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粤剧唱词的改良与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粤剧唱词的改良与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粤剧唱词,还存在一些缺憾。就语言学的角度而言,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查漏补缺,精益求精,对粤剧唱词进行改良创新

关键词:粤剧;唱词;改良;创新

中图分类号:J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31-03

戏曲语言的核心是唱词,粤剧也不外乎此,但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来正面深入研究粤剧语言的文章,一直是少之又少。笔者在《论粤剧的危机与粤剧语言艺术的创新》[1]一文中,对新形势下粤剧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潜在的危机等进行过论述,这里再尝试从粤剧唱词这一方面来对粤剧的语言艺术作些补充探讨。

粤剧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间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可以学习借鉴这些优秀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在新形势下又得多方探索,不断创新,承前启后,精益求精。具体到粤剧语言方面,可以从语言本身的要素及驾驭语言的技巧手段两大方面来把握。语言本身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语法,所以要想把握好语言,必须注意到这三个方面。另外从组织和运用语言的手段来讲,要想使写出来的句子有文采,还必须注意施加适当的修辞。

一、语音方面

唱词的语音,重点是要注意其押韵和平仄,使之与粤剧的乐曲完美协调。例如潘邦榛《解决粤剧编剧问题的对策》[2]一文提到:

今年初佛山青年粤剧团公演了《小周后》一剧,笔者观后,既赞赏该剧编得有较强的震撼力,也感到仍有不足,其中我注意到了该剧“殉情”一场有段颇长的主要唱段,开头是全剧仅有的一段[反线二黄],以“说什么,来生再把,再把情爱相酬”作起句,以“酬”字押韵,作下句唱;接着一句“说什么你我夫妻……将约践”,以“践”字押韵,作上句唱;下一句“记否围城……当天自嫁夫”,以“夫”字押韵,作下句唱;再至尾句“我说过……此生陪伴你,伴你走到底”,以“底”字押韵,又作下句唱(此一句与上面一句的长拖腔均以“尺”为结束音)。这样的安排,可说是完全破了格,既脱了韵(也就是不押韵),又重复连用两个下句,并以仄声字(“底”)拉下句的腔,听来实在颇为别扭。……这段唱词是作者――外省的一位编剧写的,……这位外省编剧并不了解粤剧音乐唱腔。

如果没有注意和运用好押韵与平仄,就会出现唱词与乐曲之间的脱节,使人“听来实在颇为别扭”。

除了唱词的押韵和平仄尤其要注意外,根据情节需要,适当地安排一些双声(如:鸳鸯、倜傥、缤纷等)、叠韵(如:逍遥、窈窕、彷徨等)、重叠(如:娇娇、娜娜、盈盈、朝朝暮暮、昏昏沉沉等)的唱词,也能增强感染力,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此外,还需依据所要表达的情感类别,来合理地选择韵类。例如康庄、强疆这些韵类,最能表现出慷慨激昂、愤恨悲壮的情调,寒安、兰珊这些韵类,最能表现出冷清凄凉、缠绵哀伤的情调,等等。

二、词汇方面

词汇方面的重点,是要注意书面语和口语,以及方言与民族共同语的的差别及其选择,因人而异。

书面语和口语的格调及表达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不能慎重恰当地选择,就会影响到整篇的格调和协调性。这里最重要的,首先应是从整体原则上来把握书面语和口语词汇的使用比例,例如我们可以首先将观众定位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低俗的、中等的、高雅的三个档次,然后再以此来决定整篇唱词中,是以书面语为主,还是以口语词为主。其次重要的,是从整体原则上来把握书面语和口语词汇的使用对象,即哪些人应以口语词为主,哪些人应以书面语为主,依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等,来安排其言语之雅俗。

才子佳人的唱词,自然要高雅脱俗,文采裴然。例如《洛神》中曹植见到化为洛水女神的甄玉婵时说道: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光曜秋菊,华茂春松。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渠出绿波……

这段语句,化用了曹植《洛神赋》中“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显得更加地简洁凝炼,又不失其原有的高雅格调,超凡脱俗,文采裴然,非常适合曹植的身份和涵养。

再如《三脱状元袍》中的第“二脱”,赵天颖唱道:

三更捉人四更放,走出了阎王殿,登上天子堂。官袍加在囚衣上,官官贼贼一身当。一本糊涂公案,我这头名状元郎,棍棒交加打上龙虎榜!――真稀罕!昨日这玉带兰袍映眼亮,今宵这兰袍玉带闪寒光。只怕这官袍好比云烟荡,罡风起,未知吹去何方?”

