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决好“电影”问题 才能解答“产业”命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决好“电影”问题 才能解答“产业”命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月27日至28日,以“电影:文化力和影响力”为主题的2012第三届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举办。

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电影博物馆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设有十场研讨交流活动。来自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广电局等单位的代表、专家学者与导演李前宽、乐视影业负责人张昭等业界人士共同探讨“中国电影文化内核的探寻与表达”“转型期的电影文化传播”“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电影的叙事探索与文化建构”等多个议题。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在致辞中说,中国电影已经走进十字路口,面临着如何构建中国电影文化的现实问题,本次论坛最重要的使命是把专家学者“冷思考”的研究结果反馈给“热运行”的一线创作者。他主张中国电影继续“走出去”的战略,把国产电影拍得“让全世界都看得懂”。

在开幕式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喇培康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电影业的发展情况。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庞微则透露,明年举行的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设立主竞赛单元,设立“天坛奖”。

“精品”再呼唤

今年以来,从好莱坞引进的分账影片数量增多,本土电影市场受到不小冲击。除去外界环境的影响,“国产电影总体质量不高”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北京市副市长、宣传部长鲁炜在致辞中表示:“今年北京可能要高产600部影片,但是我们期待的是真正的精品。”他透露,只要这600部电影中出现真正优秀的影片,北京市委将给予重奖,北京所有的院线、媒体资源都将为其助力。

有与会学者指出,今年以来,国内已有13部电影超过1亿元票房,其中古装类型居多,根据小说改编的就有5部,原创力堪忧,“我们不缺市场,不缺观众,缺的是内容和理念。”

西部电影集团董事长张宏认为,国产电影在故事、艺术、技术、传播四个环节上都有缺失。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则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介质和电影语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产电影在追赶这些变化的同时,不能脱离电影的“造梦”本质,应该始终围绕着“讲一个好故事”下功夫。

为了进一步加强精品建设,喇培康提出了“提高创作质量、利用文化差异优势、调控档期保证国产片放映空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他同时透露,电影局将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对国产电影的扶持:一是力争在国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每年1.5亿元的原有基础上提高额度;二是按照进口上交税额设立支持高新技术格式国产影片创作生产的专项资金,此外还要加强对电影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

“走出去”的困惑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堪称本届学术年会最热门的论题之一,在多场论坛都被提及。

喇培康在致辞中介绍了今年电影“走出去”的成绩:上半年先后在境外以多种形式举办中国电影展映活动26次,共展映国产影片153部;举办了7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电影展;电影频道海外落地工作也在顺利推进。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表示,目前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数据并不乐观,不升反降。他认为,目前“走出去”最大的困境,一是精品少,二是渠道少。“我们每年大概有10%左右的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映发行,其中70%到80%,甚至90%都是合拍电影。”他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共享海外同行的发行渠道和营销网络,把中国电影从故事策略、话语方式、价值取向上充分与国际对接;再从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层面上,对有‘走出去’潜力的产品给予切实的的支持。”

北方电影集团前不久刚与国际名导詹姆斯·卡梅隆签约。卡梅隆—佩斯集团中国总部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成立,该集团致力于3D技术的应用、推广。谈及国际合作的体会,北方电影集团党委书记王大方将其总结为“引狼入室”和“与狼共舞”,“好莱坞、欧洲的重要公司都纷纷到我们这里来谈合作,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这也许是走出去的一条捷径。”

以乐视影业总裁张昭为代表的部分业内人士从电影创作的角度指出,中国电影应该寻找国际化的题材、全球化的价值观以及全球化的叙事点。

许多业内人士都表示,目前“走出去”最大的困难在于核心竞争力不够,尤其是人才不够。王大方透露,卡梅隆—佩斯集团成立后,美方曾为中方提供了两个去美国培训半年的名额,选拔标准是:必须兼具制作经验和拍摄经验,最好还有摄影经验,还要懂3D和外语。“难度堪比选宇航员,我们手上实在没有符合条件的人。”

