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突发公共事件后续报道的现状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突发公共事件后续报道的现状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非典作为一次突发公共事件已经过去了10年,这段时间足够我们对事件本身的新闻报道及其后续报道进行总结和反思。很多非典患者在痊愈后又患上了非典后遗症。对非典后遗症的报道应该属于非典后续报道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非典结束后很长时间内,成为媒体关注的真空地带。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非典 后续报道

非典疫情作为一次突发公共事件已经在社会各个层面显露出持续性的影响,而媒体对疫情及其连锁事件的后续报道也经历了完整的流变周期。“后续报道常见于突发性事件的解释性报道和评议性报道。”①但是突发公共事件连锁事件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媒体出于对新闻价值的选择,在新的事件出现后原有的舆论热点会迅速消解。非典感染者在痊愈后的半年到一年间患上了非典后遗症,病症包括骨坏死、肺纤维化和抑郁症等。非典后遗症作为非典疫情的连锁事件,理应是非典后续报道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但是在非典过后长达6年的时间中,它们被淹没在了层出不穷的媒介热点之中,从未在公共视野中出现过。

一、突发公共事件后续报道的现状

经过对非典疫情、甬温动车事故、玉树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高潮普遍会持续半年左右。随着事件结束,新闻热点迅速变为新闻冰点,甚至成为报道盲点,对事件引发的持续影响也缺乏长期关注。

1、短期阶段后续报道集中

在非典高峰期,媒体大量运用动态新闻、连续报道与后续报道结合的方式对事件进行集中报道,在短时间内聚集非常高的舆论关注度,而解释性和服务性的后续报道也占有很大比例。经过粗略统计,在非典疫情高峰期,从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6月20日,新华社和《中国青年报》两家主流媒体共非典相关报道17433篇,占这两家媒体该阶段发稿总量的51%。

疫情解除后,关于非典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幸存者的生活状况以后续报道的形式间或出现在媒体上。非典疫情一周年,《南方周末》曾对非典后遗症患者有所关注,但没有引起广泛影响。②此后很长时期内,非典后遗症患者和非典一起被媒体和受众遗忘了。

2、长期阶段后续报道缺失

在非典疫情结束后的6年里,非典后遗症作为非典疫情的后续新闻,长期成为媒体报道的真空地带。“调查表明,目前北京非典康复者中,只有不足1/5的人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在非典大爆发的时期,中国大陆有超过5000人被感染。”这意味着中国有近4000名非典后遗症患者。直到2009年,摄影记者张立洁拍摄的一组题为《非典背影:非典后遗症人群纪实》新闻摄影作品展出,才将他们重新带回公众视线。

3、对事件的连锁影响缺乏关注

突发公共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和机遇性等特点。这些性质导致了事件一旦发生,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产生长远的影响。有时一个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可能引起其他事件,会以极大的辐射力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发其他社会问题、产生各种严重后果。非典疫情已经淡出舆论视野,由其引发的非典后遗症却长久的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进而影响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件善后工作的决策。

目前,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后续报道在范围上仍然缺乏延展性,报道的着眼点局限于对事件本身的纵深向的关注,关于事件原因解释性和评论性的后续报道比较多见,但是对事件引发的连锁影响和变革却缺乏纵向发掘。

二、突发公共事件后续报道缺失的危害

后续报道的缺失不仅会对事件当事人和事件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对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也会产生影响。

1、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2003年最受媒体关注的群体就是非典感染者和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如今的非典后遗症的患者在10年前大多是被媒体关注的抗击非典英雄。曾经媒体的“宠儿”,现在却已经被遗忘,长期以来非典后遗症患者生活在疾病折磨和心理忧患中,让他们生活在封闭的“非典后”的圈里,不敢也不愿出去。

2、信息缺失导致舆论偏差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真实信息的者。主流媒体的报道缺失和信息不透明极易刺激流言传播,引发受众的误解。非典作为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在公众心中留下了恐惧的阴影,非典后遗症在媒体报道中长期缺席,未能显性的在受众面前展现出来。这导致公众对非典后遗症患者处于完全无所知的状态,对他们抱以警惕、怀疑的态度,或用怜悯的特殊眼光看待他们。

3、不利于唤醒政府与社会力量

媒体有责任对事件引发的后续影响进行追踪报道。后续报道严重缺失使当事人在事件结束后处于公众关注的“盲点”。虽然目前政府已经为非典后遗症患者制定了免费医疗、医药费补助等援助政策,但是患者的医学护理和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后续报道缺失导致公众知晓程度过低,非典后遗症患者急需帮助的现状无法与社会公益力量对接,导致社会力量未能将非典后遗症纳入救助范围之中,这也无形之中加重了政府的救治压力。

三、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后续报道的途径

后续报道能够聚集舆论关注,促进事件合理、迅速解决,监督政府制定更为优化的善后措施。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后续报道中,媒体需要主动发挥议程设置功能,提醒受众关注那些需要继续关注的事件后续进展,监督政府部门有效、迅速的开展“后救援”。

1、增强人文关怀,避免盲目煽情

在现代传播学中,人文关怀的实质是“通过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④“人文关怀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⑤

突发公共事件的后续报道极易走煽情路线,通过揭开当事人的伤疤煽动受众的悲剧情绪。猎奇视角则在报道之初就将当事人视为一个隐秘而特殊的群体,反而会加深公众对他们的歧视和误解。以猎奇或悲情为视角的后续报道同样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媒体应从唤起舆论关注,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出发点,力求让受众看到当事人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彰显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2、形成长效报道,完善舆论监督

非典疫情促使我国的信息公开程度大大提高,这使得后续报道在舆论监督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问题上升为议题,往往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需要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公民和政府的共同行动。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社会问题,媒体需要有效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给予长效的后续关注,促进政府部门将这些社会问题上升为需要解决的政治议题,制定更为完善和人性化社会救援系统。这不仅是为事件受害者提供必要援助,也是对公众利益的有效维护。

结语

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甬温动车事故等一系列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考验,国内媒体应对此类事件的新闻报道不断专业化、成熟化。不过,对媒体非典后遗症的后续报道缺失现象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媒体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后续报道仍然存在长期阶段后续报道不足,对事件引起的连锁影响缺乏关注等问题。

事件结束后媒体关注度迅速降温,后续报道缺失导致当事人由于突发灾难造成的生活剧变和后续困难无法被政府部门和公众所知。这不仅会对媒体本身的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造成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不能促使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优化社会救援机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结束后,媒体需要积极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利用长效的后续报道引导舆论对事件引发的其他社会问题保持较高关注度,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后续报道中,媒体还要注意摒弃猎奇和煽情的报道手段,以人性化的视角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①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

②林楚方、吴晨光,《非典爆发一周年回访:“我们活着,坚强着”》[N].《南方周末》,2003-11-20

③彭奕宁,《非典后遗症患者生存调查:骨头如石膏般脆弱》[N].《中国日报》,2010-2-25

④陈格洲,《从汶川大地震报道谈媒体的人文关怀》[J].《视听纵横》,2008(4)

⑤朱非白,《灾难后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以汶川大地震周年祭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09(8)

(作者: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