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齐鲁模式成就“济南硅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中国软件名城”泉城济南融为一体时,一座由科技构建的“软件之城”已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一座老城,缘何在软件产业上一马当先?追溯历史,寻找原因,不得不提到济南的硅谷――齐鲁软件园。山东的软件产业2/3在济南,而济南的软件企业又90%聚集在齐鲁软件园。近期,本刊采访了济南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CIIIC常务副主任徐群。
CIIIC即“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由商务部,工信部,科技部三个部委联合授予,定位为。聚集国际研发和产业资源的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亚洲最大的集创业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业基地,联结全球的信息产业链,科技体制改革及有关优惠政策的实验区,以及全国信息技术发展的中心。
徐群见证了济南软件业发展的全过程。从6.5平方公里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荒地,到如今园区面貌的日新月异;从人烟稀少的小村落,到园区周围拔地而起的公寓,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羊肠小道,到如今宽阔的柏油马路……园区道路,绿化、水,电,暖、网络、通讯等配套设施应俱全,配套服务也日臻完善。
缘起
时间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度中断的计算机产业开始发展,“山大就承担了相关研究任务”。与此同时,浪潮等企业也开始生产PC。徐群说,那时的主板,都是自己设计的,自主研发的色彩还比较浓厚。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从国外进口计算机火热起来。“那时,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人们还停留在非常简单的层面上,倒卖计算机成为非常赚钱的生意。上世纪90年代初,一台计算机要1万多元,倒卖一台就能赚几千元。但当时的工资一个人才几百块钱。”
于是,很多小商小贩便开始家庭作坊般地组装计算机,从而衍生了大量的廉价组装机冲击国产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当时正值中国软件产业的萌芽阶段,大批外国软件厂商和软件产品如潮水般地涌入国门,极其脆弱的国产软件产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大家都忙计算机流通了,谁来关注研发?”
面对当时的状况,科技部启动了以“局部优化,地方政策突破”的“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该计划由科技部认定。地方政府政策配套和科技贷款支持,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并列入“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作为当时重点发展和扶植的项目,国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
一时间,各地兴建的园区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这种背景下,时任济南市副市长的陈国栋提出要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在济南高新区建设一个软件园。齐鲁软件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1995年,齐鲁软件园成立。但是创立之初的软件园,只是一座概念园区,谁也无法想像如今座落于济南市高新区的圆盘大楼。“除了一座当时高新区管委会即将入驻的‘高楼’外,都还是一片杂草丛生、遍地庄稼的村落。”软件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又将园区选址定在了郊区,为软件在济南的发展无疑埋下了“艰难”的伏笔。
经过多方的努力,在当时为数不多的竞争对手中,齐鲁软件园幸运地在1997年5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并与“东大软件园”、“西部软件园”及“创智软件园”共同名列“中国四大软件园”。
时间是最好的历练。经过番狂欢后,几家软件园发展都没有什么起色,齐鲁软件园尤其如此。虽然园区早已经挂牌,这里仍然被郊区的影子笼罩着。除了当时高新区管委会为了鼓励大力发展软件产业,而“让出”的办公大楼外,这里还是一片荒芜。
到了麦收的时候,道路上还会有附近的村民在路上打场晒粮,让人感受不到一点科技的气息。与当时其他三大软件园比,这个由政府主导的齐鲁软件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连最初建园时的激情也逐渐减退。
一时间,齐鲁软件园与其它软件园一样,对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未来遥不可知。
重出济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齐鲁软件园也是如此。
2000年,国务院了著名的18号文;《关于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继汽车产业之后,第二个以国务院名义的促进某一行业发展的文件。此后全国的软件业进入飞速发展的局面。
齐鲁软件园经过了几年的销声匿迹后,停滞不前的局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0年,齐鲁软件园决定重出济南。这一次,他们意识到了软件园过去的运作失误那种没有专门的运作管理部门,所有事情都由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兼职解决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在办事效率极低的情况下,齐鲁软件园只是空有块牌子。如今,要想重整旗鼓,改变低效率的管理模式是软件园能否走下去的关键。
与此同时,高新区管委会的决策层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政府直接参与管理软件园,无疑存在许多弊端,但如果完全由企业来运营,软件园早晚也会像部分企业主导的园区一样举步为艰。于是,一个政企结合的管理思路提上了工作日程。
眼看着突破了管理体制的局限,再加上高新区管委会提供的办公场所,齐鲁软件园的发展似乎万事俱备。但此时,软件园又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园区招商。
荒郊野外,交通不畅,谁会愿意来这样个地方?徐群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家软件企业的老总与他交情颇深,但企业在市中心。他想把朋友的企业拉过来,但朋友拒绝了他。后来他租来了大客车接着朋友及公司里的所有员工到软件园参观,并给他们详细介绍了软件园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最终说服了朋友。但是,很多员工还是为此辞职了。
“虽然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却没想到眼前的挑战比我们预想的艰难得多。前期请来的23家企业,除了济南本土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浪潮中创,鲁能等几家经历了软件园授牌的企业外,其余入园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登门拜访不下3次的客户。”徐群说。
企业进来了,软件园便开始琢磨如何为入园的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让他们感觉到选择齐鲁软件园是没错的。
加速园区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成为了首要任务。应该说软件园的再度崛起,速度是惊人的。几年的时间,这个规划面积为6.5平方公里的园区已初具规模。园区内相应的交通、生活环境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饮超市银行等配套设施也陆续出现在园区内。
自此,济南真正开始了从一座杨柳依依荷花娆娆的历史古城向科技之城发展的重镇华丽转身。
企业需要什么,我们服务什么
采访期间,徐群让我们观看了两份PPT材料,一个是关于新员工培训的《人才还是“人材”》一另一个便是关于《信息产业与园区的发展》。在演示PPT时,徐群反复强调句话,那就是企业需要的事就多干,企业讨厌的事坚决不能干!这也是他对每位新入职的员工反复叮嘱与要求的一句话。这或许就不难理解齐鲁软件园从最初的“邀请”企业入园到企业
“申请”入园的现状了。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软件园一直把人才的培养作为服务园区企业的重头戏来抓。因为从事IT行业的人员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可是为什么现在大量的大学生找工作困难,大量的企业却急需用人?
