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阅读;疑点;问题;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21―01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提出问题,这对于理解阅读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作为阅读的标志,辨识的头绪,或者初读时候提出一些,重读时候又提出一些。”另一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说过:“学问,学问,作学生要会问。”“质疑”是这样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质疑,如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研究质疑的生成过程。

初中生质疑的生成过程大致是:疑点的产生,问题的形成,问题的表达。

“疑点的产生”,是指在阅读中发现“可疑”之处。学生在阅读时,常常只是把内容扫一遍,很少用“阅读”的眼光去阅读。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阅读材料表意清晰,对学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如果有也是由于文字的生僻或内容的生疏所造成;二是学生有依赖心理,即阅读中的问题一定要等老师来提出,似乎只有老师提出的问题才能称其为问题。如果老师不提问题,那就表明没有问题。不去怀疑课文,只是依赖老师,这就是学生阅读时的心态。要改变这种心态,使学生会质疑,就必须先让学生学会“怀疑”,从课文中发现可疑之处。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阅读材料中的可疑之处。例如,《白杨礼赞》这个题目,为什么不用《礼赞白杨》,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文章题目可以是疑点,再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比较,去发现阅读内容中的疑点。例如,在读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点:两个主人公都是读书人,他们的性格相同吗?他们的命运相同吗?他们受到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相同吗?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产生疑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问题的形成”,是指将发现的疑点变成具体的问题。在阅读中发现疑点,而这个“疑点”到底是什么问题,这就需要去思考,去认识。这是质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要让学生将疑点变成问题,首先要让他们明白问题是以什么方式出现的。一般来说,问题的呈现方式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其次,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水平,使学生认识自己发现的“疑点”到底是一个什么问题。

“问题的表述”是指用适当的语言将问题表达出来。把问题“说”出来,就是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课堂上常出现学生的提问让人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其中就有语言表述的原因。要提高问题表述水平,首先要把问题想明白;其次,要考虑语言的表达形式,即怎样提问。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因为不能理解而提问,例如,“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这类问题就适合用“为什么”、“是什么”等语言形式来提问;二是因为不能定夺而提问,例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像这类问题,就适合用“……是……还是……”“既然……为什么”等语言形式来提问;三是因为要进一步探究提问,例如,问:“茅盾为什么用《白杨礼赞》为题呢?”像这类问题,就适合用“为什么不……呢”,“如果……不是更……吗”等语言形式来提问。怎样的问题用怎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一点不但要给学生讲清楚,而且要不断地训练。对于初中生来说,让他们掌握提问的多种语言形式,对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