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针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针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理应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却经常出现"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尴尬境地,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本人认为应该归结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以下弊端所致:

一、情境创设不当。有的教师机械地将数学教学内容套上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造成既浪费宝贵时间,又妨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P30页"解决问题"例1:余刚和苗苗约定9:00同时从自己家去少年宫,9:16两人正好在少年宫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师:同学们是否经常到外婆家去玩啊?外婆家好玩吗?今年春节到外婆家玩过的请举手看看,那么,你们注意过自己家到外婆家的路有多远吗?那我们这节课就来计算计算好吗?有没有信心?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就清楚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注意过生活中的数学,一次,我到外婆家去玩,出门之前我就在想,我要用我已经学过的知识计算下到外婆家的路有多远,于是,我打电话让外婆叫表哥来途中接我,并和表哥约定……,老师边叙述边出示情境图,花了近10分钟才把故事情境叙述完。这样的情境设置给人的感觉是啰嗦冗长,不真实,让学生抓不住重点。

二、形式主义严重。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和"活动"的背后,经常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没有使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得到真正的激活,从而使"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表现出了典型的形式主义。

三、合作探究低效。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形式化和机械化,使探究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如一个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时,从例题到习题都是直接告诉把一个图形的各边都扩大(缩小),对于为什么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只字为提,学生一节课都是机械的操作,没有明白图形要按一定的比例扩大或缩小,形状才不会发送生改变的原理。

四、重预设轻生成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预设过度,挤占了生成的时空,表面上看起来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的重演。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 如一个教师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提问这里的"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学生说是"1"是分子,而老师预设的答案是取其中的"1份",如果有经验一点马上就完成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教学。

五、重生成淡目标。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教学目标紧扣,始终沉溺于过程中的生成而不能自拔,以致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严重背离生成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0的认识"时,上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 学生急忙举手回答:"零"。 老师似乎不满意其回答,暗示起坐下;启发道:谁再动动脑筋,0又像什么? 生2:像轮胎; 老师:你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好。 生3:"0"像太阳; 生4:"0"像十五的月亮;生5:"0"像西瓜……。 与此同时,教室里的学生都是抡起手臂把桌子敲得震山响,纷纷抢着发言,各种想象应有尽有。(老师分别予以表扬,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活跃的课堂的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学生所描述的都是有关"0"像什么。即将下课,老师进行着课堂小结。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生1:我们学习了"0",我知道"0"像鸡蛋、像地球、还像…… 学生还想说,老师马上暗示其坐下,让其他的学生回答; 生2:我知道了"0"像太阳; 生3:我还知道"0"像车轮胎;连续叫了4个学生,学生的回答都是"0"像什么。老师只能作罢,草草说了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就宣布下课了。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很热闹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这堂十分贴近生活的数学课虽然有以上优点,但是从最后的小结可以看出明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

六、重多解轻优化。《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在计算教学中要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有些教师理解却出现偏差,盲目地强调算法越多越好。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3-8"时,该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探索多种解决方法。学生们积极思维,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⑴从8接着数9、10、11、12、13要5个数,所以13-8=5;⑵画13个圆圈,再划去8个圆圈,只剩下5个圆圈,所以13-8=5(还有一学生拿出13根小棒,从中移去8根,还剩5根,所以13-8=5,这两法同理);⑶因为8+5=13,所以13-8=5;⑷把8分成3和5,13-3=10,10-5=5;⑸把13分成10和3,10-8=2,3+2=5。发现学生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老师立即表扬了他们,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做就用哪一种方法做"。这位教师表面上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熟不知虽然算法无好坏之分,但有适切之别。采用数数、画画(或移棒)的方法,是学生在幼儿园就学过了的,固然第⑶⑷两种方法是学生的创新,教师应鼓励表扬,而第⑸种方法是最贴近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是本节课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花时间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算理,掌握这一算法,并能正确计算。然而该教师既没有让汇报算法的学生讲清算理,也没有引导学生优化选择适切的算法,没有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七、重教学媒体,轻文本对话。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整节课无板书、无教材、无作业,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演示课件,教师成了教材的传声筒,学生严重脱离文本。其实,每一本教材都凝聚着众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从主题图到情境创设,从例题到练习,都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精心挑选和设计的。课本是我们的教学之本,更是学生的学习之本。有些概念性、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是否完整、准确,让学生看书更系统准确。练习题目在书上,学生人人有教材,可以打开教材使用。我们课堂教学提倡返璞归真,课堂教学使用教材这是实事求是,这才是最真实的课。作为教师,要深刻地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合理的开发者,要做到知"材"善用,但是也绝对不能像放电影一样把教材放一遍。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的生命阵地,不是教师的表演场所,教师的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经历、去创造、去体会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有效地的转变,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不会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核虚化与流于表层,也只有这样,才可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