“我想这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体制直相对单一,在学校只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的机会。甚至有些老师也缺乏具体项目工程的经历,课堂上也只能为学生讲些理论上的东西。”徐群说。
为了缓解人才供需矛盾的凸显,软件园以人才引进培养为发展起点,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人才服务体系,并与山东大学携手投资5亿多元建设了齐鲁软件学院。
除此之外,软件园还与全国38所院校建立了校企对接的人才输入模式组织企业“功力深厚”的工程师到高校授课,让学生树立“为工作而学”而不是“为毕业而学”的思想;为高校邀请企业专家团为课程计划“把脉”,根据企业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式;把高校教师派到企业“进修”,实地接触项目,用理论与实践经验向学生授课等等。这样一来,就会让人们打破了过去那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学生毕业后就可直接就业。
为了更大范围地增强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齐鲁软件园连续举办了多届软件设计大赛以及外语大赛,并设定一定的奖励,目的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比赛受到启发,让学生在学校就注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使更多的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为了给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齐鲁软件园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星级服务”理念。
每一位为软件园服务的工作人员都深知,软件园的核心优势并不是城市国有的优势条件和已经具备的园区硬件设施,最重要、也是最希望企业认同的,就是园区为企业提供的优质服务。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为了解决园区内企业职工的住房问题,软件园的领导亲自去软件园周围的楼盘跑关系,争取用最低的价格为园区内企业职工提供一套既便宜又舒适的住房,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工作到生活,软件园无不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着优质的服务。
软件园的规模起来越大,园区所需要的服务支撑也就越来越多。目前,软件园除了为企业提供人才聚集平台外,还在着力打造另外五大支撑平台――技术支撑平台、企业协作平台、融资保障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创新平台。每个平台的支撑都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齐鲁模式
徐群说:“在软件园里,唯不变的就是园区里的变化,因为软件园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管理模式的变革使齐鲁软件园形成了园区独特的运作模式――“齐鲁模式”。
2009年6月28日,国务院总理视察济南,实地查看了齐鲁软件园后指出,这个软件园发展好了,可以改变济南,也可以改变山东。
可是如何通过软件产业来实现两个改变呢?
徐群说,只有在产业拉动环境的支撑下,软件园才会逐渐实现两个改变的宏伟目标。这就更加坚定了软件园必须要走自己独有的创新模式――“齐鲁模式”。提到齐鲁模式,不得不提的便是齐鲁软件园的“联建模式”与“代管模式”。
早在几年前,齐鲁软件园就已经有了“联建模式”。当时,园区管理层考虑到了园区的实际情况及部分企业的难言之隐,创新地推出了园区与企业联动建设办公楼宇的新模式。具体运作是由齐鲁软件园出面立项、协调办理各种规划建设手续,企业集资联建。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大大减轻企业负担,也能缩短建设周期,更重要的则是既能严格按规划方案实施,又能达到建设协调一致、完整统的目的。
而座落于齐鲁软件园西北方向的银荷大厦,作为齐鲁外包城的首发项目,是一个典型的集“代管”与“联建”模式于一身的建筑综合体。
这个“花瓣式”的建筑群是由园区策划组织,企业联合出资建设的大型研发楼宇。银荷大厦的创新不仅在外型设计体现出来,而在它的运作模式上也做了很多的创新。
银荷大厦项目在运作过程中运用了建筑建设代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园区主要负责项目招商。组织企业参与联建并收取建设费用,然后制定一个建设标准,公开招标外包给专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这样以来,就可以优化园区内管理人员的配置,并且避免园区管理人员接触材料商及施工单位,更易掌控项目的资金配置情况及建设进度。正是在这种“代管模式”强有力的推动下,银荷大厦才得以高质量、快速度地完工并使用。
独特的“齐鲁模式”注定了齐鲁软件园在行业内的寡头地位,现在的齐鲁软件园不但是国内最早的软件园之一,而且是国内最大的软件园之。园区起来了,软件产业在济南做大了,不但拉动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还改变了济南整体的城市格局。
高新区变了,济南变了,齐鲁大地的软件产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变了,而这一切的变化只因一座科技园――齐鲁软件园。毫无疑问,十几年的精心耕作,
在打造软件产业新高地的路上齐鲁软件园一直在行动。
相关链接:
济南软件业发展和创建软件名城一直注重载体的全城布局。齐鲁软件园建设规模居全国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的前列,入园企业800余家。历下软件园、长清软件固作为省级软件园,与齐鲁软件园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大学科技园、环保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争特色园区已经成为济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载体建设的重要补充部分,形成“多园多基地”的城市发展格局。
另外,围绕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济南市相继在东部城区开工建设齐鲁外包城,在西客站片区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二期工程。济南也先后被命名为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并获得“教字动漫政府推进奖”、“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政府推进奖”、“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最佳投资环境奖”、“中国工业软件政府推进奖”等称号,在国内确立了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