这段语句,也极富文采。但赵天颖毕竟是由落魄秀历经曲折才得中状元的,所以其身份地位、文学修养、兴趣爱好,自然要较出身贵族,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的曹植,有所不同,可以说,又低了一个档次。所以其唱词语句,不可能像曹植那样,超凡脱俗,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不可能像曹植所说的那些话一样,有些使普通人看不懂,不知所云。所以赵天颖的这段唱词,虽然也极富文采,符合其状元郎身份,但同时更多地是运用了许多下层人物的语句,可以说,它仍然是以本色派为主的,而非像《洛神赋》那样,是以文采派为主的。这种语言上的运用差别,说明这两个剧本的创作者,在这些段落,很好地把握了因人而异安排语句的要点。值得后来者揣摩学习。

下层人物的唱词,自然要通俗浅陋,朴实平易。例如在传统粤剧《蛋家妹卖马蹄》中蛋家妹这样唱道:

卖生果奴这里逐个数齐,

正月金桔兼卖瓜子,

二三月卖蔗还有天津雪梨。

四五月樱嘴桃黑叶荔枝,

增城挂绿糯米糍,

六七月石峡龙眼人人帮衬来烧衣,

还有白花芒果、花地杨桃淡水沙梨。

八九月至好卖鸡心柿,

桑麻柚人人买来赏月时。

十月卖来四会柑与共新会橙真好蜜味,

仓头柳橙味更清奇。

十一月香蕉嫌其过气,

倒不转卖这风干马蹄。

这段唱词在语言上通俗浅陋,朴实平易,完全是本色派的表达方法,而无多少文采可言,这恰好符合蛋家妹的身份和职业,将卖瓜果杂货的小摊贩形象,刻划得贴切入微。

当然,即使是这种本色派的语言,也绝不能只是现实生活中语言的简单记录,而必须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要比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提高一个档次,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原生态的低俗无聊层次上。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这是尤其要引起注意的一点,也是现在新创作的一些粤剧节目中一个流行的通病。我们看蛋家妹的这段唱词,虽然是本色派的语言,但是也运用了“嵌字”(数字)、押韵等艺术手法,所以它虽来源于生活,其实又进行了加工,高于生活,这一点也是值得后来者学习、效仿的。

三、语法方面

语法方面,重点是要确保使用规范语法,避免语法病句的出现。例如 “将你来命殒”,意思是指“将你打死”,但这既非普通话语法,亦非粤语方言语法。但是这类语法错误现象,在粤剧唱词中还有不少。

其次是要注意实词和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差别,实实虚虚,合理搭配。清代刘淇《助字辨略・自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充分说明了虚词的重要性。虚词的意义虽然比较虚泛空灵,但其所起的语法作用和表情达意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恰当地运用虚词,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语句灵活有生气,感情斐然有情趣,前后搭配有呼应,等等。例如《胡不归之哭坟》中的一段:

胡、胡不蹄?胡、胡不归?杜鹃啼,声声泣血桃花底,最惨、最惨。杜鹃啼,堪嗟叹、人间今何世?听复听兮,怀乡客子望春归,听复听兮,楼头伤春逝,那子规底事撩人呜呜啼?呜呜啼。底事声声胡、胡不归?胡、胡不归?

其中的“胡”、“不”、“最”、“堪”、“嗟叹”、“何”、“复”、“兮”、“那”、“底”、“呜呜”都是虚词,在传情达意上,都起到了很细致独特的作用。“之乎者也矣焉哉,若会安排是秀才。”说的就是如果虚词安排得好,词曲的声情就可以被发挥得更好。

再次是要注意语序的安排。诗词曲赋由于受其体制所限,不能像散文那样形式自由,因此有些语句必须合理调整一下语序,才能符合平仄、押韵、合乐等方面的要求。例如杜甫《月夜》中的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李商隐《安定城楼》中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其正常语序应是“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和“永忆白发归江湖,欲入扁舟回天地”。粤剧中的唱词,亦是如此,所以不能不重视其在语序方面的合理安排。例如:

