政府服务意识,相比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企业更偏好苏南的环境。这些都是制度因素导致的产业区域转移粘性。

三、结论

1.加强苏中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勾联

2008年5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题研究了江苏沿海开发,正式确立江苏沿海开发在国家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同年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将整个江苏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江苏沿海称为长三角经济圈的“北翼”。从政府政策制定方面,苏中苏北拥有沿海三市,希望通过加强海陆互动,加强沿海地区开发,带动苏中苏北地区加快发展。然而苏中北地区面临的区位优势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勾联度高,互补性强,渤海湾地区拥有大连、天津、青岛等海港,海洋经济强大,江苏沿海处于东北亚地区的边缘地带,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体现在资源丰富,但与苏中北地区存在竞争关系。苏中北地区原始发展程度低,同长三角地带存在明显的经济梯度,追求发展的第一步是借助梯度转移承接长三角地带尤其是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建立工业制造业基础,并依靠长三角地区广阔的市场实现经济的跨越。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勾联,关键在两个方面:第一,互补性,苏中北地区拥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承接苏南甚至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并且苏中北地区与苏南地区属于江苏省,行政阻力小;第二,交通建设,苏中北地区与苏南地区看似毗邻,但交通的不便利性始终是苏北地区无法真正称为苏南产业转移的关键,苏北地区在加强沿海港口建设中,更需要大力发展铁路、公路,将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概念扩展到三小时产业圈。

2.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扩大对周边省市劳动力的吸引

苏北地区在劳动力资源上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在于人口的流失导致的劳动力的下降。要实现苏北地区的发展,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苏北地区目前急需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要加大对第二产业企业的吸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虽然追求高效环保的科技企业是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但缺乏制造业基础的地区不仅仅是缺乏经济总量基础,更缺少的是人力资本及其带来的创新环境和现代化组织制度环境。目前苏中北地区需要通过更优惠的税收政策、更便利的政府服务和更开放的包容态度,吸引苏南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带动经济发展,吸引劳动力回流,同时,要依靠周围河南、山东省,吸收大量劳动力资源,提高苏中北地区经济活力。

3.搭建校企科研与实习平台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苏南地区发展已经逐渐面临到产业生命周期中逐渐衰退的压力,由于技术创新而延长了自身的产业生命周期,使其在经济快速发达地区仍然保持经济地位,苏中北地区欲打破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就需要保证传统产业在苏北地区能够保持甚至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苏中苏北地区高校数量少,目前在积极拓展产业园区发展,此时更需要加强同各高校的合作,不仅为企业提供优质环境,也要为高校建立研究与实习平台,这一点需要向苏州学习。苏州当地拥有苏州大学,为打造产学研基地,在工业新区建立独墅湖高校聚集区,吸引江苏甚至全国各地高校建立分校区。苏北地区可以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基地吸引江苏省高校学生,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同高校研究人员加强交流。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