但也有部分学者对“走出去”提出不同思考。戴锦华就表示,中国主流电影能在多大程度上走出去,并非取决于软实力,而取决于硬实力,即在全球化格局中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熊澄宇教授指出,“走出去”的概念并不能适用于中国所有的电影,只有需要海外市场的电影,才需要面对。“不要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科技求同,文化存异。”

合拍片成为中国电影今年以来的关键词。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认为,由合拍所引发的中国电影本身的变化,益处可能大于合拍所带来的直接变化。“合拍片最大问题是成本太高,本土电影可能1000万元就可以了,做成合拍片至少3000万元起。成本提高,投资者对电影的认知和操控能力有相应的提高吗?我认为明年有许多中等规模的合拍片前景堪忧。” 他还指出,以好莱坞为主导,中方投资往里面“植入”中国元素的影片,多数票房有所收获,而由中方主导,请外籍团队操作的合拍片,成功案例很少。“通过合拍片的方式单打独斗往外走,会得到一些便利,但除了把分帐25%提到国内的43%外,对传播中国主流电影文化的益处不大。”他表示。

本土市场保卫战

在本届年会上,与“走出去”声音相呼应,还有部分业内人士指出,国外电影在我国取得的票房已经超过了本土电影。现在我国电影产业的重点,不在“走出去”,而在调兵回防,保卫本土市场。“我国人口之多,潜在观众数之大,本土市场完全可以满足中等投资电影的利润需求,而我们的许多电影却连跟中国观众的对话都构建不起来,何谈走出去?” 一位学者表达了这样的忧思。

台湾导演侯孝贤前不久来内地交流时,曾表达过疑惑:“台湾很小,只有2300万人,却有很多表现不同风土人情的电影,而内地有30多个台湾那么大,为什么电影看起来却差不多,没有地方特色?”此次年会上,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主任、副教授廖金凤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我国内地的电影,普遍缺少对人们当下生活状态的深刻观察,让人无法关联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仅仅提供了两个小时的娱乐,而且还不便宜。”

廖金凤还认为,电影把类比、学习的对象局限在好莱坞,“实在有些可惜”,会造成电影形态单一化。他说:“台湾一部小成本电影,只要在欧洲几个大影展得到一个哪怕是摄影奖或者新人奖,在台湾院线就可以看到。除了商业大片之外,独立电影、纪录片都应该多元共存,百花齐放,市场才有活力。”

痼疾重重,如何才能打赢这场“保卫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中国电影的风格样式要与全媒体的文化生态相契合,找到与当代观众沟通的方式。“我国大部分电影跟青年人的想象力和情感需求相去甚远。”他强调,电影人应当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转变。“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如果不充分意识到受众传播能力的提高,再继续靠自娱自乐的故事、商业元素的堆砌, 恐怕难以吸引年轻观众。”而《失恋33天》正是这类新电影的成功案例。

资深电影编剧冉平认为,我国电影人需要认真学习类型片的规律。他以自己的成功经验和《画皮》系列电影为例,提出《画皮》的票房成功并非偶然,而与其叙事策略有关:一个是贤妻良母,一个是“小三”,贤妻良母为丈夫的无私奉献和“小三”的自我牺牲,使这两个角色都得到了广大女性观众的认同。“得出这个结论后,《画皮II》导演乌尔善在开拍前就表示,要拍一个女人和的男人都爱看的电影。现在的结果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有业界分析人士指出,从2002年国内实施院线制到现在,国内终端市场扩容了近十倍,在营业电影院突破3330座,国内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万块银幕时代”:“如此大的市场需要电影人提供更多的优秀影片,这是国内电影业探求发展策略与路径的现实基础。”

路径的探讨固然重要,路径背后的运作乃至创作理念才是核心。年会上,所有细分的理论探讨可以归拢为一个根本性疑问:当今的中国电影,究竟如何能跟上飞速变化的时代,成功捕捉并虏获当代人的心?这恐怕也是所有电影从业者应该思考的终极问题。