66 1 2 3 5 35 6 5 61 6 5 3 56 2

遥 夜 沉 沉 满 幕 霜,有 时 归 梦 到 家 乡

√ × × × √ √ √ × × √ × × √ × (宋宇文虚中《明志》)

这一段依照乐谱,用普通话唱来非常自然,但用广州语音唱来则拗口难听,因其中“夜”、“沉”、“有”、“时”、“梦”、“到”、“乡”等字都不合乐(√表示合乐,×表示不合乐),只有通过更改语序和字词,才能达到既保留原意、又能以广州话流利演唱的效果:

66 1 2 3 5 35 6 5 61 6 5 3 56 2

沉 沉 遥 夜 满 幕 霜,故 乡 千 里 梦 渺 茫

√ √ √ √ √ √ √ √ √ √ √ √ √ √

此外还要注意句式上的长短参差。粤剧中的梆黄,大多采用整齐句式,表现出其整齐美;而粤剧中的小曲,则大多采用散句,长短不一,表现出其参差美。这是一个应该注意的大体原则问题。

四、修辞方面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想使写出来的句子有文采,还必须掌握组织和运用语言的技巧,注意施加适当的修辞。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就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常见的修辞方式,例如比喻、夸张、引用、借代、对偶、顶真、回环、重叠、起兴、连文等,应该依据不同的场合和表达效果,进行适当的创造和安排。这些方式运用得好,就可以有效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感情更加强烈真挚,作品也更富有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赞叹、钦佩与共鸣。

刘晓云在《粤剧唱词修辞研究》[3]一文中,统计了五十首粤剧作品不同修辞格的分布情况:

比喻 对偶 复迭 夸张 顶真 排比 层递 比拟 回文

这一方面说明,这五十首粤剧作品中,大多数都注意运用了其中一种或多种修辞格,其中比喻、对偶相对而言是运用得最多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修辞格的种类和数量,使用得还不够,像比喻这种最常见的修辞格,起码其中还有5首作品没有运用,其次运用得最多的对偶,也有一半左右的作品中没有运用,其余种类的修辞格,运用得就更少了。所以在今后新创作的粤剧作品中,修辞格的使用种类、使用数量,还应该适当增加、普及,虽然不是运用得越多就说明越好,但一部作品中如果一种修辞格也没有运用的,绝对不会是一部上档次的好作品。

当然,要全面改进粤剧,除了以上唱词方面的改进外,也要结合其它多种手段。例如舞美、灯光、流行音乐、声光电等一些现代时尚性的元素,但是要注意,这些都只能是花絮,都只能是辅助,而绝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会流于形式,露于轻浮。戏曲真正核心性的东西,仍然是语言(主要是唱词)、情节、曲乐、唱腔等方面的设计和表达。

有人认为,社会的现代化和高速发展,对传统文化在客观上起着销解作用,这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所必需付出的代价。这种观点,一方面反映了大多数的社会现实情况,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现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发展而来的,二者之间并没有截然的断层和鸿沟,传统文化经过改良后,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的变得更加活跃,更有吸引力。“变则通,不变则穷”,消亡的,是那些不变或不会变的,获得新生的,是那些会变的。在某种传统文化处于销解衰亡过程中时,我们所能做的,尤其是承担着文化传承使命的知识群体所能做的,应该是尽量减小这种付出代价,延缓其衰亡速度,积极探讨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怎样更好地保存、传承、转化传统文化,努力尝试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尽显文人士子传承文化的本色。可喜的是,近些年来,对粤剧抢救和改革、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有识之士为此前后奔走,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很好地诠释和体现了这一本色,令人钦佩,但需要更多人尤其是专业精通人士的配合支持。

参考文献:

[1]蒋书红.论粤剧的危机与粤剧语言艺术的创新[J].文化遗产,2010(03).

[2]潘邦榛.解决粤剧编剧问题的对策[J].南国红豆,2005(02).

[3]刘晓云.粤剧唱词修辞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

作者简介:

蒋书红(1976-),男,汉族,湖南永州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副研究员,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粤剧(曲)唱词词汇研究》(10-W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