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格斯拉究竟是靴怪还是靴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格斯拉究竟是靴怪还是靴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试图通过揣摩《品质》的结尾并在平淡而朴素的字里行间细品文本,对比分析小说主人公格斯拉的年轻同行与“我”对格斯拉的不同评价。

关键词: 格斯拉 靴品 靴怪 人品 靴神

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的《品质》,是获得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巨匠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格斯拉是一名坚守传统美德的靴匠,而且他的靴子越做越结实、美观、人性化,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惨淡,从两间店铺到一间店铺,人也越来越衰老,生活境遇每况愈下,可怜的老头儿后来竟然饿死了,并彻底失去了店铺。细读文本,笔者发现,格斯拉的同行与“我”对格斯拉有着迥然不同的评价。

一、格斯拉似乎是年轻同行眼里的靴怪

《品质》以“我”与格斯拉的年轻同行的对话“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结尾。笔者反复揣摩这段对话后发现:

首先,在同行眼里,格斯拉是一个怪人,所以发生在格斯拉身上的事都是怪事。那么,同行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成为一个怪人呢?

在同行看来,格斯拉“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肯用最好的皮革”,“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真是不可理喻,真是太怪了。换言之,格斯拉如果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损人利己就能避免成为一个怪人。

在同行看来,格斯拉“从不登广告”,真是太怪了,真是怪事儿。同行认同所谓的“酒香也怕巷子深”,应该买普通的皮革甚至质量较差的皮革,省下来的钱可以登广告。登什么样的广告呢?自然是欺骗消费者的虚假广告。我们设想,用格斯拉的三双精美的靴子而不用自己做的靴子做虚假广告的同行,会将实情告诉顾客吗?在笔者看来,依照那位同行的想法与做法,这完全是不可能的。简而言之,格斯拉如果弄虚作假就不怪了。

在同行看来,格斯拉“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真是怪人身上发生的怪事儿。完全应该言而无信、偷梁换柱,应该由他人代劳,然后贴上自己的商标,何必遵守诚信呢?

在同行看来,必须随波逐流、与世浮沉,所以同行说:“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那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环境呢?大公司“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手工业逐渐被机器化生产代替,“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时髦、追求享乐,开始盲目崇拜“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许多公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肆意地用虚假广告招揽顾客,而商品的品质不断下滑。同行眼里的格斯拉却不懂得随波逐流、与世浮沉,对怪人“能有什么指望呢”?

其次,尽管同行是冤家,但格斯拉的同行百般肯定他的高超技艺,由衷地赞美格斯拉的靴品:“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另外,从怎样处置那三双精美的靴子也能推测出这样的合理结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在格斯拉去世之后,这三双本来“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的靴子自然是由同行陈列的。那位号称“为王室服务”、“替上等人做靴子”的同行在格斯拉的杰作面前自愧不如。

而恰巧是这样一个“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的“像皮革制成”的靴匠,做了顶好的靴子。在那位不能走进格斯拉内心世界的同行眼里,格斯拉不仅是一个怪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一个靴怪。

其实,那位同行才是一个怪人,因为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也就是说透过那位同行如何评价格斯拉,可以折射出那位同行是一个怎样的人——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损人利己、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偷梁换柱、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的怪人。

二、格斯拉确实是“我”眼中的靴神

首先,在“我”的眼里,尽管格斯拉地位卑微,但他是一个来自民间里巷的十分出色的制靴艺人,他的“那几双靴子太美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他的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工艺”。“我”对格斯拉的靴子充满了溢美之词。

其次,面对同行的“怪人”评论,“我”为什么没说“他真是一个怪人”?另外,“我”仅仅是附和着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吗?“我”像那位同行一样,仅仅是被格斯拉的靴品征服吗?主人公在“我”的眼里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结合全文主线——“我”与格斯拉的交往,笔者分析如下:

在“我”眼里,格斯拉用眼睛盯着皮革赞美:“多么美的一张皮啊!”他用的眼光注视着靴子,这些眼神让我“我”真切地感受到其对材料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其对顾客的关心。

在“我”眼里,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而滥做广告的愤怒地斥责:“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又折射出他不愿意生产冷冰冰的、缺少温情的商品的精神世界,还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敷衍了事、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而质量是深刻在格斯拉骨子里的原则。

在“我”眼里,格斯拉的一生与艺术如影随形,与品质相依为命。他坚持用靴品来吸引和征服顾客,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他坚持自我、迷恋自己的理想——用心、用情,依靠艺术灵感并花费大量的心血创造靴子,而不是生产或制造靴子。所以他的靴子是“从人的手中诞生出来的心血结晶”,充满了脉脉温情,蕴藏了心灵的温度,凝结了制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我”的眼里,格斯拉“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顾客上门,仿佛是对他创造靴子的一种打扰,对他艺术灵感的一种破坏。由此可以推测,其创造靴子时是多么的投入和专注,完全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哪怕经常断炊,哪怕无利可获,哪怕哥哥已经饿死,哪怕社会在无情地淘汰他,哪怕不公的命运将他的艺术梦击得粉碎……他却为了靴子的品质悲惨地奋斗着,自始至终为自己所迷恋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着。他是“靴子艺术”狂热的追求者,更是品质永不言弃的最好伴侣。

诚如高尔斯华绥所说:“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在脊椎骨上,有的在神经上,有的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是在个人品质、个人尊严上。”

“我”从小就认识格斯拉,大约十四岁那年就对他的品格有模糊的印象。“我”不仅最了解格斯拉的靴品,而且最了解格斯拉的人品;不仅最了解格斯拉的人品,而且最能理解格斯拉的靴子梦。在多年的接触中,看到格斯拉这样一个底层人物竟然有着如此高贵的梦想和品质,并能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孤独地坚守自己梦想,执著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我”的心灵能不为之受到最强烈的、最持久的震动吗?而且,在“我”眼里,格斯拉“亲眼看过靴子的灵魂”,能亲眼看过靴子的灵魂的人,那只能是拥有真诚而善良之心的靴神。

正是由于格斯拉在“我”眼里是靴神,因此“走进他的店堂”“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面对靴神高贵的灵魂,“我”的心灵得以净化,通体透明,心中唯有对创造靴子这门艺术的虔诚和对靴神的至高无上的敬意。

其实,依据佛家“佛心自现”观,“我”也是一个闪烁着灵感之光、智慧之光、思想之光的“神”。当然,正如孟子所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格斯拉与“我”的闪光品质像这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一样,令人读来感觉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焘宇.高尔斯华绥中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