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诊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仔猪副伤寒的临床诊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12-0033-02

沙门氏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对仔猪易感性非常高,尤其在养殖模式、设备较落后的农村发病率较高,并且大部分养殖户对疫苗接种、环境卫生、消毒等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仔猪副伤寒在农村散养户中时有发生,给养猪业带来一定的影响。笔者结合近7年来对189头仔猪副伤寒的诊治情况,对该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简单的阐述。

1 病原学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型表现为大肠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均能感染沙门氏菌,其分布面很广,能从各种途径感染猪群。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可从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及羊水等排出大量的病菌。沙门氏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环境经4个月存活;在污染的水中能存活4个月以上;在粪便和土壤中能存活10个月;阳光直射能将其迅速杀死;加热60 ℃ 20 min即可灭活。该菌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兽医常用的一般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各种家畜、家禽、其他动物和人对沙门氏菌属的一些细菌均有易感性。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还可以通过或人工授精等途径发生感染。2~4月龄仔猪对该病的易感性较高,常在寒冷、气候多变及阴雨连绵季节发生,呈地方流行或散发。环境卫生差、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或长途运输等是其主要诱因。如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或初乳中无母源抗体时,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3.1 临床症状

急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呈败血症症状,精神不振、厌食,呼吸困难,后期下痢,耳根、胸前及腹下皮肤有紫斑。病程一般为1~4 d,发病率低,但病死率很高。

慢性型为该病的常见类型,常由急性型转化而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病初便秘,后期下痢,排灰白或黄绿色稀粪,带有血液或黏液,具腥臭味;有时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进行。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病初有食欲,后期食欲废绝,也有的病猪喜喝脏水。有的病猪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病程2~3周或更长,腹泻时发时停,病死率25%~50%,病猪即使恢复也会成为生长发育不良的僵猪, 仍可带菌并排菌数月。

3.2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主要呈败血症变化,耳、后躯及腹下皮肤有紫斑,脾肿大呈暗紫色。浆膜和黏膜有小出血点,肝有灰白色点状坏死灶。慢性型的主要特征性病变为盲肠、结肠和回肠的坏死性肠炎;脾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肺常见有卡他性肺炎或灰黄色干酪样结节。

4 诊断

4.1 鉴别诊断

急性型仔猪副伤寒须与猪瘟、猪丹毒病、猪链球菌病、猪痢疾、猪传染性胃肠炎相鉴别。

(1)与猪瘟的主要鉴别点:猪瘟症状是高热稽留,皮肤有出血点,腹泻特点是先便秘后腹泻,剖检特征是肠上有纽扣状溃疡。

(2)与猪丹毒的主要鉴别点:患猪丹毒病猪步态僵硬或有跛行,发病年龄上没有明显规律,且一般无腹泻症状。

(3)与猪链球菌病的主要鉴别点:猪链球菌病猪呈高热稽留,呼吸急促,有关节炎和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4)与猪痢疾、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鉴别点:猪痢疾、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猪没有明显的体表症状。

4.2 诊断

对于慢性型仔猪副伤寒可结合以下三点进行综合分析不难作出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该病发生于2~4月龄仔猪,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在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的农村以及寒冷、气候多变、阴雨连绵季节多发;在饲料突变、免疫反应和其他致使仔猪抵抗力下降的应激因素下较易发生。

(2)临床症状。慢性病例典型的症状是持续性下痢,呈慢性经过;部分仔猪还有肺炎症状。

(3)病理变化。慢性病例病猪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肝、淋巴结等呈干酪样坏死。

急性病例需进行实验室检查。采集实质器官病料,分离和纯化病原菌,进行细菌形态学、培养特性(包括鉴别培养)、生化试验及血清学鉴定等。同时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断即可确诊。

5 防治措施

5.1 治疗

(1)氟苯尼考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10~30 mg肌肉注射,1次/d,连用2~3 d,效果较好。

(2)恩诺沙星按每千克体重2.5 mg肌肉注射, 2次/d,连用2~3 d。

(3)肌肉注射的同时配合口服药效果更好,特别是对同群的假定健康猪群采取口服药物进行预防效果较好。首选药物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1 g,2次/d,连服3 d;也可用磺胺脒按每千克体重0.1~0.2 g,2次/d,连服3~5 d;磺胺-5-甲氧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或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等与抗菌增效剂(TMP)按5∶1混合,按每千克体重25~30 mg口服, 2次/d,连用3~5 d;复方新诺明按每天每千克体重0.07 g分2次口服,连服3~5 d。

5.2 预防

(1)该病的预防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饲养用具要经常洗刷和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和干燥,及时清除粪便,防止猪群乱吃脏物,以减少感染机会。提供优质且易消化的饲料,防止突然更换饲料等应激诱发该病。

(2)对病死猪应焚烧深埋处理,禁食病死猪。发现病猪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临床治愈后应隔离饲养半个月以上,以防止病原传播。对已污染的圈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3)在该病的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免疫,用20%氢氧化铝稀释后肌肉注射1 mL,免疫期9个月;口服时按说明书进行。

6 典型病例介绍

2010年5月9日,盘县马依镇李某饲养的4月龄猪出现体温突然升高,精神沉郁,不食,喜卧,排水样粪便,耳尖、胸前、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肤发绀。经临床检查发现病猪体温40.5 ℃,恶寒发颤,皮肤青紫色,尤以耳部、臀部以及四肢末端紫斑更为严重,病猪排灰绿色稀便,恶臭,呈糊状。经检查初步诊断为仔猪副伤寒。用氟苯尼考注射液(四川精华兽药)按0.2 mL/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连用2 d;土霉素按每0.1 g/kg体重口服,2次/d,连服3 d。3 d后回访,发病猪群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