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文风的倾斜及矫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作文中暴露出来的文风问题
1. 虚而不真
一些中学生作文时就缺少求真务实的写作作风。出现虚伪、浮夸与“诚”字相悖的内容。 究其原因是形式上统得过死,内容上限制过严,加上升学指挥棒的制约,从而使作文教学基本上成了升学分数的附庸品,这是易于使学生说假话、编谎话的客观原因。具体地,写记叙文背离“为情造文”的原则。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向壁虚造,随笔敷衍,诸如写“老师篇”,必是“灯下批改作业”、“揣着病假条儿上课”之类;写“自己篇”,必是找缺点、析原因、表决心。无血无肉,矫情造作,违心写文,言过其实,装腔作势。写说明文时往往搞一两篇格式训练就算了,根本不考虑学生对所写事物有无识见,硬逼他们按时完成。于是学生只能凭幻想和想象作文了。
2. 华而不实
近年来,新潮文风中有一个困惑,看像个迷茫,动则×××现象,×××怪圈,消极影响叫负效应,空白叫零形式,饼干改叫克力架……中学生模仿性强,取法乎下,当然仅得其劣。所以一些学生执笔为文,遣词造句,耍小聪明玩花样,追新潮,赶时髦,华而不实,轻挑浮夸。有时故作姿态,装神弄鬼以吓唬人。请看某校一位小有名气的学生写的一首题名《茶道》的诗,该诗写道:“坐下来我们便深深体会到一种流放的滋味/渴念伸向各拉丹冬的殷红血管/奔向狼烟滚滚的源头/在阳光和土地之间/一只红鸟斜斜地飞过窗根/我们毅然选择一把茶壶/无所畏惧曾经火刑的炙烤/以及一些绿茶的沉浮周旋/盛一腔无法名状的哀愁/悠然闭目/ 不泄天机 / 一缕水汽如思想发袭升腾/而形式之内深奥无比/我们静静感受山风山雨抚身而过/凝神便长成一棵茶树/而根已扎进心里……”哪位读得懂?喝茶怎会有“流放的滋味”?“各拉丹冬”是什么人?“狼烟滚滚的源头”是什么意思?仔细地揣摩。莫名所以。
二、解决策略
引导学生走出写作的“三味书屋”。在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提出,为生活而提高表达能力,为学习知识而用好表达工具,为未来的工作而培养良好的表达素质。让学习真正看作同衣食一样,应成为生活中不可缺的一个项目,从而改变他们的写作观,激发其作文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引导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主动探索社会问题,做到有所思而作;让他们以主人公的姿态出现,对现实生活进行“干预”,有所为而作;让他们亲自参加社会实践,产生写作的动机,有所求而作。比如在一次社会调查中,有的同学发现四都镇毁田造窑的现象严重,运用大量数据,写出了《警钟,在脚下敲响》的佳作,体现了新一代学生的参与意识;有的学生针对四都镇的土壤实际,写出了《东江沿岸的沙土资源的利用》,倡导农民开垦沙土资源致富,体现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实践证明,只要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由衷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在语言上有其所长,在形式上有其所好,作文教学才能显出生机和活力。加上先亲自参与实践,后撷取有价值的材料写作,学生的题材宽、思路阔、思考实,佳作频出,写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引导学生深入到群众中去“采珠”。克服华而不实的文风,提高语言表现力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向生活汲取,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普希金跟他妈妈学习语言。契河夫和客人谈话,听到有趣的话语,总要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把它记下来。高尔基则说:“从十六岁并始,我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的。”可见,活人——尤其是人民群众的语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在作文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深入到群众中去“采珠”,然后制作语言对照表达卡。如下表:
在一学年的“采珠”中,学生制作了600多张卡片,收集了几千条生动形象、丰富简明的群众口头语,足可编成一本群众口语集。大家相互交流,借鉴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库存,提高了语言修养,也一扫语言华而不实、轻佻浮夸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